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二战题材电影的视角探析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让人永远联想到无尽的悲伤和人性的泯灭,怎样让这样的历史跳出沉重的血腥套路,在黑暗的大背景下绽放出一丝温暖的人文气息呢?影片《偷书贼》选用了一个德国女孩的眼睛去解构和批判那一场人类的灾难,视角独特,匠心独运。
  关键词:二战;电影;评析
  近年来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比比皆是,佳片层出不穷。如以鸿篇巨制展开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血战钢锯岭》等影片。当然还有一类以二战为背景的影片,它们则胜在视角新颖。同样是反映二战背景下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影片《至暗时刻》和《敦刻尔克》,导演的视角各异,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果说乔·怀特把焦点聚集在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伟人身上,那么克里斯托弗·诺兰则聚焦在前线受困士兵的群像上。他们手法不同,有自己表达电影的理念,但他们都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和撤退的真实意义,同样达到了异曲同工、震撼人心的效果;即便是出自乔·怀特同一导演的两部同样以二战时期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的影片《赎罪》和《至暗时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迥异的风格。
  由美国、德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偷书贼》,讲述了一个喜欢书并且偷书的“偷书贼”莉赛尔的故事。它发生在1939年的德国,九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郊外的寄养家庭,六岁的弟弟不幸死在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愈发现了一个比物质更难以抗拒的东西,那就是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周围同样受苦受难的人。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个故事散发着温暖,散发着正能量,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它告诉我们,能让人震撼灵魂、能让人重生的只有书。影片的奇特之处在于叙事者是死神,从死神的视角望去,上个世纪中叶人类的愚蠢、人性的不可理喻、战争的残酷,生离死别的惆怅。透过死神丰富的感情,让我更加不舍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物。影片结尾,女孩的养父母没有躲过死神之吻,在盟军的轰炸中双双现身。这一幕死亡场景,最令人震撼和难忘。它突如其来、残酷蛮横,但并不令人恐怖,留给人的只是深深的忧伤。而如果我们细细分析这位死神的由来,除了得益于2005年德国裔作家马克斯·苏萨克写就的同名小说作为文本基础,还归功于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等主创独到的视角选取,这也是近年一批出色二战电影成功的秘诀。作品在继承了战争背景的残酷现实基础上,也将死神视角等元素变成崭新的视听语言加入其中,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偷书贼》选择了以德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为视角,以创作者平和的心态,真实客观地展现了二战不仅给所有受到袭击的国家带来灾难,也给发起战争的法西斯国家的普通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作为一部描写二战的电影,光看片名相当奇特,令人充满好奇。电影确实浮光掠影的描写了一些偷书的经过,但是究其本质,电影是想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经历带出那段惨痛的历史而恰巧这个女孩与书有不解之缘。影片的重点不在书,而是偷。片名“偷书贼”并不只是说偷书,某种意义上更是从书中偷,偷出知识,偷出希望。《偷书贼》的格调偏向于通过小人物反衬大事件,征兵、空袭、焚书、屠杀犹太人,这部电影几乎涵盖了二战最可恶的罪行,却用了最小格调的画面。片中的亮点无疑是死神,一个画外音,看似虚无缥缈却又朴实无华的话语中蕴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道理。结尾处的相逢似乎是命中注定,代表逆境中人们偷出的感情与希望,那种亲情和友情无法被任何东西所代替,这也是影片最后既抚慰人心又升华主题的点睛之笔。这部影片别出心裁,其中有穷凶极恶的纳粹,也有抓捕犹太人的恶行,也有空袭和死亡,就像所有二战题材的电影一样。但《偷书贼》首先引起观众注意的,是它把战争和书衔接在一起,它是将尊严与战争连接在一起。这种联系,让人们反思:文明与野蛮、善良与邪恶、美好与丑陋的多面人性和复杂的人心。
  《偷书贼》就像一首隽永清新的诗歌,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偷书者总被称为雅贼,那是因为他们至少对书籍保存着一份令人感动的敬畏和新奇,女主人公就是一名可爱的雅贼。闭上眼睛,眼前就只剩女主人公莉赛尔那慧黠明亮的双眸,毫不藏污纳垢的清澈,仿佛能穿透一切罪恶和污秽。故事中这个沉静的女孩因家庭的变故比旁人多了一点冷静和疏离,这让她有机会保持一份清醒。尽管斗字不识,她却渴望书的世界,那似乎是一个神奇的未知所在。当同龄的孩子都在为希特勒歌功颂德、激愤痛快地将书扔进火堆的时候,她却偷偷从灰烬中抢出一本未燃尽的书,她要看一看这些被仇视共产党人的纳粹所攻击的垃圾到底是什么。懵懂的莉赛尔从一本掘墓人的工具书开始,在家人挚友撑起的小小乐园中,在周边混乱疯魔的呐喊声中,偏安一隅地在书的世界里,一点点燃起理性的火苗,烘焙出独立的人格。养母是一个悍妇般的女人,每天的抱怨怒吼已经让街坊邻居都习以为常,可在她惹人厌倦的外表之下,却藏着一颗慈爱善良而包容的心。她的丈夫貌似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生活的重担都在她一个人身上,但那是她对老公孤傲品格的认同,她知道他原本可以选择做个党卫军,来换取他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家里藏着一个犹太人,不仅要浪费宝贵的食物,也不到烹饪手艺的赞美,关键是随时可能有可怕的危险降临,但她都选择承受,并为自己不能更好地照顾他而感到难过。她对养女看上去总是态度恶劣,可她却了解这个孩子内心的渴望。她会任由父女俩将地下室涂得乱七八糟,会纵容他们在地下室打雪仗,还会在马克斯醒过来的第一时间赶到学校,用一场精彩的戏码将好消息告知牵挂着的女儿。老公从前线回来的第一天,她会在晚餐之后,先选择离开,让父女俩尽情畅谈别后的思念。养父长得很难看,却很慈祥,从见到莉赛尔的第一天起,他就用他深沉而宽广的爱为她筑了一个宫殿,她是他的女王。善良而细心的养父感受到了女儿冰冷的心墙,为了打开女儿的心扉,使她能够融入新的生活,他想了很多办法,直到他发现,书本就是那把打开莉赛尔心扉的钥匙。他开始教小女儿读书,借助书本的力量,引领她一步步走出封闭的自我,回到这个残酷但不乏温暖的真实世界。他用他有限的知识为她的未来开启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地下室是他们共同的课堂,那里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他的笔墨不多,但我们却能清晰地知道,他是让那个家在海一样兽性的喧嚣中依然保持着最美丽人性的根源。他驼背、不好看、木讷,但却是所有人心中伟岸挺拔的中流砥柱。这个坚守原则,会为犹太邻居作证的德国好人,一个会帮女儿悄悄藏起偷盗的书本的好父亲,最终死于睡梦中的空袭。死神说,那天祂一定是看错了地图。战争的子弹穿透胸膛的那一刻,无法辨析那个躯体里灵魂的高尚程度,唯有发射子弹的人有责任想清楚这一次杀戮的因果起始。马克斯的存在,让莉赛尔懂得了什么是承诺和责任,什么是对生命的乐观和积极,怎样去发现造物的美。阴冷昏暗的地下室从来不会成为他愤怒狂躁忧郁的理由,尽管倾其所有就是一本书,但他照样能在莉赛尔的言语中看到明媚的天空翻卷的白云,照样能够在小小的地下室里,享受一个最特别的圣诞节。哪怕因此命悬一线,也从来不会将罪责推到别人身上。他会躲避纳粹的追杀,但他并不恐惧死亡,他只是为了让生和死变得更有意义。危险来临,他选择独自面对死亡的威胁,不会因偷生而罔顾莉赛尔家人的安全。鲁迪的存在,让莉赛尔懂得了什么是信赖。他第一眼就知道她的独特,个儿跟她差不多的男孩儿却俨然是她的守护神。他的一切只为了她守候,她信任他就如同他信任她。他跟她一样优秀,有着强健的体魄和精美的外表,但他并不在意他高贵的血统,他甚至愿意为了追随风的感觉而将肤色涂成黑色。她对他也守住了秘密,他却不曾责怪她,还为了她的秘密跳下漂着浮冰的河,承受纳粹少年的拳头。他是她忠实的影子,任何时候转身,他都一定在那个可以看得见的角落静静地等着她,她可以将一切都交给他,他愿意用生命去守护这份信任。他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空袭的第二天清晨;幸运的是,这个跟莉赛尔一样仇恨希特勒的德国少年终于没有机会被打磨成纳粹的子弹,而定格成了利塞尔记忆深处永远不会抹去的那一缕金色。恰恰是养父养母、马克思、金发男孩这些人,在莉赛尔人生最痛苦最不幸的时候,遇到了这些温暖他的人,因而她又是一个幸运儿。尽管最后大部分都离她而去,至少他们陪她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光。这些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这些亲情友情的细腻表达,成为影片最成功的地方。
  整部电影的主题是批判性的,批判战争的残酷,批判希特勒政府的血腥,以及因此给普通人带来的难以愈合的心灵伤痛。不同与其他描写二战的影片,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展示战争场面的残忍,而是通过展现小女孩莉赛尔的生活点滴,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冷酷无情。影片围绕着捡书、读书、找书、偷书、借书、藏书、写书,串连起莉赛尔经历的苦难童年。书是全片的线索,莉赛尔是全片的线索人物。因为小女孩的加入,整部影片不得不围绕童年生活渲染开来。绝大部分人长大之后,都会偏执的认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童年。这缘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机能,它屏蔽掉童年痛苦的回忆,只留下欢乐的生活片段。正因为如此,当快乐的童年和悲惨的人类浩劫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某种所谓的自强不息的正能量成分。这样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强烈对比,这种残酷的美,将电影的主题深刻而完整地展现出来,而不是流于表面。因而整部影片的场景包裹在寒冬之中,风雪并不可怕,冷冽的政治气氛才可怕。它让每个人的心里结了冰。战争不仅消耗着大量财富,也同样折磨着所有人的神经。随时而至的逮捕、不断扩大的征兵和不分缘由的杀戮,让所有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种氛围反衬了读书时惊心动魄的小欢乐,一种独自偷欢的小快感充斥其间。
  此外,影片中的重要场景天堂街也是亮点。电影中的莉赛尔没有经历过多少正规的學校教育。如果有,那么她的学校在天堂。一座在地上,一座在心中。地上的天堂小镇,承载了小女孩童年生活的所有悲欢离合,这里教会她最初的爱,教会她纯真的渴望,教会她感受冰冷世界中难得的温暖,教会她生命的沉重、人性的复杂以及对苦难的反抗。心中的天堂图书馆,赐予她感知世界的力量,开启她生命中的希望之光,带给她荣耀与梦想,也将伴随她走完一生。影片中纳粹焚书、水晶之夜、盟军轰炸慕尼黑三个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天堂街,可以说天堂街见证了她成长的过程,这条小路和街道几乎覆盖了二战最可恶的罪行。但是《偷书贼》给我们呈现的,却是苦难中的希望和温暖,它是一个个关于亲情、友情和对书籍敬畏的温暖故事,告诉着我们,哪怕深处二战阴霾笼罩的绝望之地,我们依旧可以靠乐观和坚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尊敬。
其他文献
腾云殿位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的中心地带,毗邻皇家广场,共供奉广泽尊王、玄天上帝、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注生娘娘等9位神明,是文莱香火最旺的道教和佛教寺庙,甚至有很多马来西亚华侨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前来祭拜。这篇田野日记主要结合我们与董事会的座谈内容及仪式体验,梳理腾云殿的前世今生、以及探讨它是如何凝聚文莱的华人社会。  一、腾云殿由来  在我们与腾云殿董事会交谈的过程中得知,腾云殿的前身是1918年
期刊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两汉、三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发展到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是我国的最为灿烂和辉煌的时候,而且大部分的唐代书法都是和唐朝各个方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唐代书法繁荣的主要特点和成因,促使我国书法能在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现代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唐代书法;繁荣的特点;成因  现如今的中国书法已经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大部分都是以笔墨的形式
期刊
摘 要:“琴棋书画”是我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宋史·乐志十七》:“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学琴必修德,修德必明性。琴德精神与我们大学生“为学”“求道”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国学文化是国之根本,国之积淀。大学生作为国之发展栋梁,应当为国韵助力,无私奉献。本文结合笔者在青岛组织的“青萌”国韵筑梦公益项目进行古琴文化的探索,寻求古琴文化的音乐内涵和奉献精神,为弘扬和发展古琴文化提供几点建议。  
期刊
摘 要:《十二月等郎》(简称《等郎》)的音乐是以荆州花鼓戏的高腔为主,以《思凡调》、民歌《回娘家》和小调《三棒鼓》为辅的素材来创作的。不是照搬沿用,而是大胆创新,使其更有时代感、人情味。用传统和现代的作曲技法,塑造了一部带着江汉平原泥土芳香的花鼓戏。该剧以《苗子主题曲》、《招魂曲》、《等郎调》、《思恋曲》等四个音乐主题形象贯穿全剧,交叉进行、展开对比,音乐形象,生动鲜明,使用了管弦乐队加上民族乐器
期刊
摘 要: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一方面寄寓了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有烘托的作用。《汉宫秋》作为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杂剧作品,其清朗俊切的语言在不同时空的运用中传达了不同的情感。  关键词:意象;曲辞;修辞  《汉宫秋》是元初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剧写绝色女子王昭君出身平民,适逢汉元帝择室女充后宫,因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点破图形,不得近幸。后倾心于元帝,,却被毛延寿设计
期刊
摘 要:《梅娘曲》是话剧《回春之曲》插曲 ,作于1935年。歌中主人公梅娘的恋人从南洋归国投身于抗日战争,不幸因负伤而失去了记忆。专程回国探望的梅娘为唤起他的回忆,在病床前唱起了这首凄婉动人的歌。创作中,聂耳根据剧情的需要,用较为简朴的手法渲染剧中人细腻复杂的心理,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话剧《回春之曲》公演后,《梅娘曲》在国内和海外侨胞中广为传唱。  关键词:梅娘曲;回春之曲;抗日战争  《梅娘曲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被人们称为“第六媒体”的车载移动电视,打破了传统电视时间、地点固定、画质不清晰等特点,以全新的面貌刷新着人们对电视的认识,促进了对人们共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因此本文将以涵化理论为背景,探讨车载移动电视对人们产生“涵化”的优势。  关键词:车载移动电视;涵化理论;车载移动电视的优势  一、车载移动电视  车载移动电视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 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
期刊
摘 要:在油画创作中,有关构图、造型、色彩、材料的论证已经越来越多,因此,本文中并不对此进行分析,而是从油画创作的过程与创作中的写实元素为基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构图;造型  一、油画创作是个复杂的过程  油画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  画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
期刊
摘 要:两都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两都赋》肯定了东汉定都洛阳的正确性,作者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结撰全篇。全篇以提倡法度,反对奢侈爲主题。在艺术上有很多独到之处。  关键词:《两都赋》;班固;创作背景;艺术特色  《两都赋》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重要代表作。《文选》首立赋类,六十卷中占有十九卷,其分量可想;赋类以“京
期刊
摘 要:播音员主持人多要求将文本上的无声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为了达到传播目的,需要增加其语言的塑造性和艺术性从而感染受众。目前受众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一篇好的作品或其他艺术形式要想打动他人必须首先感动传播者自己。情景再现对于主持人播音员在口语传播上尤为重要。  关键词:朗诵;情景再现;触景生情  朗诵是指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二次创作。一篇朗诵作品的好坏并不是表面上的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传播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