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深处偏远农村教师的我,对于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或许是小巫见大巫了,虽然身处农村,但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却是孜孜不倦的,也让我从中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如“三辰影库”的系列光盘中,现行小语教学大纲中的60%以上的课文都有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它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还为非普通话地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朗读能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这些资料的使用,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海上日出》、《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 ,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是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许多学生在首次听到自己的录音后,都十分惊讶地说:“啊!我的声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课件中的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所带来的便捷,对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此外,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例如在教《捞铁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类的课文,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铁牛究竟是怎样‘捞’起来的”,“指导学生模仿伽利略实验的过程进行操作”,让学生感受创新的过程,激发创新的兴趣。可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我们没有条件去重复这些事件,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件来进行演示,学生就能直观地感觉当时的情境,使这思维活跃起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思维得到很好地锻炼。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训练学生进行具有超链结构的电子写作,尤其是对于编程语言的学生,如简单的“logo”作图等,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其思维的整体性、创新性和严密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集中精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言语能力,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我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通过实物平台马上投在大屏幕上,便于点评,真实直观。此外,在局域网内开展网上聊天,学生互发E-mail及开展基于BBS论坛的专题。
4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后,我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凭借美妙的旋律想象“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写出自己游桂林的感受。也可以选择播放一段沉重的音乐,让学生凭借沉重的音乐想像“若桂林山水遭到环境污染”的景象,写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想像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会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点浅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如“三辰影库”的系列光盘中,现行小语教学大纲中的60%以上的课文都有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它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还为非普通话地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朗读能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这些资料的使用,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海上日出》、《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 ,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是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许多学生在首次听到自己的录音后,都十分惊讶地说:“啊!我的声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课件中的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所带来的便捷,对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此外,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例如在教《捞铁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类的课文,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铁牛究竟是怎样‘捞’起来的”,“指导学生模仿伽利略实验的过程进行操作”,让学生感受创新的过程,激发创新的兴趣。可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我们没有条件去重复这些事件,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件来进行演示,学生就能直观地感觉当时的情境,使这思维活跃起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思维得到很好地锻炼。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训练学生进行具有超链结构的电子写作,尤其是对于编程语言的学生,如简单的“logo”作图等,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其思维的整体性、创新性和严密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集中精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言语能力,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我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通过实物平台马上投在大屏幕上,便于点评,真实直观。此外,在局域网内开展网上聊天,学生互发E-mail及开展基于BBS论坛的专题。
4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后,我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凭借美妙的旋律想象“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写出自己游桂林的感受。也可以选择播放一段沉重的音乐,让学生凭借沉重的音乐想像“若桂林山水遭到环境污染”的景象,写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想像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会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点浅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