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松龄被誉为“世界舸篇小说之王”。他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世界文坛的一支奇葩,对世界文学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是短篇小说云蒸霞蔚的时期。以契诃夫为首的俄国,莫泊桑领衔的法国,纳撒尼尔·霍桑,马克·吐温、欧·亨利为代表的美国,构成了世界短篇小说创作高峰时期,每每读到这些堆金垒玉的世界名著时,我们都不得不为大师们的才思所折服。但与此同时,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不仅不比欧美差,而且繁荣得更早。当以上几位欧美短篇小说家刚开始文学活动时,《聊斋志异》已在中国风行了两个世纪,并由英国传教士卫三畏译成了英文。
蒲松龄出生在淄川一个普普通通小村庄,一座普普通通茅草房,做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私塾先生。和他生前贫寒寥落相映成趣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来看这位穷秀才的故居。
参观蒲松龄故居最好趁秋高气爽时。故居门前数株古槐枝繁叶茂,蓊蓊郁郁,似乎把周围空气染绿。这古槐大概看到过素丝垂领的蒲松龄被儿子们扶上马回任教的王村,蒲氏兄弟因年近古稀的老父仍奔波养家而深感惭愧。
进入月洞门,迎面数茎太湖石潇洒而立,这具备“瘦、透、漏、皱”特点的太湖石并非寒士蒲松龄原有。甬道旁一排排,一株株名菊争妍斗丽。月洞门旁有个绿藤缠绕、绿叶纷披的瓜架,上边几十枚南瓜个头儿一般大,圆圆整整,端端正正,红红艳艳,熟得透了,熟得实在,真极了反像是假的。南瓜上“聊斋”“柳泉”字样,是蒲松龄纪念馆馆长鲁童在坐果时镌刻的,长得天衣无缝,倒像固有的。有了后墙绿屏为陪衬,平添“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韵味儿。置此南瓜一架,或许是为了诠释王士祯的那首有名的诗: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时。
当年蒲松龄跟王士祯的身份决无可比性,王士祯曾任国子祭酒,蒲松龄只是个秀才。王士祯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蒲松龄对他恭敬有加,“窃附门墙”,恳求王士祯给《聊斋志异》写序。王回答:“固愿附不朽,然向来颇以文字轻诺,府怨取诟,遂欲焚笔砚矣。或破例一为之,未可知也。”最终却没写。翰林院侍讲学士给穷秀才谈鬼说狐的书写序?谈何容易!王士祯可能自己也想不到,他写了那么多诗,流传最广的,竟是这首《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关于“聊斋”,有三件约定俗成,却大谬不然之事:其一,认为“聊斋”即“聊天之斋”。蒲松龄以《聊斋志异》为书名,这“聊”固然有“聊复尔尔”之意,但主要取意《离骚》的“聊逍遥以相羊”和《归去来辞》的“聊乘化以归尽”,表达生平不得志、以鬼狐史抒发愁绪的心意。
对联两侧是蒲松龄手稿照片,南窗下有张粗糙而陈日的两抽桌,据说当年蒲松龄曾在上边写作,他用过的砚台和铜手炉也曾在上边展出。
《聊斋志异》就是写于“聊斋”(或“绿屏斋”)也不甚准确。蒲松龄自20多岁开始,岁岁游学,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在家中安住的时间不多。现在故居40里外王村西铺有座“蒲松龄书馆”,是个三进院落的高门大户。蒲松龄在毕家30年,比在故居住的时间长得多。说来好笑:所谓“蒲松龄书馆”其实是蒲松龄寄人篱下30年的所在,也是蒲松龄中年后继续写作《聊斋志异》的地方。蒲松龄的东家毕际有为剌史,其祖父毕自严是明代尚书,人称“白阳尚书”。毕家号称“三世一品,四士同朝”,良田百顷,甲第如云。雕梁画栋的“振衣阁”是尚书晾官服的地方。毕际有的《石隐园记》曾写道:“振衣阁前有大夫松二,左者亭亭直上,右者伛偻如揖。”这“右者”就是现在还能看到的蝴蝶松。当年它浓荫覆地,松香凹溢,蛇影离披,像绿蝶展翅。现在已成锈斑满布的枯干。振衣阁南是“万卷楼”,状元王寿朋曾题联曰:“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树起风云。”当年万卷楼丰富的藏书对蒲松龄创作盖世奇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聊斋志异》用典极多,所依丰富典籍恐怕不是秀才家能自备的。“石隐园”更是蒲松龄经常驻足之处。这是座极讲究的私家园林,枕山造池,沿池立亭,翠竹千竿,芍药满径。“石隐园中石色斑,白云镇日锁花关。疏栏傍水群峰绕,芳草回廊小径弯。”蒲松龄住石隐园时,因家庭教师不能出入内宅,吃饭时必需从毕家院外绕到绰然堂,
“两餐往还足二里,归去汗浃如流水。”
在毕家,蒲松龄最常待的地方是“绰然堂”,是他教学生的地方。蒲松龄的《绰然堂会食赋》妙趣横生地描写跟弟子一起吃饭的情景每到吃饭时,弟子“出两行而似雁,足乱动而成雷”,夺坐位,抢有利位置,“似群牛之骤奔,拟万鹤之争唳”。等坐好了,又眼巴巴地盯着有什么好吃的,叽叽喳喳,饭一端上,便乱抢一气,“袖拂簋兮沾热渖,身远探兮如堵墙”。一双双筷子白晃晃刺眼,一条条胳膊密麻麻地遮眶,“脱一瞬兮他顾,旋回首兮净光”。赤手抓肉,骨头乱扔,饼破汤流,淋漓沾裳。抢到好的,吃得“连口直吞,双睛斜瞪,脍如拳而下咽,噎类鹅而伸颈”。抢不到,就“颜暴变而声怆”。稍好点儿的食物都会吃得“嘴嘭嘭而难合”,“至柱颡而撑肠”,“始哄然而一散”……似乎蒲松龄教的不是官宦儿孙,倒像是饿死鬼托生的一群!这种“日日常为鸡骛争”的情形,可笑亦复可喜,时间长了,蒲松龄竟“误将子弟当儿孙”。
“聊斋”中的文物主要来自绰然堂:一块海岳石,也叫灵壁石,据说宋代米芾玩赏过;一块三星石,状如玲珑剔透的假山,顶端有3个亮点,以水涂拣,灯下会闪闪发光,一块蛙鸣石,状如青蛙;一座硕大的木影炉,是整根黄杨木雕成的……都是1956年从西铺毕家搬来的。蒲松龄“我为糊口耘人田”30年。这些置于他设帐处的木影炉、三星石,还有“绰然堂”大匾,明代著名画家冯起宸画床围的大床,在成立蒲松龄故居时,被一古脑儿搬夹,算是作家遗物,其实只能算作家寄人篱下的证明。
聊斋中到底有没有属于蒲松龄的文物?有。一个铜手炉,一个唐梦赉送的砚台,四个印章,一盏铜灯,一杆玻璃嘴烟袋,都是文革中红卫兵掘墓所得。
蒲松龄故届还有四个展室。蒲松龄丰富的著作陈列,满满一展室。除《聊斋志异》外还有各种版本的诗、文、词、戏曲,《聊斋志异》版本更是琳琅满目,英、法、日、俄、意大利等译本,是20余种外文版本的代表。另外3个展室是’研究成果陈列、名人宇画、聊斋彩塑。四个展室都中西合壁,青砖到顶,水泥铺地,墨瓦飞檐,粉壁明窗。每个展室面积都数倍于聊斋。百米外还有个高大漂亮的二层楼,挂着“蒲松龄研究所”牌子。当年蒲松龄一直住尘泥渗漉的日房,盖几问小房都很难:“茅茨占有盈寻地,搜括艰干百尺楼。”何曾指望有宽敞明亮的厦屋?而今,故届范围却愈来愈扩大,整个蒲家庄也莫不以“三老祖”为门楣,倘蒲公有灵,做何感想?
其实,蒲家庄得其“三老祖”福荫,学者们缘聊斋而受益,还都是次要的事,极次要的事。重要的是,穷愁的蒲松龄为世界方库提供了灿烂的东方瑰宝,世界上主要的百科全书都要介绍这部奇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散文小说,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散的传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英国)“《聊斋志异》的文学语言是卓越的、有力的,达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高峰。”(法国),《聊斋志异》早在江户时就影响了日本文学。(日本),十四种语言的外文译本在全世界流传……
须知在他那个时代中,写小说可不是多么时尚的事儿,按正统文学观,诗歌为正统,词为小道,小说呢?闲书,不入流。何况读书人先要以八股文为进身之阶。所以在那年月写小说不仅不会动辄评奖,还免不了被人白眼视之,连其挚友张笃庆都劝蒲松龄切莫沉湎于志怪,蒲松龄自青年时期即开始撰写聊斋故事,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他的“自序”非常担心人们不能理解他:“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也!”但他锲而不舍,为了抒发孤愤,虽九死而不悔,继续写下去,改下去,直到晚年,他还在聊斋中修订他的书,“书到集成梦始安”。这部书熬尽了这位旷世奇才毕生的精力,直至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七十五岁的老作家又在聊斋依窗而坐,大约是还想再构思什么狐鬼精魅的故事呢?而永恒就是此刻来临,酉时,蒲家的儿孙发现蒲松龄“依窗危坐而卒”!
我们不妨引用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的诔词
“……这不是黑夜,乃是光明,这不是终局,乃是开端。这也不是虚无,而是永生。你们听我说话的一切人,我不是说到真理了吗?像这一类的坟墓才是‘不朽’的明证。”
像这座简陋、贫寒的聊斋,才是不朽的明证!
1 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是短篇小说云蒸霞蔚的时期。以契诃夫为首的俄国,莫泊桑领衔的法国,纳撒尼尔·霍桑,马克·吐温、欧·亨利为代表的美国,构成了世界短篇小说创作高峰时期,每每读到这些堆金垒玉的世界名著时,我们都不得不为大师们的才思所折服。但与此同时,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不仅不比欧美差,而且繁荣得更早。当以上几位欧美短篇小说家刚开始文学活动时,《聊斋志异》已在中国风行了两个世纪,并由英国传教士卫三畏译成了英文。
蒲松龄出生在淄川一个普普通通小村庄,一座普普通通茅草房,做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私塾先生。和他生前贫寒寥落相映成趣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来看这位穷秀才的故居。
参观蒲松龄故居最好趁秋高气爽时。故居门前数株古槐枝繁叶茂,蓊蓊郁郁,似乎把周围空气染绿。这古槐大概看到过素丝垂领的蒲松龄被儿子们扶上马回任教的王村,蒲氏兄弟因年近古稀的老父仍奔波养家而深感惭愧。
进入月洞门,迎面数茎太湖石潇洒而立,这具备“瘦、透、漏、皱”特点的太湖石并非寒士蒲松龄原有。甬道旁一排排,一株株名菊争妍斗丽。月洞门旁有个绿藤缠绕、绿叶纷披的瓜架,上边几十枚南瓜个头儿一般大,圆圆整整,端端正正,红红艳艳,熟得透了,熟得实在,真极了反像是假的。南瓜上“聊斋”“柳泉”字样,是蒲松龄纪念馆馆长鲁童在坐果时镌刻的,长得天衣无缝,倒像固有的。有了后墙绿屏为陪衬,平添“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韵味儿。置此南瓜一架,或许是为了诠释王士祯的那首有名的诗: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时。
当年蒲松龄跟王士祯的身份决无可比性,王士祯曾任国子祭酒,蒲松龄只是个秀才。王士祯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蒲松龄对他恭敬有加,“窃附门墙”,恳求王士祯给《聊斋志异》写序。王回答:“固愿附不朽,然向来颇以文字轻诺,府怨取诟,遂欲焚笔砚矣。或破例一为之,未可知也。”最终却没写。翰林院侍讲学士给穷秀才谈鬼说狐的书写序?谈何容易!王士祯可能自己也想不到,他写了那么多诗,流传最广的,竟是这首《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关于“聊斋”,有三件约定俗成,却大谬不然之事:其一,认为“聊斋”即“聊天之斋”。蒲松龄以《聊斋志异》为书名,这“聊”固然有“聊复尔尔”之意,但主要取意《离骚》的“聊逍遥以相羊”和《归去来辞》的“聊乘化以归尽”,表达生平不得志、以鬼狐史抒发愁绪的心意。
对联两侧是蒲松龄手稿照片,南窗下有张粗糙而陈日的两抽桌,据说当年蒲松龄曾在上边写作,他用过的砚台和铜手炉也曾在上边展出。
《聊斋志异》就是写于“聊斋”(或“绿屏斋”)也不甚准确。蒲松龄自20多岁开始,岁岁游学,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在家中安住的时间不多。现在故居40里外王村西铺有座“蒲松龄书馆”,是个三进院落的高门大户。蒲松龄在毕家30年,比在故居住的时间长得多。说来好笑:所谓“蒲松龄书馆”其实是蒲松龄寄人篱下30年的所在,也是蒲松龄中年后继续写作《聊斋志异》的地方。蒲松龄的东家毕际有为剌史,其祖父毕自严是明代尚书,人称“白阳尚书”。毕家号称“三世一品,四士同朝”,良田百顷,甲第如云。雕梁画栋的“振衣阁”是尚书晾官服的地方。毕际有的《石隐园记》曾写道:“振衣阁前有大夫松二,左者亭亭直上,右者伛偻如揖。”这“右者”就是现在还能看到的蝴蝶松。当年它浓荫覆地,松香凹溢,蛇影离披,像绿蝶展翅。现在已成锈斑满布的枯干。振衣阁南是“万卷楼”,状元王寿朋曾题联曰:“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树起风云。”当年万卷楼丰富的藏书对蒲松龄创作盖世奇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聊斋志异》用典极多,所依丰富典籍恐怕不是秀才家能自备的。“石隐园”更是蒲松龄经常驻足之处。这是座极讲究的私家园林,枕山造池,沿池立亭,翠竹千竿,芍药满径。“石隐园中石色斑,白云镇日锁花关。疏栏傍水群峰绕,芳草回廊小径弯。”蒲松龄住石隐园时,因家庭教师不能出入内宅,吃饭时必需从毕家院外绕到绰然堂,
“两餐往还足二里,归去汗浃如流水。”
在毕家,蒲松龄最常待的地方是“绰然堂”,是他教学生的地方。蒲松龄的《绰然堂会食赋》妙趣横生地描写跟弟子一起吃饭的情景每到吃饭时,弟子“出两行而似雁,足乱动而成雷”,夺坐位,抢有利位置,“似群牛之骤奔,拟万鹤之争唳”。等坐好了,又眼巴巴地盯着有什么好吃的,叽叽喳喳,饭一端上,便乱抢一气,“袖拂簋兮沾热渖,身远探兮如堵墙”。一双双筷子白晃晃刺眼,一条条胳膊密麻麻地遮眶,“脱一瞬兮他顾,旋回首兮净光”。赤手抓肉,骨头乱扔,饼破汤流,淋漓沾裳。抢到好的,吃得“连口直吞,双睛斜瞪,脍如拳而下咽,噎类鹅而伸颈”。抢不到,就“颜暴变而声怆”。稍好点儿的食物都会吃得“嘴嘭嘭而难合”,“至柱颡而撑肠”,“始哄然而一散”……似乎蒲松龄教的不是官宦儿孙,倒像是饿死鬼托生的一群!这种“日日常为鸡骛争”的情形,可笑亦复可喜,时间长了,蒲松龄竟“误将子弟当儿孙”。
“聊斋”中的文物主要来自绰然堂:一块海岳石,也叫灵壁石,据说宋代米芾玩赏过;一块三星石,状如玲珑剔透的假山,顶端有3个亮点,以水涂拣,灯下会闪闪发光,一块蛙鸣石,状如青蛙;一座硕大的木影炉,是整根黄杨木雕成的……都是1956年从西铺毕家搬来的。蒲松龄“我为糊口耘人田”30年。这些置于他设帐处的木影炉、三星石,还有“绰然堂”大匾,明代著名画家冯起宸画床围的大床,在成立蒲松龄故居时,被一古脑儿搬夹,算是作家遗物,其实只能算作家寄人篱下的证明。
聊斋中到底有没有属于蒲松龄的文物?有。一个铜手炉,一个唐梦赉送的砚台,四个印章,一盏铜灯,一杆玻璃嘴烟袋,都是文革中红卫兵掘墓所得。
蒲松龄故届还有四个展室。蒲松龄丰富的著作陈列,满满一展室。除《聊斋志异》外还有各种版本的诗、文、词、戏曲,《聊斋志异》版本更是琳琅满目,英、法、日、俄、意大利等译本,是20余种外文版本的代表。另外3个展室是’研究成果陈列、名人宇画、聊斋彩塑。四个展室都中西合壁,青砖到顶,水泥铺地,墨瓦飞檐,粉壁明窗。每个展室面积都数倍于聊斋。百米外还有个高大漂亮的二层楼,挂着“蒲松龄研究所”牌子。当年蒲松龄一直住尘泥渗漉的日房,盖几问小房都很难:“茅茨占有盈寻地,搜括艰干百尺楼。”何曾指望有宽敞明亮的厦屋?而今,故届范围却愈来愈扩大,整个蒲家庄也莫不以“三老祖”为门楣,倘蒲公有灵,做何感想?
其实,蒲家庄得其“三老祖”福荫,学者们缘聊斋而受益,还都是次要的事,极次要的事。重要的是,穷愁的蒲松龄为世界方库提供了灿烂的东方瑰宝,世界上主要的百科全书都要介绍这部奇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散文小说,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散的传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英国)“《聊斋志异》的文学语言是卓越的、有力的,达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高峰。”(法国),《聊斋志异》早在江户时就影响了日本文学。(日本),十四种语言的外文译本在全世界流传……
须知在他那个时代中,写小说可不是多么时尚的事儿,按正统文学观,诗歌为正统,词为小道,小说呢?闲书,不入流。何况读书人先要以八股文为进身之阶。所以在那年月写小说不仅不会动辄评奖,还免不了被人白眼视之,连其挚友张笃庆都劝蒲松龄切莫沉湎于志怪,蒲松龄自青年时期即开始撰写聊斋故事,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他的“自序”非常担心人们不能理解他:“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也!”但他锲而不舍,为了抒发孤愤,虽九死而不悔,继续写下去,改下去,直到晚年,他还在聊斋中修订他的书,“书到集成梦始安”。这部书熬尽了这位旷世奇才毕生的精力,直至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七十五岁的老作家又在聊斋依窗而坐,大约是还想再构思什么狐鬼精魅的故事呢?而永恒就是此刻来临,酉时,蒲家的儿孙发现蒲松龄“依窗危坐而卒”!
我们不妨引用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的诔词
“……这不是黑夜,乃是光明,这不是终局,乃是开端。这也不是虚无,而是永生。你们听我说话的一切人,我不是说到真理了吗?像这一类的坟墓才是‘不朽’的明证。”
像这座简陋、贫寒的聊斋,才是不朽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