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外孙孔继宁:主席的悲哀在于没有温馨的家庭生活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25659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毛家的孙辈中,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孔继宁年龄最长,也是唯一与毛泽东有过接触的人。尽管外祖父的形象没有给他留下记忆,但来自外祖父的教诲和熏陶却一直影响着他的人生之路。
  继承父亲未完的心愿研究外祖父
  2002年,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有了一些积累之后,孔继宁成立了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建立起一个宣传和传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和精神的平台。尽管研究中心举行了不少重大活动,但人们很少能从媒体上看到关于孔继宁的报道。在关于外祖父的研究活动中,他的原则是第一不宣传个人,第二不赢利。
  虽然是民间研究机构,但研究中心成立两年来非常活跃,而且取得了不少有目共睹的成绩。在孔继宁的带领下,中心策划出版了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参与主编的《真实的毛泽东》辑录了100多位工作人员回忆主席的文章;理论研究丛书《百年后的毛泽东》则从人性与学术的角度,对毛泽东及其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从2003年起,研究中心两次组织和资助了与中央党校合办的毛泽东及其哲学思想研讨会……
  为了呈现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孔继宁专门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拓展影视领域,进行主旋律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制作。他希望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依靠影视剧的赢利来支持思想研究活动。
  投身对外祖父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并非偶然,孔继宁的父亲孔令华生前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十分感兴趣,而且一直在做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因为本身是学自然科学的,加之毛泽东在与科学家的接触中,对科学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从1993年起,孔令华每年都会召开一次有关毛泽东与科学的研讨会,一直持续到1999年他去世的前一个月,研究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他希望儿子孔继宁能继承他的心愿。
  父亲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时候,孔继宁还是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一名机关干部,因为工作成绩优秀,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从事了8年的外交工作。那时的他没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想法,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
  在过去那个特定的年代,孔继宁也读了很多外祖父的文章,但真正能理解的却没有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现实中的问题不断涌现到面前时,外祖父曾经说过的话自然而然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先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在孔继宁身上发生作用,每次读到外祖父灵魂深处的思想论述,都会给他深深的触动,这一切召唤着孔继宁投身到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事业中。
  1997年孔继宁决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离开了部队,同时也为继续父亲晚年的事业进行着筹备。
  有人说孔继宁是自找苦吃,但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我后半辈子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传承毛泽东精神。”
  “在新的时代中,毛泽东思想会有新的意义。毛泽东思想并不过时,过时的只是研究方法。我们研究的重点,不仅是传承,更重要的是发展,要具有社会意义,对当今现实、对国家今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孔继宁说。童年时的孔继宁与外祖父没有多少接触机会
  1962年10月,孔继宁出生在中南海。因为他的生日与苏联十月革命俄历纪念日仅相隔两天,爷爷孔从洲将军和外祖父毛泽东共同为他取名“继宁”,意为继承列宁的事业。孔继宁的出世让年近70岁的毛泽东“官升祖父级”。
  襁褓里的孔继宁对外祖父的喜悦自是浑然不觉,母亲李敏在她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中回忆道:“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亲亲、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的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
  然而天伦之乐并没持续多久,孔继宁还不到一周岁时,全家就不得不搬出了中南海。父亲孔令华蹬一辆平板车拉着全部的家当和母子两人来到兵马司胡同,一间住房,公用的厨房,从此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至今,当有些人得知孔继宁的身份后惊讶地表示:“你很平易近人,原本以为你会高人一等。”他自己却不以为然:“我本来就是在老百姓当中长大的。”
  童年时的孔继宁对外祖父的感受和其他老百姓一样,同是挂在墙上的开国元勋,是口号里呼出来的伟大领袖,因为他与自己的外祖父并没有更多的亲密接触的机会。
  当孔继宁开始有记忆的时候,“文革”也拉开了序幕,母亲去中南海会见自己的父亲都要层层请示,十分困难。而之前,他们只能在每年的12月26日外祖父生日那天,去中南海吃一顿团圆饭。在这一年一次的聚首上,母亲李敏有多大的委屈也都忍下了,孔继宁稍有哭闹,她怕影响自己父亲的休息,下次也就不带了。“我母亲三岁就被送到苏联,和外婆贺子珍团聚。她从小身体就弱,性格也比较内向。刚回国时她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跟外祖父交流都磕磕绊绊的,有时还得找翻译。”
  在外人看来,因为复杂的家庭环境,也因为不善于表达,李敏变得有话能不说就不说,全窝在心里。但孔继宁却认为母亲的心态一直比较平和,是最能体现主席家风的后人。
  孔继宁读小学后,德智体各方面都表现不错,毛泽东知道了很高兴,说要当面奖励他。可是由于一直忙于开会,承诺没有兑现,最终改由周总理请一家三口吃了顿饭。
  对外祖父晚年的生活,孔继宁有自己的看法:“主席悲哀的一点在于他没有温馨的家庭生活,不懂得休息,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读书。如果他身边有家人,对社会上的情况也就会有更多的了解了。”
  相比与外祖父之间没有亲密的接触,孔继宁和外婆贺子珍的感情更加亲近而深厚。他6个月大就被抱到上海贺子珍的身边,之后每年都要与她生活一段时间。喂个奶,洗个澡,小外孙的到来,给予贺子珍孤寂的精神莫大的安慰。
  “共和国没有给外婆一枚勋章,她去世火化后骨灰里剩下十几块弹片,有几块长在脑骨里。我觉得这跟随她一辈子的十几块弹片就是她的勋章。”
  毛泽东外孙的身份是一种负担
  毛泽东曾经说过,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他要求自己的儿女要和普通人一样,没有特殊,还常叮嘱他们不要娇惯第三代。孔继宁的妹妹孔东梅,在自己的《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中写道:“我们兄妹从小受的教育都是夹着尾巴做人,从小不能说自己是谁的后代。”因为他们的母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无论是上学、参加工作,还是入党、参军,一切都是靠自己。
  初中毕业时,孔继宁想到父亲所在的38军去当兵,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战,他更加跃跃欲试。可等到第二年高中毕业时,当兵的念头反倒淡化了,社会上学习的氛围日渐浓厚,他也希望自己能攻读一门专业,就在高考志愿表的第一栏填了北京外贸学院。
  “父亲希望我能在军校接受正统的教育,毕竟部队管得严格一些。于是我就把第一志愿改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最终,孔继宁以优异的成绩被学院提前录取。
  军校的生活由部队的作风加大学的课程构成,学生被要求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出操,这对意志和体格都是一种锻炼。
  在学校里,孔继宁将自己的身份瞒了起来,这身份有时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他从小就摸到一个规律,一旦周围的人知道了他是毛泽东的外孙,他就再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和同学们交往,他们不知道以前,我们相处得非常知心,可当他们知道后,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疏远。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我们不是同一条路上的人,这让我特别难受。”但这身份同时也是一种动力,让孔继宁多了一份“不能给家庭抹黑”的责任感。虽然不能做到事事比别人强,但至少不能比别人差。
  与毛泽东的关系瞒了一年,学校还是知道了,孔继宁预料到的事当然也就发生了。外祖父头上的光环同时也是笼罩在后代身上的影子,让年轻的孔继宁还有些不知所措。
  “我跟我妻子当初认识一年她也不知道我的家庭背景,后来她的家人知道后果然不太高兴,我妻子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做通。”
  毕业后,孔继宁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1997年,因为母亲李敏身边乏人照顾,孔继宁才转业回到北京。2002年,孔继宁加入到父亲的行列: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经济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将赚来的不多的钱投入到纪念外祖父的事业中。
其他文献
被骗到台湾七年  我(韦大卫)出生在广西桂林,家里3个叔叔都是飞行员,所以我从小就喜欢飞行,但因抗战时两个叔叔战死,一个叔叔摔死,家里人就坚决反对我当空军。我17岁在大学当学生会主席时就搞学生运动,并没想到那么危险,后来风声紧了,警察局要抓我,我就跑到广州,考了陆军军官学校,但没料到是个骗局,是国民党军队准备弄一批人到台湾去。到了海上我才知道被骗。那时候我就发誓到台湾一定要逃走。  到台湾后,国民
期刊
1949年上半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毛泽东开始思考解放台湾的问题。但朝鲜战争的爆发,完全打乱了毛泽东解放台湾的战略设想与部署,解放台湾终未实现。  1949年上半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毛泽东开始思考解放台湾的问题,他曾经设想:在上海战役结束后立即移师福建东南沿海地区,解放沿海岛屿,建立进攻台湾的军事基地。同时,积极组建海军和空军,掌握制海制空权,从各个方面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
期刊
1959年3月,毛泽东会见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还有与她同行的黑人朋友杜波依斯夫妇。在宾主交谈中,毛泽东说:如果你们三位不反对的话,我想在密西西比河里游泳。  毛泽东始终是主张出洋、吸收西方知识的人。1921年9月,他还计划在国内再作三四年的预备,然后“赴外国求学,至少五年,地点在俄”。他还提出两三年后,组织一个游俄队。  但毛泽东的这些计划都没有实现。除了投身现实斗争,无法脱身之外,也与
期刊
毛泽东说: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香港有“东方明珠”之称。它很小,约占中国总面积万分之一多一点;它又很大,全世界都很闻名。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29日迫使清政府签订
期刊
毛泽东是新中国第一个提出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治理长江水患初步设想的伟人。1956年,他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词: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个描绘中华民族彻底征服长江的宏伟蓝图,在这位伟人的心中诞生了……  1953年2月,毛泽东乘“长江”号军舰视察长江,他在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对长江的基本情况、洪灾成因以及除害兴利的种种设想汇报后,便就长江防洪问
期刊
“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初,毛泽东曾设想以较短的时间结束“文化大革命”,然而,动荡不定的局势,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他一次次地修订时间表,但是于事无补,以致这场历史性的灾难,竟然绵延十年之久。  1966年8月8日,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勾勒出一个时间表,他说,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概是在明年一个适当的时候再开。现在要准备。”他设想:“文化大革命”进行得顺利,到“明年的一个适当
期刊
毛泽东临终前,女儿李敏去探望他。毛泽东向李敏打了一个手势,他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李敏当时并未理解其意,后来才猜测,毛泽东是在挂念贺子珍。  毛泽东临终前几天,李敏去探望他。她来到床前,看父亲病成这个样子,眼泪又要流下来了,她竭力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她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  毛泽东带着微弱的声音说:“娇娇,你来看我了?”毛泽东神智十分清醒,他仍然习惯地称呼李敏的小名“娇娇”。李敏
期刊
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来怎么样?”周恩来摆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帅才。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帅……”董必武点头,慢条斯理地说:“总理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好的大管家。”  毛泽东对周恩来的看法  毛泽东能够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成就开天辟地之大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人善任。处于新中国权力顶层的领袖人物,曾被老百姓简化成:毛刘周朱陈林邓。毛泽东对他的这
期刊
通过观韶山、听众议、查史料,可以了解到一代伟人毛泽东本想百年之后叶落归根的意愿。但是谁能理解主席的孝母之心呢?  韶山滴水洞,夏日凉风习习,气候宜人,毛主席喜欢这个地方。1959年6月26日,他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毛主席对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你们省委研究一下,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草房,省里开个会,其他领导来休息一下也可以嘛!”毛主席又讲,“我老了回来住一住。”  此后在长沙,毛泽
期刊
搬新居高朋满座说恩怨书屋菊香  周恩来可谓日理万机,且和诸葛亮般事必躬亲:大到前线战事、开国筹备、国际交往;小到百姓油盐酱醋茶的供应,事事在心,对于毛泽东的起居生活,更是心中记挂。  现在,西南地区之外的中国大地牢牢控制在解放军手里,北平的社会秩序也日趋安定。解放军自然是社会治安的主体,由爱国市民组织起来的治安联防队员们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是天罗地网的只只“网眼”,令暗藏的阶级敌人不敢轻易出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