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职业教育的严峻挑战,如何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是每一所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抢抓机遇,以规范促管理,以创新促发展,在创新德育教育模式、专业发展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考核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打造了诸多亮点,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办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1-0064-04
风光旖旎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城南风景区,矗立着一所闻名遐迩的职教学府、理财家的摇篮——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徐州财校)。徐州财校创建于1964年,是江苏省财政厅主办的财经类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第二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
近年来,徐州财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抢抓机遇,以规范促管理,以创新促发展,办学质量持续提高,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等称号,已成为一所在江苏省及淮海经济区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
一、创新“国示范”项目立项建设,率先成为
苏北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院校
“人和、务本、求是”的校训,聚结了几代财校人的价值取向。学校依托财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财经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全面谋划学校可持续发展,在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曹华祝校长带领下,始终把“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形成了“办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校系二级管理、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预算管理、学籍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制度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学校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精神,本着“骨干、引领、辐射”的建设理念,积极做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资料的准备、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于2012年6月正式获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进入两年期的建设阶段,也标志着学校进入新一轮跨越发展时期。
学校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率先成为苏北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院校。学校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服务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实施了“五大工程”战略,加强品牌建设、特色建设、发展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八项任务”建设工作进程,初步实现了学校创新发展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中“三基地、两创新、一示范”建设目标。2013年,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打通了“中职升本”通道,开发并完善了物流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中职与本科“3 4”的分段培养。
二、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形成教育管理新亮点
徐州财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育人品牌标识”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两项能力”: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着力提供“三个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和内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学技能”“四学”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加强“成功起跑线——中职学生入学引领教育实施方案”特色项目建设。将公民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设计了由4个制度、4个平台、4个载体、4个专题所构成的“成功起跑线——中职学生入学引领教育实施方案”框架体系;让学生在入学之初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培养正确的纪律卫生观念、养成勤俭自律的自觉行为、培养高雅的礼仪交往能力、扫除不良的心理障碍等方面入手,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造基本条件,为学生未来的成人、成才、成功做好铺垫。
实施《德育学分实施细则》,形成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激励机制。做实做活做优“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分管理进行目标细化,量化考核。学生对照考核细则,遵守规范,避免扣分,争取加分。凡参加校系组织的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和公益活动表现优秀者或因帮扶困难、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受到各类表彰者,均可经个人申请、学校认定而得到学分。教务处为全校学生建立了德育学分管理档案及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学生文明素质的提升。
学校构建了由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网络组成的“五位一体”德育工作立体网络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线,进行劳动教育、责任教育;以社会教育为主线,建立德育基地,进行民主法治教育,遵规守纪教育;以企业教育为主线,建立实践基地,进行感恩合作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以网络、媒体为主线,设立“师生交流室”、开辟“心海导航”专栏,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注重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与模块的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将语文课程划分成美文精读、口语与沟通、应用文、语文素养等人文素养教学的4个模块,开设创业与就业、社交礼仪、成功教育等课程。建立选修课程体系,开发电脑DIY、健身瑜伽、股票操盘实战技巧等50余门具有学校特色的、打破学科体系、灵活多样的任意选修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创新专业发展机制, 促进专业建设工作良性发展
学校坚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适应职业发展用人需求建设专业,对接产业、企业、岗位提升专业品质”的专业建设原则,走“特色发展、品牌经营、质量立校”专业建设之路。形成了以会计类专业群为主体、信息技术专业群和商贸类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3个专业群。专业格局与徐州市及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适应度和吻合度。
建立专业调研论证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实行“三三制”,学校领导、系部专业负责人、校外专家各占三分之一,校外专家由行业企业及财政部门的领导、专家组成。
定期举行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专业发展论证意见,广泛征求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正,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的工作机制,使专业设置和建设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学校围绕增强专业吸引力、竞争力,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把专业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专业影响力的关键,形成品牌经营、特色发展的良好态势。会计、会计与审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会计、电子商务为省级品牌专业,证券投资与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与审计会计为市级品牌专业,影视动画、动漫设计为市级特色专业。
学校把专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专业软实力的关键,把专业名师打造作为提升专业吸引力的关键,把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专业吸纳力的关键,把社会服务功能培强作为提升专业辐射力的关键,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建设氛围。学校被我国著名财政学家许毅教授誉为“理财家的摇篮”,并成为学校的品牌标识。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创新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在“双证融通、跟岗顶岗融合、实习预就业一体”框架下,完善了财经类专业的“五段递进学徒制”、商贸类专业“行业引领,企业实践,理实结合,实习就业一体化”、信息技术类专业“五年一贯,四段递进,项目主导,工程实践”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符合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学校特色的4个课程模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指向的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以“理实一体化”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提升专业技能为指向的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模块;以模块(或单元)化组合成综合化课程的专业扩展课程模块。4个课程模块层次分明、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
以专业基本特征为依据,增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在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学校引导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会计类专业重点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类专业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模式;商贸类专业推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式;专业实训和技能课推行“实训项目化 岗位化”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的推行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专题活动为抓手,提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学校实施了“有效课堂“建设工程,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说课程”、“说课改”、“说课例”、“打造优质课堂”等专题活动,多项举措推进了“课改进课堂”。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三年来教师编写校本教材18部,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划统编教材3部,校级规划教材24部;开发了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0门;与行业企业联合研发了4个重点专业教学案例资源库;开发了60余门适合学生发展个性的任意选修课程。
五、创新教师考核机制,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一)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一是“专业发展工程”,二是“青蓝工程”,三是“‘双师’工程”,四是“名师工程”,促进教师形成特色、成为名师。
(二)创新教师“职称相异、标准区别、平台统一、综合排名”量化考核办法,实施“首位奖励、末位警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全面、全程量化考核。《教师考核办法》将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纳入考核范围,有效避免了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的弊端。
2.积极推行“职称相异、标准区别、平台统一、综合排名”办法。
3.激励与约束并重,重在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配合《教师考核办法》的实施,学校配套实施了《教师考核“首位奖励、末位警示、休整”实施办法》。每学期学校按照教师课时酬金30%的比例设立教师工作质量奖,根据考核结果,拉开差距发放。每学期都设立若干单项奖,对教师工作予以奖励。50%左右的教师都能受到不同形式的奖励。
近三年来,教师素质和队伍质量大幅提升,高级职称教师占39.1%,“双师型”教师占63.2%。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职教名师1人、省职教领军人才2人、教授2人,校级专业带头人9人、江苏省“333”培养对象2人、徐州市拔尖人才2人。2012年度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双双被评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六、创新“323”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并行的教学管理机制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构建“32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即“政府—学校—社会”3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线,“校内教学—顶岗实习—毕业生跟踪”3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体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开放性,形成学校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行业与企业、学生与家长多方参与的机制,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办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1-0064-04
风光旖旎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城南风景区,矗立着一所闻名遐迩的职教学府、理财家的摇篮——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徐州财校)。徐州财校创建于1964年,是江苏省财政厅主办的财经类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第二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
近年来,徐州财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抢抓机遇,以规范促管理,以创新促发展,办学质量持续提高,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等称号,已成为一所在江苏省及淮海经济区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
一、创新“国示范”项目立项建设,率先成为
苏北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院校
“人和、务本、求是”的校训,聚结了几代财校人的价值取向。学校依托财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财经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全面谋划学校可持续发展,在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曹华祝校长带领下,始终把“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形成了“办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校系二级管理、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预算管理、学籍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制度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学校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精神,本着“骨干、引领、辐射”的建设理念,积极做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资料的准备、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于2012年6月正式获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进入两年期的建设阶段,也标志着学校进入新一轮跨越发展时期。
学校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率先成为苏北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院校。学校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服务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实施了“五大工程”战略,加强品牌建设、特色建设、发展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八项任务”建设工作进程,初步实现了学校创新发展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中“三基地、两创新、一示范”建设目标。2013年,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打通了“中职升本”通道,开发并完善了物流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中职与本科“3 4”的分段培养。
二、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形成教育管理新亮点
徐州财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育人品牌标识”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两项能力”: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着力提供“三个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和内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学技能”“四学”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加强“成功起跑线——中职学生入学引领教育实施方案”特色项目建设。将公民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设计了由4个制度、4个平台、4个载体、4个专题所构成的“成功起跑线——中职学生入学引领教育实施方案”框架体系;让学生在入学之初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培养正确的纪律卫生观念、养成勤俭自律的自觉行为、培养高雅的礼仪交往能力、扫除不良的心理障碍等方面入手,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造基本条件,为学生未来的成人、成才、成功做好铺垫。
实施《德育学分实施细则》,形成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激励机制。做实做活做优“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分管理进行目标细化,量化考核。学生对照考核细则,遵守规范,避免扣分,争取加分。凡参加校系组织的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和公益活动表现优秀者或因帮扶困难、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受到各类表彰者,均可经个人申请、学校认定而得到学分。教务处为全校学生建立了德育学分管理档案及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学生文明素质的提升。
学校构建了由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网络组成的“五位一体”德育工作立体网络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线,进行劳动教育、责任教育;以社会教育为主线,建立德育基地,进行民主法治教育,遵规守纪教育;以企业教育为主线,建立实践基地,进行感恩合作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以网络、媒体为主线,设立“师生交流室”、开辟“心海导航”专栏,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注重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与模块的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将语文课程划分成美文精读、口语与沟通、应用文、语文素养等人文素养教学的4个模块,开设创业与就业、社交礼仪、成功教育等课程。建立选修课程体系,开发电脑DIY、健身瑜伽、股票操盘实战技巧等50余门具有学校特色的、打破学科体系、灵活多样的任意选修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创新专业发展机制, 促进专业建设工作良性发展
学校坚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适应职业发展用人需求建设专业,对接产业、企业、岗位提升专业品质”的专业建设原则,走“特色发展、品牌经营、质量立校”专业建设之路。形成了以会计类专业群为主体、信息技术专业群和商贸类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3个专业群。专业格局与徐州市及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适应度和吻合度。
建立专业调研论证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实行“三三制”,学校领导、系部专业负责人、校外专家各占三分之一,校外专家由行业企业及财政部门的领导、专家组成。
定期举行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专业发展论证意见,广泛征求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正,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的工作机制,使专业设置和建设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学校围绕增强专业吸引力、竞争力,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把专业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专业影响力的关键,形成品牌经营、特色发展的良好态势。会计、会计与审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会计、电子商务为省级品牌专业,证券投资与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与审计会计为市级品牌专业,影视动画、动漫设计为市级特色专业。
学校把专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专业软实力的关键,把专业名师打造作为提升专业吸引力的关键,把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专业吸纳力的关键,把社会服务功能培强作为提升专业辐射力的关键,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建设氛围。学校被我国著名财政学家许毅教授誉为“理财家的摇篮”,并成为学校的品牌标识。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创新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在“双证融通、跟岗顶岗融合、实习预就业一体”框架下,完善了财经类专业的“五段递进学徒制”、商贸类专业“行业引领,企业实践,理实结合,实习就业一体化”、信息技术类专业“五年一贯,四段递进,项目主导,工程实践”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符合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学校特色的4个课程模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指向的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以“理实一体化”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提升专业技能为指向的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模块;以模块(或单元)化组合成综合化课程的专业扩展课程模块。4个课程模块层次分明、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
以专业基本特征为依据,增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在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学校引导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会计类专业重点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类专业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模式;商贸类专业推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式;专业实训和技能课推行“实训项目化 岗位化”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的推行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专题活动为抓手,提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学校实施了“有效课堂“建设工程,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说课程”、“说课改”、“说课例”、“打造优质课堂”等专题活动,多项举措推进了“课改进课堂”。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三年来教师编写校本教材18部,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划统编教材3部,校级规划教材24部;开发了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0门;与行业企业联合研发了4个重点专业教学案例资源库;开发了60余门适合学生发展个性的任意选修课程。
五、创新教师考核机制,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一)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一是“专业发展工程”,二是“青蓝工程”,三是“‘双师’工程”,四是“名师工程”,促进教师形成特色、成为名师。
(二)创新教师“职称相异、标准区别、平台统一、综合排名”量化考核办法,实施“首位奖励、末位警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全面、全程量化考核。《教师考核办法》将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纳入考核范围,有效避免了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的弊端。
2.积极推行“职称相异、标准区别、平台统一、综合排名”办法。
3.激励与约束并重,重在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配合《教师考核办法》的实施,学校配套实施了《教师考核“首位奖励、末位警示、休整”实施办法》。每学期学校按照教师课时酬金30%的比例设立教师工作质量奖,根据考核结果,拉开差距发放。每学期都设立若干单项奖,对教师工作予以奖励。50%左右的教师都能受到不同形式的奖励。
近三年来,教师素质和队伍质量大幅提升,高级职称教师占39.1%,“双师型”教师占63.2%。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职教名师1人、省职教领军人才2人、教授2人,校级专业带头人9人、江苏省“333”培养对象2人、徐州市拔尖人才2人。2012年度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双双被评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六、创新“323”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并行的教学管理机制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构建“32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即“政府—学校—社会”3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线,“校内教学—顶岗实习—毕业生跟踪”3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体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开放性,形成学校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行业与企业、学生与家长多方参与的机制,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