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公司5月16日正式宣布将于2015年成为迈凯轮车队的F1发动机供应商。本田此前曾经以发动机制造商及厂队的名义参加过F1比赛,但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这家汽车制造巨头在2008赛季结束之后决定退出F1比赛。如今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再加上2014年开始,F1将会引入全新的1.6升涡轮增压发动机,本田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公司决心打造出一台强有力的全新V6发动机。
在此次新的合作中,本田方面将负责研发、制造和提供发动机及能量回收再生系统,迈凯轮负责车身的开发、制造以及车队的运营,双方共同组建迈凯轮-本田车队,参加F1赛事。
其实早在几个月之前已经有消息指本田正迈凯轮车队谈合作,双方都并没有对传闻进行否认,甚至有指本田已经开始了对新发动机的设计工作。这是本田史上第四次F1参战,本田曾经在1988年到1992年成为迈凯轮的发动机供应商,其间帮助银箭赢得两次车手总冠军及4次车队总冠军。至于未来如何,能否带回当年有着近乎不败战绩的恐怖表现?我们拭目以待!
据悉,在2015年冬季测试之前,本田没有计划在赛道上真正运行他们的发动机。在2015年本田将作为迈凯轮的发动机供货商正式回归F1,但是与传闻他们不参加2014年赛季比赛而是做赛道测试不同,本田赛车部门主管新井康久表示他们并不打算这么做。
“这只是流言,但我们没有相关的计划。真正把发动机装在赛车上跑应该是在2015年的一、二月份,那时我们才打算真正展示我们的发动机。”新井康久表示。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对整个动力单元进行测试也不太现实,新井表示台架测试或许会更加有用。
同时,新井康久还认为本田从2015年才正式加入F1,既有优势也有不利,因为2014年赛季可以给梅赛德斯-奔驰、法拉利和雷诺一年的时间积累经验,而本田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发
本田F1历程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欧洲人,提高赛车速度的关键都在于技术。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就是依靠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使日本的赛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是他带领本田冲出了日本,奔向世界赛车金字塔的顶点——F1。
以摩托车起家的本田通过一系列摩托车比赛,积累了开发赛车发动机的技术。本田的第一辆赛车所搭载的V12发动机即来自其摩托车技术。以后这些技术成了本田与强大的欧洲车队抗衡的资本。
本田F1拥有三个阶段的光辉赛车史。这些历史都向世人证明着他们强大的技术力量,也表明了他们极具登上颁奖台的能力。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本田逐渐实现了本田宗一郎自幼以来的梦想——用自己的技术称霸世界的汽车赛事。
1962年,本田在自身第一辆量产汽车问世前一个月,就作出了参加F1的决定。研究人员以仅有的一辆F1赛车的数据为线索,开始研制发动机。虽几经周折,但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达到了测试行驶阶段。为了实现270马力的目标,他们将此赛车命名为RA270。
到了1964年,本田制造的F1赛车RA271参加了德国大奖赛。巧合的是,它的车号“20”竟然与当年本田宗一郎最初参加汽车赛时的车号相同。
仅仅两年之后,本田就在最后一站墨西哥大奖赛上取得胜利。到1968年为止,本田共取得了两次胜利。他们登顶世界汽车大奖赛的愿望结出了硕果,同时也达到了”取得汽车技术”这一初期目标。
本田可以急流勇退了,不过,无论胜败,他们都要研究其根源,进一步提高造车技术,为用户提供性能更好的汽车。
“比赛是本田的企业文化,不在于胜负,而是为了向使用本田车的颐客展示最高的技术,并让顾客从中得到乐趣。”出于这种想法,1983年7月英国大奖赛时,本田以Spirit Honda号重新返回赛场。此时,本田的目标是世界第一。
新一代的年轻技术人员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既然做,就要取得压倒性胜利,他们抱着这样的想法,选择了科学的制定比赛计划的道路,并首次在F1的赛事中采用了电脑。
1988年,本田与最强队之一的迈凯轮结成了合作伙伴,拥有塞纳和普罗斯特这样一流的赛车手,在十六次比赛中获得了十五次冠军,并十次包揽了前两名。
1992年,在多次刷新F1的记录后,本田第二阶段整整十年的F1历程暂时告一段落。他们完成了重返赛场时所定下的目标,并决定养精蓄锐,以迎接新的挑战。
1992年,本田退出了F1,但在研究所内,作为自我研发计划的一个环节,每一个有志者都在不断进行着F1技术的开发。正是在这种强烈愿望下,1998年本田公布了重返计划,并在2000年正式启动F1项目。
经过6年对发动机、底盘、车身的研发及对技术人员的培训,2006年,本田再次以单独参赛的方式回归F1,并将车队命名为“Honda Raong F1 Team”。同年匈牙利站,简森·巴顿征服了困难重重的湿滑赛道,勇夺桂冠。这是本田第三次重返F1赛后的首个冠军。
2008年的F1世界锦标赛第9站英国大奖赛中,鲁本斯-巴里切罗成功登上了季军的颁奖台。这是Honda Raong F1 Team自2006年最后一站巴西以来的再次登台。胜利意义重大,再次向世界证明本田车队的强大实力。同年,本田做出暂别F1的决定。
在此次新的合作中,本田方面将负责研发、制造和提供发动机及能量回收再生系统,迈凯轮负责车身的开发、制造以及车队的运营,双方共同组建迈凯轮-本田车队,参加F1赛事。
其实早在几个月之前已经有消息指本田正迈凯轮车队谈合作,双方都并没有对传闻进行否认,甚至有指本田已经开始了对新发动机的设计工作。这是本田史上第四次F1参战,本田曾经在1988年到1992年成为迈凯轮的发动机供应商,其间帮助银箭赢得两次车手总冠军及4次车队总冠军。至于未来如何,能否带回当年有着近乎不败战绩的恐怖表现?我们拭目以待!
据悉,在2015年冬季测试之前,本田没有计划在赛道上真正运行他们的发动机。在2015年本田将作为迈凯轮的发动机供货商正式回归F1,但是与传闻他们不参加2014年赛季比赛而是做赛道测试不同,本田赛车部门主管新井康久表示他们并不打算这么做。
“这只是流言,但我们没有相关的计划。真正把发动机装在赛车上跑应该是在2015年的一、二月份,那时我们才打算真正展示我们的发动机。”新井康久表示。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对整个动力单元进行测试也不太现实,新井表示台架测试或许会更加有用。
同时,新井康久还认为本田从2015年才正式加入F1,既有优势也有不利,因为2014年赛季可以给梅赛德斯-奔驰、法拉利和雷诺一年的时间积累经验,而本田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开发
本田F1历程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欧洲人,提高赛车速度的关键都在于技术。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就是依靠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使日本的赛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是他带领本田冲出了日本,奔向世界赛车金字塔的顶点——F1。
以摩托车起家的本田通过一系列摩托车比赛,积累了开发赛车发动机的技术。本田的第一辆赛车所搭载的V12发动机即来自其摩托车技术。以后这些技术成了本田与强大的欧洲车队抗衡的资本。
本田F1拥有三个阶段的光辉赛车史。这些历史都向世人证明着他们强大的技术力量,也表明了他们极具登上颁奖台的能力。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本田逐渐实现了本田宗一郎自幼以来的梦想——用自己的技术称霸世界的汽车赛事。
1962年,本田在自身第一辆量产汽车问世前一个月,就作出了参加F1的决定。研究人员以仅有的一辆F1赛车的数据为线索,开始研制发动机。虽几经周折,但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达到了测试行驶阶段。为了实现270马力的目标,他们将此赛车命名为RA270。
到了1964年,本田制造的F1赛车RA271参加了德国大奖赛。巧合的是,它的车号“20”竟然与当年本田宗一郎最初参加汽车赛时的车号相同。
仅仅两年之后,本田就在最后一站墨西哥大奖赛上取得胜利。到1968年为止,本田共取得了两次胜利。他们登顶世界汽车大奖赛的愿望结出了硕果,同时也达到了”取得汽车技术”这一初期目标。
本田可以急流勇退了,不过,无论胜败,他们都要研究其根源,进一步提高造车技术,为用户提供性能更好的汽车。
“比赛是本田的企业文化,不在于胜负,而是为了向使用本田车的颐客展示最高的技术,并让顾客从中得到乐趣。”出于这种想法,1983年7月英国大奖赛时,本田以Spirit Honda号重新返回赛场。此时,本田的目标是世界第一。
新一代的年轻技术人员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既然做,就要取得压倒性胜利,他们抱着这样的想法,选择了科学的制定比赛计划的道路,并首次在F1的赛事中采用了电脑。
1988年,本田与最强队之一的迈凯轮结成了合作伙伴,拥有塞纳和普罗斯特这样一流的赛车手,在十六次比赛中获得了十五次冠军,并十次包揽了前两名。
1992年,在多次刷新F1的记录后,本田第二阶段整整十年的F1历程暂时告一段落。他们完成了重返赛场时所定下的目标,并决定养精蓄锐,以迎接新的挑战。
1992年,本田退出了F1,但在研究所内,作为自我研发计划的一个环节,每一个有志者都在不断进行着F1技术的开发。正是在这种强烈愿望下,1998年本田公布了重返计划,并在2000年正式启动F1项目。
经过6年对发动机、底盘、车身的研发及对技术人员的培训,2006年,本田再次以单独参赛的方式回归F1,并将车队命名为“Honda Raong F1 Team”。同年匈牙利站,简森·巴顿征服了困难重重的湿滑赛道,勇夺桂冠。这是本田第三次重返F1赛后的首个冠军。
2008年的F1世界锦标赛第9站英国大奖赛中,鲁本斯-巴里切罗成功登上了季军的颁奖台。这是Honda Raong F1 Team自2006年最后一站巴西以来的再次登台。胜利意义重大,再次向世界证明本田车队的强大实力。同年,本田做出暂别F1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