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我们民族智慧与伟大精神的展现。学习文言文,有助于中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继承文化遗产,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陶冶道德情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了文言文的教学领域,正指导着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断尝试创新,但不少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却矫枉过正,使文言文教学缺少“文言”味。本文重在论述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文言味;初中语文
通过文言文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然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投入多而收效微。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之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
可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如何呢?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语言形式的不同,文言文在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文意、句式、修辞、官名、典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费力讲解,可教学效果仍不甚理想,学生也无法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以至于望而生畏。
为了有效的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终身亲近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咏诗也会吟”。在教学文言文时,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积极体验的空间至关重要。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幼时记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充分利用,疏通文本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文言文的学习中要教会学生利用现有手头资料、字典、课文注释等获得一定的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如了解作者生平,扫清文字读音和释义的障碍,能够简单疏通文章大意,为最后的读懂文章奠定基础。这样就避免了“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策”字,即“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这两个“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驱使”的意思,后者是“鞭子”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四、生生互动,引发创新
有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或把问题拿出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的思考。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但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抓住时机适当的加入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师生互动,有效促进
我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合作者、朋友的关系,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对话,才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中,若能有合作、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与学生共成长,则效果会更明显。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文言味;初中语文
通过文言文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然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投入多而收效微。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之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
可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如何呢?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语言形式的不同,文言文在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文意、句式、修辞、官名、典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费力讲解,可教学效果仍不甚理想,学生也无法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以至于望而生畏。
为了有效的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终身亲近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咏诗也会吟”。在教学文言文时,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积极体验的空间至关重要。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幼时记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充分利用,疏通文本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文言文的学习中要教会学生利用现有手头资料、字典、课文注释等获得一定的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如了解作者生平,扫清文字读音和释义的障碍,能够简单疏通文章大意,为最后的读懂文章奠定基础。这样就避免了“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策”字,即“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这两个“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驱使”的意思,后者是“鞭子”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四、生生互动,引发创新
有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或把问题拿出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的思考。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但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抓住时机适当的加入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师生互动,有效促进
我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合作者、朋友的关系,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对话,才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中,若能有合作、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与学生共成长,则效果会更明显。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