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想象的翅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eteor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语文,很多学生头脑中马上会出现“作文”二字,也正是这两个字令千千万万的学子望而生畏,他们写起文章来往往是应了一幅对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情愁理愁物愁景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是“写不出来”。好不容易“憋”出来了,却与众人雷同,如刻画人物的肖像,总是“一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或“苹果般的圆脸”,写高兴是“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是什么导致学生如此惧怕写作呢?是什么害得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呢?——思维定势。
  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教学时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多地把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文章定法上,忽视了对学生在写作中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写作时产生了思维定势。
  教师应怎样帮助学生破除写作上的思维定势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
  
  学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浪漫的遐想,有独立意识,对外部事物有怀疑和批判,于是他们逐步懂得“一个人能用
  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在这种态势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们放开手脚,自由写作,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让他们体会到写作是心灵的写真。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三方面着手。
  好的作文题应当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各个方面积极地运动。比如,《我的爸爸》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做一两次是可以的,如果在中学仍是出这样的题目,就易导致学生的思维集中于一个方面,难以写出新意。如果改成《爸爸的……》这样的题目,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能活跃起来,可以写的东西就很多,如爸爸的“笑容”、“眼睛”、“皱纹”、“生日”、“胡须”……一经点拨,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思考,抓住其中一点,写活爸爸的形象。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题立意时思维拓宽和拓深的练习。学生写“我的老师”,写来写去不外乎写老师带病上课、雨夜家访等内容,形成“一画像,二举例”的呆板思维模式。这显然不够,要使学生写出人所未想、人所未见的内容和意蕴来,就要引导学生从教师的工作、生活、家庭等全方位去思考,指导学生优选写作的角度和材料,以帮助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来。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出新、文章显美的表现方法,比如许多学生在写人时都喜欢开篇定调直到结尾,尊敬谁、喜欢谁,开门见山、一语破题,感情没有发展,没有波澜,因而文章平淡无奇。如果教师启发学生在构思上、选材上作多方面思考,采用学过的“抑扬法”、“烘托法”写作,文章就会文意传神,扣人心弦。
  
  三、训练创造想象
  
  以往的作文课上,教师大多向学生灌输一条“千古不变”的写作训诫——“写真实”。写记叙文,教师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教师过分强调“真实”,而又不对真实作恰当的解释,这势必会给学生造成错觉:想象虚构的东西不能写入作文。学生阅历浅,对世事知之甚少,如果再受到“写真实”的禁锢,他们就很难下笔作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艺术高度来审视“真实”,告诉学生“真实”绝非只是真人真事,而且包括写作者想象虚构出来而又符合生活必然性的东西,那么,学生写作就不会笔杆僵滞,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因情造景,展开想象的翅膀,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
  “夢想”,即想象力,在成人的眼中,那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感觉,但在学生的世界里,却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强大吸引力的理想处所。在这里,学生可以和孔子坐而论道,和拿破仑踢足球;可以握着马良的神笔,坐上骆驼祥子的人力车;可以打通时空,无中生有,变死为活,化虚为实……爱因斯坦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了想象,学生还会愁眉苦脸、无话可说吗?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首先可以布置能够激发想象的作文题目。如《假如我是孙悟空》、《月球游记》、《如果让我重新生活》、《摘星星》,等等。学生要写好这些作文,自然要翻阅有关资料,这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有的教师曾经把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时把握作家的想象脉络,并要求学生以同样的题目,写一篇想象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片断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如放一段录像,然后卡断结局,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录像的内容补充完整。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陌生人,然后根据其特征把这陌生人的生活背景及性格特点想象出来,如在看了一部电影后要求学生结合影片的结尾线索,给主人公的命运再续上几个结局。这类训练只要设计合理,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
  想象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幻想,想象的母体是生活。脱离了生活,违背了真实,想象就失去了不息的命脉,而沦为荒诞不经、令人生厌的胡思乱想、胡编乱造。
  想象的本质是创新。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东施效颦,不是想象,而是想象力贫乏。只有跳出樊篱,突破禁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拥有天高云淡的想象力世界。所以说,想象与创新的实质是思想的解放、个性的张扬、生命激情的宣泄。只有让思想冲破牢笼,让心灵自由地飞翔,才能真正打开想象的美妙之门。
  我们在进行语文训练的同时应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打破思维定势,打开想象之门,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其他文献
摘要: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探究之乐的形成展开探讨。  关键词: 探究 思考 合作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
《课标》指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创设合理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把握好“教与不教”之间的尺度,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摘要: 文道结合意味着教学担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与其它学科相比教书与育人在语文教学中显得更具体,更直接,更有可操作性。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处理的过程中,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地安排到语言文字训练中,从而提高德育渗透强度,使学生达到既成才又成人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文道结合 体现 语文教学 完整性 
摘要: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小學生的语文阅读,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教师要转变观念,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拓展阅读兴趣;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向导。  关键词: 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转变观念 激发 向导    当今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导向——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
文言文,记载了我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髓的载体。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它占了四分之一的分量,学好文言文可让学生与古圣贤对话,受悠久的古文明熏陶、浸润,汲取精神营养,提高人文素养。然而,教好和学好文言文,并非一件易事。文言文教学,或重“文”(文言内容)或重“言”(文言语言),总难以做到两全其美,互不偏颇。我认为,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要完成新课标所提的“能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