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长期以来落后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手段和理念的落后。因此,我们必须认清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现状,力主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方式。不为教学而教学,而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开放式;研究性;人文精神;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现状;对策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为依托,按照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启发,力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门课程。”[1]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之道。
1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的实际地位很尴尬,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地位不高,变成了一块“鸡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思想性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育人功能被忽视甚至扭曲。思想道德修养课强调理论性,忽视思想性,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倾向又导致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模式相对封闭。以说教代替实践,以灌输代替修养。现实情况是当前大学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长期以来僵化死板,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应该拿出改革的勇气,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进行大幅度、全方位的改革,力求实效,把理论性、思想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结合起来。
2 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全方位开放式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提出来的。开放式教学形成学校、社会和学生本人相互贯通的教学体系,而不仅仅把学生局限在课堂内。增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我修养。
具体来说,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要素:①教学目标的开放。②课程的开放。③学习的开放。④指导的开放。⑤评价的开放。进一步来说,就是不要为教学而教学,要时刻注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要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要以此为依托,大胆突破,拓宽思路。把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联合起来。不以理论考试成绩作评价,而要以自我、老师、同学、社会的综合评价为标准。要看一个学生做了那些事,取得了什么效果。
3 从灌输式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
可以这样说,以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最大弊端就是一味的通过枯燥的理论说教,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后果是大学生对该门课失去了兴趣,教师对教学变成了应付。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大学生德育主干课程,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在这门课程中采取研究性的教学方式尤显重要。实行研究性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这也是开放式教学的本质要求。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1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来带动学生的学。相应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这就给教师、学生和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3.2 怎样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我们知道,研究性学习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既是理论认识的正确途径,也是理论课程发挥自身功能的必然要求。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就决定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应当遵循而不能违背实践性原则。”[2]研究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实际问题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好研究的问题。即在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最好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做好指导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研究课题确定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在定好课题后要制订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在研究课题时,必须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可以走进社会进行调查访问。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收集数据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写好研究报告,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此课题研究的结论。通过这些实际的研究工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做好评议工作。教师对学生研究工作的评议,不仅要重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而且应重视课题和整个实施过程。要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所表现出的多种能力与品质。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现状对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而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从灌输式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则是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在这一对策背后,隐含的正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即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教育的直接目标。开放式、研究性教学只不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对“思想性”的强调包涵了“创新思想”的内容。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4 培养创新人才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同时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本质要求。但现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甚至还存在着不少压制学生创造性的现象。实际上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竞争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红线。而创新人才的一大特点就是独立性、自主性很强。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主性、整体性则是实现创新学习的主要目的。”[3]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使创新素质固化在学生的言、行、思中。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1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
4.2 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只是要讲清事实是什么和原理为什么,而且要着重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4.3 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掌握自学的基本能力等。
4.4 培养创新人格。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所谓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4]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要以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创新情感为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5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体现于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情操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无疑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保证。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中心来进行。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人文精神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是人的内在灵魂。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时要始终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把它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开放式、研究性只是方法和手段,培养人文精神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研究性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滞后于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现状值得我们反思,它的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总之,只有真正站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上,站在时代发展需要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其它立场上,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才能真正显示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页
[2] 胡有清:文科理论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39页
[3] 刁培萼、吴也显: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对新世纪挑战的应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7页
[4]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63页
收稿日期:2008-4-06
【关键词】 开放式;研究性;人文精神;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现状;对策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为依托,按照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启发,力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门课程。”[1]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之道。
1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的实际地位很尴尬,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地位不高,变成了一块“鸡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思想性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育人功能被忽视甚至扭曲。思想道德修养课强调理论性,忽视思想性,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倾向又导致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模式相对封闭。以说教代替实践,以灌输代替修养。现实情况是当前大学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长期以来僵化死板,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应该拿出改革的勇气,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进行大幅度、全方位的改革,力求实效,把理论性、思想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结合起来。
2 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全方位开放式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提出来的。开放式教学形成学校、社会和学生本人相互贯通的教学体系,而不仅仅把学生局限在课堂内。增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我修养。
具体来说,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要素:①教学目标的开放。②课程的开放。③学习的开放。④指导的开放。⑤评价的开放。进一步来说,就是不要为教学而教学,要时刻注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要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要以此为依托,大胆突破,拓宽思路。把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联合起来。不以理论考试成绩作评价,而要以自我、老师、同学、社会的综合评价为标准。要看一个学生做了那些事,取得了什么效果。
3 从灌输式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
可以这样说,以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最大弊端就是一味的通过枯燥的理论说教,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后果是大学生对该门课失去了兴趣,教师对教学变成了应付。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大学生德育主干课程,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在这门课程中采取研究性的教学方式尤显重要。实行研究性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这也是开放式教学的本质要求。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1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来带动学生的学。相应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这就给教师、学生和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3.2 怎样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我们知道,研究性学习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既是理论认识的正确途径,也是理论课程发挥自身功能的必然要求。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就决定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应当遵循而不能违背实践性原则。”[2]研究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实际问题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好研究的问题。即在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最好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与当前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做好指导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研究课题确定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学生在定好课题后要制订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在研究课题时,必须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可以走进社会进行调查访问。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收集数据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写好研究报告,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此课题研究的结论。通过这些实际的研究工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做好评议工作。教师对学生研究工作的评议,不仅要重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而且应重视课题和整个实施过程。要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所表现出的多种能力与品质。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现状对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而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从灌输式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则是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在这一对策背后,隐含的正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即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教育的直接目标。开放式、研究性教学只不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对“思想性”的强调包涵了“创新思想”的内容。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4 培养创新人才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同时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本质要求。但现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甚至还存在着不少压制学生创造性的现象。实际上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竞争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红线。而创新人才的一大特点就是独立性、自主性很强。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主性、整体性则是实现创新学习的主要目的。”[3]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使创新素质固化在学生的言、行、思中。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1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
4.2 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只是要讲清事实是什么和原理为什么,而且要着重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4.3 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掌握自学的基本能力等。
4.4 培养创新人格。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所谓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4]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要以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创新情感为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5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体现于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情操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无疑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保证。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中心来进行。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人文精神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是人的内在灵魂。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时要始终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把它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开放式、研究性只是方法和手段,培养人文精神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研究性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滞后于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现状值得我们反思,它的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总之,只有真正站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上,站在时代发展需要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其它立场上,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才能真正显示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页
[2] 胡有清:文科理论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39页
[3] 刁培萼、吴也显: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对新世纪挑战的应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7页
[4]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63页
收稿日期:200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