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里,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因而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引导”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与教学语境贴切的解释是“指引;诱导”。“引”的含义是指引,指引须是有目标、有方向的,但指引可能只是提醒或提示;“导”的含义是诱导,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教学中的“引导”,其本意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激发思考,深化理解”。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决定了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注意通过提问、讲解、归纳、示范等教学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要注意自然、及时、具体、有序、深入。
一、自然,贵在顺势而为
自然,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顺应教学发展的线索,不露痕迹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更加到位。王尚志教授曾经精辟地说:“好教师帮助学生会不露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
一位教师教学“比的认识”,先呈现2杯果汁和3杯牛奶的情境图,接着组织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可以怎样表示果汁与牛奶的关系?
生: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师:你想得很好。还想到了怎样的关系?
生:老师,每个杯子都一样大。
师:听清楚我的问题,果汁和牛奶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
由于教师需要学生说出的是果汁和牛奶的数量关系,因此对说“每个杯子都一样大”的那个学生的评价明显带有不满的情绪,其后的引导给人的感觉也很不自然。具体地说:一是教师未能尊重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想法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二是教师只是重复了先前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没有给予有效的提示。实际上,学生的想法并非毫无价值。虽然教师呈现的情境图上每个杯子都是同样大小,并且每一杯果汁和牛奶都是满杯,但对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应给予更直接的说明。而第二个学生的发言很好地填补了认识这一问题的缝隙,教师首先应该肯定这个学生的想法,然后转向原先的问题:“这个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这里每一杯果汁和牛奶都是同样多的。所以,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它们怎样的关系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有意义的想法,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引导自然,贵在顺势而为。自然的引导不是刻意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当时的状态下就“应该那样”。自然的教学状态是本真的教学状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
二、及时,意在因时而动
及时,是指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认识和思维展开的最佳时机,果断地加以引导,以有效地推进教学走向深入。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总有一些时间段或时间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关键和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把握时机,有效引导。
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完整地读一读口诀,尝试背一背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背到“四七”的时候,原本整齐响亮的声音变得零落稀疏起来。就在这时,教师关切地引导:“刚才你们记口诀的时候有没有特别容易记的?我们先把容易的记住。从而引出“可以从容易的开始记起”的记忆方法,学生就自觉地采纳和接受教师的建议。如果学生没有刚才全班一起记口诀的经历和感受,教师的引导就不会显得那么及时和有说服力。
引导及时,意在因时制宜,果断行动。正如上述教学片段所揭示的那样,教学中的“时”可能是学生完成任务感到困难的时候,也可能是学生迷茫的时候。教师需要审慎地分析教学中的“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具体,重在切中肯綮
具体,与笼统、模糊等词语相对,是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认知的视角去思考和引导,关注教学内容的细节层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一个新的数学内容时,教师应结合具体实例对数学内容做出解释,深入细节层面对学生的认识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会感觉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原因可能就与教师对问题的引导不够具体有关。如果教学不能具体到学生的认知细节,那么就可以导致学生的认识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四、有序,妙在循循善诱
有序,是指教师的引导需要综合考虑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序列,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逐步展开的思路。因此,要从学生怎样学、怎样学效果更好的角度思考如何引导,使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序列相契合,促进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
一位教师教学“秒的认识”,先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哪些钟表上秒的知识。结果学生的已有经验令人刮目相看—
生1:秒针走一圈是1分钟。
生2:秒针是走得最快的,也是最长的。
生3:秒针是1大格是5秒。
生4:秒针走60圈是1小时。
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虽然学生有关秒的认识的“前经验”都是正确的,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展开,但是这些来自个体的认识本身对于群体而言是有难易之别的,因此需要以合适的序列加以展开,从而逐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接下来,教师按照以下顺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秒。(1)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秒针长得怎么样?(2)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3)秒针走一大格是几秒,(4)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教师的引导大致遵循了从认识有形的秒转向感受无形的秒的顺序。在认识有形的秒时,又从1秒开始,过渡到5秒、10秒,再累积到60秒,借此揭示分与秒的进率。事实表明,这样的引导序列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便于学生逐步加深对秒的认识。
五、深入,旨在别有洞天
深入,是指教师在分析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刻一些。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现在认知水平和教师引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有一个区域,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更好地促進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引导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问题,捕捉教学契机,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柳秀梅.决定一堂课的关键;2010年4月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决定了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注意通过提问、讲解、归纳、示范等教学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要注意自然、及时、具体、有序、深入。
一、自然,贵在顺势而为
自然,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顺应教学发展的线索,不露痕迹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更加到位。王尚志教授曾经精辟地说:“好教师帮助学生会不露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
一位教师教学“比的认识”,先呈现2杯果汁和3杯牛奶的情境图,接着组织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师:可以怎样表示果汁与牛奶的关系?
生: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师:你想得很好。还想到了怎样的关系?
生:老师,每个杯子都一样大。
师:听清楚我的问题,果汁和牛奶之间还有怎样的关系?
由于教师需要学生说出的是果汁和牛奶的数量关系,因此对说“每个杯子都一样大”的那个学生的评价明显带有不满的情绪,其后的引导给人的感觉也很不自然。具体地说:一是教师未能尊重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想法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二是教师只是重复了先前的问题,对学生的思考没有给予有效的提示。实际上,学生的想法并非毫无价值。虽然教师呈现的情境图上每个杯子都是同样大小,并且每一杯果汁和牛奶都是满杯,但对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应给予更直接的说明。而第二个学生的发言很好地填补了认识这一问题的缝隙,教师首先应该肯定这个学生的想法,然后转向原先的问题:“这个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这里每一杯果汁和牛奶都是同样多的。所以,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它们怎样的关系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有意义的想法,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引导自然,贵在顺势而为。自然的引导不是刻意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当时的状态下就“应该那样”。自然的教学状态是本真的教学状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
二、及时,意在因时而动
及时,是指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认识和思维展开的最佳时机,果断地加以引导,以有效地推进教学走向深入。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总有一些时间段或时间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关键和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动,把握时机,有效引导。
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完整地读一读口诀,尝试背一背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背到“四七”的时候,原本整齐响亮的声音变得零落稀疏起来。就在这时,教师关切地引导:“刚才你们记口诀的时候有没有特别容易记的?我们先把容易的记住。从而引出“可以从容易的开始记起”的记忆方法,学生就自觉地采纳和接受教师的建议。如果学生没有刚才全班一起记口诀的经历和感受,教师的引导就不会显得那么及时和有说服力。
引导及时,意在因时制宜,果断行动。正如上述教学片段所揭示的那样,教学中的“时”可能是学生完成任务感到困难的时候,也可能是学生迷茫的时候。教师需要审慎地分析教学中的“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具体,重在切中肯綮
具体,与笼统、模糊等词语相对,是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认知的视角去思考和引导,关注教学内容的细节层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一个新的数学内容时,教师应结合具体实例对数学内容做出解释,深入细节层面对学生的认识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会感觉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原因可能就与教师对问题的引导不够具体有关。如果教学不能具体到学生的认知细节,那么就可以导致学生的认识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四、有序,妙在循循善诱
有序,是指教师的引导需要综合考虑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序列,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逐步展开的思路。因此,要从学生怎样学、怎样学效果更好的角度思考如何引导,使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序列相契合,促进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
一位教师教学“秒的认识”,先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哪些钟表上秒的知识。结果学生的已有经验令人刮目相看—
生1:秒针走一圈是1分钟。
生2:秒针是走得最快的,也是最长的。
生3:秒针是1大格是5秒。
生4:秒针走60圈是1小时。
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虽然学生有关秒的认识的“前经验”都是正确的,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展开,但是这些来自个体的认识本身对于群体而言是有难易之别的,因此需要以合适的序列加以展开,从而逐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接下来,教师按照以下顺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秒。(1)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秒针长得怎么样?(2)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3)秒针走一大格是几秒,(4)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教师的引导大致遵循了从认识有形的秒转向感受无形的秒的顺序。在认识有形的秒时,又从1秒开始,过渡到5秒、10秒,再累积到60秒,借此揭示分与秒的进率。事实表明,这样的引导序列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便于学生逐步加深对秒的认识。
五、深入,旨在别有洞天
深入,是指教师在分析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刻一些。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现在认知水平和教师引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有一个区域,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更好地促進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引导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问题,捕捉教学契机,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柳秀梅.决定一堂课的关键;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