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鞋穿的人,不会光着脚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f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最近,发生了一件非常惨痛的事情。一天凌晨4点,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229国道上,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满载着乘客的拖拉机被一辆大货车追尾,造成15人死亡,1人受伤。
  车祸现场相当惨烈。拖拉机的车头被撞得和车身完全分离。车头还在马路上,车身却飞到了好几米外的深沟里。可想而知,坐在拖拉机后面的乘客们,当时遭遇的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
  很多人不解,凌晨4点,拖拉机拉着这么多人要去哪里?
  很快,遇难者的身份就揭晓了。他们大部分是周边村子里的村民,准备一起去20公里外的地方采摘万寿菊。
  万寿菊是一种药材,当地的很多农民都以采摘它为生。只是,采摘必须赶早,一般在凌晨4点左右就要下地干活。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只能靠拖拉机。凌晨2点左右,拖拉机就开始在各个村子之间接人,下午5点左右才能回来。
  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起早贪黑,却没想到一夜之间,天人永隔,家庭离散,凌晨的一句再见,成了此生的永别。

2


  这本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意外,然而,在新闻的评论区,我又看到了一些让人无奈的声音:
  为什么要坐拖拉机去,不能开车吗?
  为什么要坐这么多人,出了事你不是活该吗?
  为什么要这么早啊,等天亮了能看见路了再去不行吗?
  种种疑问背后,未经他人苦,所有你自以为合情合理的猜测,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谁都知道要舒适,要安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做选择。
  这些人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妇女。有网友一语道破真相:“为什么不在白天去?因为很多人的丈夫都在外打工,她们白天要照顾老人和孩子。”
  是啊,人人都想住高楼,但总有人是一身锈。
  这世上,有鞋穿的人不会光脚跑。要是都能选择安稳,谁愿意颠沛流离?

3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拥有你的优越条件。”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喜欢以己度人。你习惯了灯红酒绿,看惯了热闹繁华,便以为人人都是如此,谋生的艰难不过是偶尔报道出来的新闻。但这不过是因为你不知道。你以为不存在的苦难,也许是别人的整个人生。
  微博上,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他在外面的篮球场里打球,一个老奶奶始终站在远远的地方,朝他的方向张望。他打了一个小时球,老奶奶就站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准备回家,开始收拾东西了,老奶奶才走过来问:“孩子,这些矿泉水瓶你不要了吧?能给我吗?”
  他一下子就觉得很难受。一个矿泉水瓶不过几分钱,平时微信群里几毛钱的红包我们都懒得去抢,却有人愿意为了这几分钱而付出一小时的等待。
  小说《十宗罪》里说:“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
  在我们不曾了解的地方,总有些未曾被看到的辛酸。

4


  网上有人提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生活很难?
  有一个答案让我念念不忘。
  他说:“放学回家,看到妈妈在牛圈里,用擀面杖打牛。因为牛挣脱了缰绳,跑到粮仓里,糟蹋了很多粮食和瓜果。”
  他妈妈边哭边骂:“你咋浪费粮食啊,你咋这么不听话啊。”他呆呆地看着,牛眼睛里也流着泪,他顿时觉得好伤心。牛是庄稼户的命根子,你打它,它也不懂,但那时候,他突然觉得,牛是懂的,因为它都不躲,流着眼泪,就默默站在那里挨打。后来他爸爸说,牛是饿极了才挣脱的,最近它干活多,又总是吃不饱。
  从此,他的记忆中总是清晰地浮现那个瞬间。从此,他知道牛很辛苦,爸妈很辛苦,生活不容易。
  想起那个在珠宝店门口,卖力表演的恐龙玩偶。表演结束,玩偶服被脱下,里面露出一张大汗淋漓的苍老面孔。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要耐着高温,努力谋生。



  我也記得那个从不肯吃午饭的农民工父亲。为了省300块钱给孩子做生活费,他中午只能饿着肚子,还要坚持做完一下午繁重的工作。为此,他常常被工友嘲笑。他无法辩驳,只能眼含热泪地解释:“我也知道饿,但是娃上学要紧。”
  我很喜欢一句话:这世界本就是各自下雪,各有各的隐晦和皎洁。
  我们趋行在人生的旅程,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注定无法对别人的苦难完全感同身受。
  只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我们自己也有那种有苦难言的时刻,所以才更应该理解他人的辛酸。
  我们或许比他人幸运一点,但也该因此而更加善良。为何要对别人的难处指手画脚?谁的人生不是在负重前行。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拼尽全力,不过是为了过完平凡的一生。
  无论是在高楼大厦里做精致的白领,还是在乡野泥土间做劳苦的农人,我们的人生都将归于平凡,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请不要说,为什么会有人为了省100块钱,而坐几十个小时的硬座;不要问为什么会有人,连几毛几分钱也要在乎;不要指责那个为了生活拼尽全力,却仍不如愿的人。
  一个真正值得尊重的人,眼里不应该只有星辰大海,也要装得下人间苦难。对任何未曾经历的事情,我们都应该保持基本的善良。
  (土豆爸爸摘自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
其他文献
1985年,我6岁。  一个夏日午后,我爸给我讲项羽的故事。说到项羽打了败仗,将乌骓马托付给划船来救他的老翁,而后,项羽在江边拔剑自刎,乌骓马已经在江心,但还是长嘶一声,跃入乌江殉主。  我哭了。等我哭完,我爸问:“这个故事好吗?”我点头:“好。”  我爸又问:“这个故事是一个叫司马迁的人写的,你以后想不想做一个写故事让人哭、让人笑的人?”我再点头:“想。”我爸说:“那你要努力啊,这种职业叫作家。
期刊
有时会被问:下剧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大的感受是,跟剧组实在辛苦。跟拍战争戏的剧组尤其苦,不仅苦,还危险。  有一次,我轮上一回爆炸戏的采访。去探班,拍摄地设在某闲置景区,一棵树也没有,我站了几分钟就被晒得眼冒金星。导演端坐棚中,面前摆放着监视器、饮料、瓜子、薯片、葡萄干、山楂条。所有工作人员一人一帽,且都用各种布料(海盗骷髅图案的头巾、旅馆的白毛巾、枕巾)把眼睛以下的部位包起来,远远看去,这伙人
期刊
在我9岁以前,外婆家还是外婆家。9岁以后,外婆家变成了外公家。原因很简单,外婆走了。每一个人都努力地在口头禅中抹去“去外婆家”的痕迹,于是变成了“去外公家吃西瓜吧”“今晚到外公家聚聚啊”。外婆刚走那两年,大家时不时还会顺嘴说错,就像每次跨年后在日记本上打开新的一页时,我总是习惯性地写成上一年的日期,又马上反应过来划掉。  “外婆”成了生活里的过去式,也被划掉了。  我不敢提起外婆,怕妈妈伤心;妈妈
期刊
某老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美食图片,并配了文字:“疫情汹汹,但只要还有鸭子、辣油馄饨和薄皮小笼包,那么南京就还是南京。”当时,南京出现疫情,形势一度很紧张。但看到这句话,顿时觉得十分减压。  北京人有另外的标准。老舍《四世同堂》的第一页上,住在小羊圈胡同的祁老太爷,“他的家里老存着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期刊
1  一个下雨天,一个小男孩跟着祖母坐上一辆巴士,他们要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不过目的地不是什么遥远的奇妙国度,而是真的终点站——市场街。  满心不情愿的小男孩,在祖母温柔且充满想象力的指引下,开始“看”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风景:一棵正在用吸管喝水的大树,一辆会喷火的老巴士,一位会变魔术的司机……  一段再平凡不过的旅途,每一个上车的乘客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全身覆盖了文身的光头男人,一个抱着
期刊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表现之一,就是害怕在众人面前講话,每次上讲台都像受刑。我会结巴,忘词,面红耳赤,紧张到不知所措。因为焦虑,我想学心理学,于是读了师范学校。但在师范学校,我又经常为将来某一天可能站上讲台而焦虑万分。  我就在这种焦虑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的大学生涯。研二时,某所成人自考的大学要找一个研究生做兼职的心理学教师,教变态心理学。我那时候很缺钱,犹豫了很久,一狠心,就把活儿应承了下来
期刊
在多年从医生涯中,我始终有这样的感慨:这个职业终究还是要以人为本。接连看过3个病人后,你会无可避免地发现,你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要求你掌握的技能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你得坚持不懈地继续摸索学习。  最近,有一个小男孩被救护直升机送到我们医院,我们都叫他安迪。他以前一直很健康,但在最近几周,他总是干咳,两天前,他几乎都不能吃饭。他妈妈凭经验认为他可能是感冒了,然而那天晚上,他脸色苍白、浑身发抖,
期刊
本文是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施一公在2015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原题为《少年壮志不言愁》。  施一公说:“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学……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在他看来,对于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这3个方面:时间的付出、方法论的改变和建立批判性思维。我的成长之路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的发展方向,该怎么办?  其实我想讲
期刊
父亲每次来首尔,我和妹妹都会到机场去接。陪着父亲前往位于汝矣岛的家的路上,我们会向他汇报一下近况,就像在开一个简单的发布会。  要在女儿家住上几天,父亲大概也想事先了解一下情况,所以他很喜欢在车里和我们聊一聊。  妹妹先说完后,我开始讲最近的烦心事。我抱怨儿子已经是中学生了,本来希望他能好好上课外班,但是他一天绝不肯去超过一个的地方,令我很生气。  “他放学后要先睡一会儿,吃点儿零食再去课外班,既
期刊
对于博物馆内禁止拍照的原因,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解释是为了保护文物。但事实上,正常的拍照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伤害的,只有闪光灯而已。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会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  但光线对博物馆的展览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根据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文物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