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育首先是人学,是一项双边的活动,教育的施动者是教师,而受动者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若不重视学生的现状,不了解学生,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也就无从谈起。新课标也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标的基本特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拙见。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愿学
人道主义教育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高度尊重学生。语文教育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中和谐。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差异,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学生的火。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更应该主动去关心、鼓励他们,不让他们在心灵上受任何伤害。夸美纽约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完成。”而实际上只有将学生当作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在教育中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教育才成其教育,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成绩好的、成绩差的都是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成绩好就包庇批评轻一些,而成绩差的学生犯错误就用放大镜来指责他们,这样做是不公平的。以自己的好恶做工作,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成长和发展,不利于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更不利于形成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一视同仁。特别是对成绩差的学生要格外关怀,多走进他们的内心,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让他们愿意学习。
二、树立信心,让学生敢学
第一,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研究对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学生说他作文无话可说,教师可利用日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将每天的经历,自己对老师、同学的看法,对某事件的评价记载下来,即使记流水帐也行,鼓励他慢慢进步。第二,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课堂来增强学生自信心。第三,要坚持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都要留心,都要及时表扬;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关心,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实际上是非常在乎老师的表扬的,教师的一次表扬可以鼓舞学生好长一段时间,可能会促使学生产生巨大变化,最终走向成功。第四,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加强形成性评价。对于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待,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目标,才能增强其自信心。老师要及时修正对学生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是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三、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学
首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有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重视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自己不能掌握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又可以利用差异,通过每一位同学的优点来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共同完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自己不熟悉的学习中去,通过交流、互动,探究知识的本源,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最终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另外,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调动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新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入迷,才会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应先要学生接受你,对你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有爱屋及乌的特性。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自然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因而教师在课下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力图融入到学生中去,让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接受这位教师,乐于接受其教育。另外,教师可通过课堂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内容上,力求更生动,更形象,尽量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如辩论赛,看视频、演讲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又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渗透了人文素养,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当然,从教师自身来说,要从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不断修炼自己,只有当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完善的人。
人文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其核心是“学会做人”——教学生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身为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之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愿学
人道主义教育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高度尊重学生。语文教育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中和谐。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差异,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学生的火。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更应该主动去关心、鼓励他们,不让他们在心灵上受任何伤害。夸美纽约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完成。”而实际上只有将学生当作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在教育中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教育才成其教育,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成绩好的、成绩差的都是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成绩好就包庇批评轻一些,而成绩差的学生犯错误就用放大镜来指责他们,这样做是不公平的。以自己的好恶做工作,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成长和发展,不利于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更不利于形成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一视同仁。特别是对成绩差的学生要格外关怀,多走进他们的内心,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让他们愿意学习。
二、树立信心,让学生敢学
第一,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研究对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学生说他作文无话可说,教师可利用日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将每天的经历,自己对老师、同学的看法,对某事件的评价记载下来,即使记流水帐也行,鼓励他慢慢进步。第二,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课堂来增强学生自信心。第三,要坚持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都要留心,都要及时表扬;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关心,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实际上是非常在乎老师的表扬的,教师的一次表扬可以鼓舞学生好长一段时间,可能会促使学生产生巨大变化,最终走向成功。第四,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加强形成性评价。对于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待,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目标,才能增强其自信心。老师要及时修正对学生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是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三、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学
首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有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重视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自己不能掌握的知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又可以利用差异,通过每一位同学的优点来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共同完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自己不熟悉的学习中去,通过交流、互动,探究知识的本源,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最终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另外,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调动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新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入迷,才会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应先要学生接受你,对你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有爱屋及乌的特性。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自然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因而教师在课下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力图融入到学生中去,让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接受这位教师,乐于接受其教育。另外,教师可通过课堂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内容上,力求更生动,更形象,尽量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如辩论赛,看视频、演讲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又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渗透了人文素养,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当然,从教师自身来说,要从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不断修炼自己,只有当教师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完善的人。
人文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其核心是“学会做人”——教学生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身为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之人,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