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 加快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zsx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召开第八次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主要是总结近四年来产业生态圈培育和产业功能区建设经验,深化规律认识、把握趋势变化,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加快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为成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微观基础。
  2017年7月全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以来,成都坚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产业生态圈构筑城市比较优势,以产业功能区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推动实现经济组织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深化了对城市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战略性产业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相互借势,促进城市综合能级全面提升。在新动能培育上坚持“前瞻性布局创新性发展”,推动新经济培育与新场景创造相互成就,促进供需两端协同共进增强比较竞争优势。在经济组织方式上坚持“打破行政区建设功能区”,推动生态圈和功能区相互支撑,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努力破解“大城市病”。构筑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科学编制功能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建设导则优化产业功能区空间布局,以1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建设提升产业号召力辨识度、打造产业生态示范片区,以高品质科创空间吸引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动力更新,以集约节约、精明增长、内涵发展为特征的产业空间加快形成。
  探索了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的城市形态。以“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理念突破产城分离的传统工业园区模式,形成以“功能复合率和宜居宜业度”为核心的营建导向,遵循模块化设计和社区化管理推进生活场景和生态场景叠加,产业功能区独立成市、组群发展形态逐步成型起势,引领城市沿着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方向自然有序生长。
  形成了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创造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重大要求,树立开放性思维以战略性产业为牵引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以比较优势法则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在更大范围实现生产要素科学配置和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城市极核功能、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进入新时期以现代化思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水平治理的关键支撑。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实现现代化,进程和质量取决于城市现代治理水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全球资源运筹能力和产业链构建能力。要深化对现代经济组织方式的理解,加快构筑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功能区要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成就、协同共进的利益共同体
  城市位势能级是由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功能作用决定的,依托于具有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评价一个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干得好不好,既要看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产出,更要看能否对城市核心功能形成有效承载。
  “十四五”期间,国家和省委赋予成都做强成渝极核、全省主干的功能职责,成都确立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成都必须着眼城市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实现,结合世界城市评价体系指向,动态调整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体系结构,坚持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将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为融入城市发展历史进程、承载城市发展核心功能、与城市发展同成长共进步的利益共同体,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支撑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能级。
  要聚焦城市戰略精准发力、整体成势。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通过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推动要素功能集成、产业协作配套、人城境业融合,形成行业竞争优势,定义城市经济功能。要重点抓五链融合、强链补链,克服当前“有什么就发展什么”的惰性思维,树立未来“需要什么就主动创造什么”的开放思维,对产业功能区方向进行再聚焦,增强城市开放功能、创新功能、国际要素运筹功能。
  要聚焦产业生态协同协作、相互成就。功能区是生态圈构建的物化承载,共同构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要坚持以神聚形、虚实共生,围绕一个主导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功能区差异定位、协同发展、动态布局,推动关联功能区串点成链、聚链成圈。要顺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聚焦清洁能源、空天技术、未来医学、智能制造等前沿细分行业,在差距最小领域下先手棋,在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关键核心配套项目招引上下狠功夫,积极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要聚焦内生循环降本增效、融合赋能。产业功能区通过深化内部关联配套、功能协同、交互链接,有利于推动微观主体形成自循环的开放型生态系统。要按照“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细分发展行业、一批产业链关键企业、一个城市重要功能节点”的要求,推动定位再聚焦、平台再优化、政策再精准,增强细分领域话语权和显示度。要坚持“一个功能区就是一个开放的自循环体系”,通过功能复合支撑、资源有效聚集、产业协作共进,促进产业配套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合作。要围绕功能区“链主”企业、头部企业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完善企业全周期全链条配套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协作配套降成本,支持科创空间交叉融合拓市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一个产业生态圈就是一项城市功能、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重要增长极、一个科创空间就是一个新兴动力源”的格局。
  产业功能区要以塑造全球竞争优势为重点,形成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集群化发展的经济共同体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和现代产业演进特征,全球竞争优势往往取决于是否拥有行业话语权、市场议价权和产业主导权。拥有行业话语权,就能引领行业发展、制定行业规则、实现行业治理;拥有市场议价权,就能降低要素获取成本、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拥有产业主导权,就能掌握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核心环节,在参与区域乃至全球分工体系时占据有利位势。   “二八原则”表明,20%的企业掌握着80%的市场份额。随着优质资源不断向高能级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这要求成都以生态圈整合功能区的竞争能力,在功能区层面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紧密协作,抱团形成专业化、市场化、集群化的经济共同体。
  要聚焦“角色转型”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着眼推动产业功能区向综合服务供应商和品牌营销商转型,深挖行业企业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等特定需求,用好“三网一智造”等现代基础设施搭建功能区智慧管理系统,差异化制定市场培育、模式创新等专项政策,强化市场前景分析、目标客户画像、产业政策研究等专业服务的精准供给,培育引进标识度高、影响力大、契合度好的品牌会展活动,加快形成“产业服务看成都”的口碑,更好调配政府资源、引导市场预期、牵引产业方向。
  要聚焦“要素共享”提升市场化运行能力。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商协会桥梁作用,推动市场信息、技术专利、高端人才等核心要素资源融合共享,支持企业自主进行跨区迁移、战略重组,积极发展“候鸟型专家”、“云端工程师”等人才共享模式,加快培育一批产业投资、全球采购等领域的国际化企业拓展要素共享边界,以功能区为载体率先构建国际标准、全国领先的要素“微生态”。
  要聚焦“企业共生”提升集群化发展能力。集群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企业共生模式。要顺应全球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生态变革调整趋势,发挥“链主”企业信息灵敏、资源充足、联系广泛的优势精准绘制未来产业树、全景图,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科学编制功能区关键共性技术清单、开放共享科研装置平台,加快构建行业级产业信息平台,以微观主体的强联系促成关联功能区相互绑定、利益共享、集群发展,努力形成以生态圈和功能区为平台与世界对话的格局。
  产业功能区要以建设活力街区为方向,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生活共同体
  工业化前中期,城市沿着工业逻辑和生产导向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土地等“物”的投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价值认同、生活方式、情感体验等与“人”緊密关联的城市特质成为激发活力的关键,城市人口吸引力越强,整体活力水平越高。未来城市竞争不止于经济实力之争,根本是人文生态之争,人口流动逻辑逐步从注重工作机会等转移到生活质量、社群认同等因素上来,城市包容度、多样化、认同感等与城市人口吸引能力、繁荣发展活力高度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日益成为城市内生增长的核心动力、对外竞争的核心支撑。
  产业功能区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新形态,其核心逻辑是要顺应项目经济到功能经济再到生态经济的演进趋势,构建以人本化、生态型、高价值活力街区吸引新职业人群、创新型企业的比较优势,形成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生态场域。要坚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城市活力街区,使之既成为产业发展主承载,又成为要素资源引力场,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要彰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品牌影响力。始终遵循“人城产”逻辑,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融合”理念,根据各产业功能区人口规模和需求结构,倒推基础设施、功能体系、公服门类、规模布局,科学调整产业社区规划、超前布局公服设施体系,积极推进TOD综合开发,不断完善人才公寓、医卫文体等功能配套,有机植入邻里中心、国际社区等生活服务形态,加快建设15分钟生活服务圈,持续提升功能复合度和生活宜居性。深入研究建立户籍、购房、教育、医疗等差别化的政策体系,支持新兴产业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产业功能区聚集。
  要营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价值认同。公园城市不仅是一种新型城市形态,也是一种新型生活场景。深刻把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口集聚规律,牢固树立“场景营城”理念,将场景营造作为功能区街区优化的核心抓手,将文化消费因素作为街区营建的重要考量,结合功能区定位和特定产业人群偏好,大力营造与之相匹配的优雅生活场景、快乐生产场景、绿色生态场景、时尚消费场景、特色文化场景,以城市绿脉贯通大尺度生态工程和产业社区,将功能区打造为彰显美好生活价值、激发消费潜力的公园城市建设示范样板。
  要凸显创新城市的生机活力。围绕满足创新主体、高端人才高开放性、强交互性的需求,利用产业社区底商、园区开敞空间、城市灰空间等“金角银边”,打造小型图书馆、口袋公园等高品质“第三空间”,加快搭建一批共享价值资源、促进供需适配、激发创造活力的交互平台,引领美好预期、供给机会资源、搭建事业舞台,让每一位市民追梦圆梦的涓涓细流凝结成为城市拔节生长的磅礴伟力。
  产业功能区要以构建都市圈动力源为目标,形成创新驱动、平台赋能、商务协同的开放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时明确指出,要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这为成都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提供了战略指引。当前,成都正处在从大城市向大都市、从集成集聚向带领带动转变的关键时期,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动力源,必须加快构建产业协作、创新协同、载体共建的区域经济形态。这要求成都立足极核城市定位、强化主干责任担当,跳出一地一域的行政藩篱,以平台城市理念引领增强功能区的广域赋能作用,全面提升都市圈整体经济效率和发展能级。
  要把产业功能区建成区域协同创新的策源转化平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产业结构和层次向价值链高端跃升,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区域协同创新和集成转化能力。要持续推动“两区一城”高能级平台体系和高品质科创空间体系整体成势,在功能区布局更多开放型创新功能平台,协同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德眉资同城化创新发展试验区,创造更多从0到1的“硬核科技”和从1到N的转化成果,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要把产业功能区建成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全球供应链平台。开放是成都未来发展的最大外部变量。要把产业功能区作为服务“双循环”的枢纽节点和功能支点,探索建立适欧适亚适铁适航产业基地,共同搭建“通道+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和“成都总部+区域分中心”等形式的“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以增强海外物流配送能力和面向全国的产品集成能力为牵引,全面提升区域全球通达、供应链辐射和企业“抱团出海”能力。
  要把产业功能区建成区域生产力一体化布局的商务协同平台。商务服务是促进产业协作配套、放大价值创造效应的重要支撑。我们要依据区域经济圈层和产业梯度分布,以主导产业为脉络、以共性商务需求为纽带,探索双向飞地园区、跨区域产业廊道等“一区多园”发展模式,重点强化电子商务、信用支持、咨询顾问、法律服务等功能,以高品质的商务服务为触媒带动提升生产力布局的区位黏性、集聚程度、协同效应。
  以生态圈引领功能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持续改革创新,以组织的精简高效、运行的专业灵活、制度的衔接配套全面激发创造活力。
  要建立完善“圈长制”、“链长制”。以此次生态圈优化调整为契机,建立生态圈“圈长制”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实施“一圈一制、一链一图”,整合圈内政务资源、招商资源、公服资源,前瞻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持续跟进做好“链式服务”,进一步做实和增强生态圈在全市范围的统筹功能。
  要持续向产业功能区放权赋能。按照“应放尽放、能放则放”的原则,全面实行职责任务清单管理,用足用好国家在蓉布局的创新试点示范、重大功能、重要品牌,赋予功能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权。完善动态管理和奖惩激励机制,对发挥重大功能、作出重大贡献的功能区,给予机构编制、土地指标、专项资金等奖励。
  要畅通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选任渠道。实施产业功能区班子功能结构模型管理,以市县乡换届为契机加强干部交流任职,实施新一轮“双百”工程,采取上派下挂、双向互派、横向交流、企业实训等方式强化锻炼,持续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探索“企业提需求+政府给支持”联合引才模式,加快形成以能力聘任、按岗位定薪、靠环境留人的开放型专业化管理体系。
  要全面加强产业功能区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功能区建设全过程各领域,适应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需求创新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按照产业关联、业务互补、资源互通理念探索建立党建联盟,以功能区综合党委为纽带推动企业、社会组织、高校院所等党组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加快形成全覆盖、广吸纳、高效能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
  (本文摘自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同志2021年4月1日在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先锋》杂志将推出《百年先锋》特刊,面向成都各行各业征集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先锋模范。自征集令发出以来,各级各部门踊跃推荐,目前已收集到一大批优秀人物、组织的事迹。  本期为您介绍的3位优秀代表,包括守护平安的人民卫士、不断创新的科研人员和永葆本色的离休老干部。希望他们的感人故事,照亮初心使命,凝聚更多的先锋力量。  亏欠家人的城市平安守护者  杨勇,成都
期刊
一  这儿,是婺城红军巷干休所。  晚霞与群山接吻的时候,闽东籍老红军战士石雨来九十七岁寿宴结束了。女儿石维克扒完两口饭,收拾起碗筷,走向厨房。厨房内自来水哗哗作响,妈妈冷眉正在冲洗锅碗瓢盆。石维克挽起袖子,去解妈妈的围腰,说:“妈,我来吧。”  “你还是去收拾行李吧,部队上的事重要。”  “晚上九点动车,早着哩。”  “那也要坐四个小时火车,你休息下。”  冷眉见石维克不动弹,说:“你发什么呆?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遵循历史前进的逻辑,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指出,开放是成都未来发展的最大外部变量。成都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应以更加开放的
期刊
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为机构编制工作更好服务中心大局锚定了方向。全市机构编制系统将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观念、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当前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定位、目标与使命、导向与要求,做到知方位、明大势、勇担责,更好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把新思想贯穿到机构编制各领域全过程。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期刊
我们的城市发展处在什么阶段?方向在哪里?现代都市产业本质是什么?如何通过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节点性承载多样城市功能和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成都在生动的实践中不断寻求答案。  2017年7月,成都在产业发展大会上作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的决策部署,在全国率先提出“人城产”理念。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功能的原则,统筹布局产业新城,重构城市发展方式,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
期刊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赋予了成都“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大政治任务和光荣时代使命。四川省委指出,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之年,要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聚焦重点任务,务求取得实打实的工作成效和可感知的发展变化。成都市委强调,唱好“双城记”、服务新格局,加快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
期刊
当前,我国把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围绕科技创新能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15项重点工作。其中,“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创中心”、“促进科技开放合作”两项举措指向了推进全球化科创体系融合。成都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又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独特的区位战略优势决定了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一带一路”创新枢纽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担
期刊
2日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到四川天府新区督导疫情防控工作,陈历章参加。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列席省政府常务会议。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出席省应急指挥部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程伟、刘筱柳参加。  3日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市政府常务会,谢瑞武、程伟、韩春林、刘玉泉、王平江、刘旭光、曹俊杰、张瑛、陈历章参加。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出席省应急指挥部疫
期刊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三星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重要文物500多件,再次引起万众瞩目。令人不解的是,辉煌灿烂的三星堆文化为什么在距今3000年左右忽然衰落,发生了什么变故?他们去哪儿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可以一探究竟。  夏商时期,强大古蜀国崛起  方脸阔耳,虎鼻大口……2021年3月19日下午,在三星堆发掘现场,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
期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导支撑,是推动交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谋划好、发展好成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推动全市乃至全省汽车产业升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防治大气污染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建设以绿色为新优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