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把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围绕科技创新能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15项重点工作。其中,“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创中心”、“促进科技开放合作”两项举措指向了推进全球化科创体系融合。成都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又是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独特的区位战略优势决定了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一带一路”创新枢纽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
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建成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支撑。其中一项要求就是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成都必须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牵引,把“科技创新策源力+创新要素配置力”当作增创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变量,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形成开创城市发展争先进位与国家科技强国战略落地见效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成都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位势
研究发现,全球创新枢纽成长经历了“创新停滞→创新萌芽→创新启动→创新活跃→创新扩散→创新中心→可持续创新”七个阶段。第一梯队处于后“创新中心”阶段,以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老牌国际大都市为代表,实现了“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商业研究—转移转化—产业化”的正向链式创新,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创新的能力。
第二梯队处于“创新中心”阶段,包括阿姆斯特丹、西雅图、柏林等大多数欧美城市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班加罗尔、莫斯科、首尔、悉尼等亚太区域先发城市,共同特征表现为遵循以高端产业带动高端研发、以市场需求配置创新资源的逆向创新逻辑,实现了从资本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城市增长转型。
第三梯队处于“创新扩散”向“创新中心”跨越的阶段,包括成都、吉隆坡、开罗等“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近年来因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全球化方面的卓著成绩,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势持续提升,均位居全球城市分级排名Beta+级。但是对标处于第一、二梯队的创新枢纽城市,普遍存在的资本控制和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创新还未能替代资本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成都涵养创新策源能力的基础现状
院校科教资源丰富,但转化效能有待激发。成都“双一流”高校、研发机构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5、第4,但是科技成果与产业的结合有待提升,转化率只有约10%,大多数成果还在院校“沉睡”,“创新—生产—散布—传播—普及”的创新循环还未形成持续更新。
创新载体成势成效,但关联网络有待完善。成都依托产业功能区等载体调整了经济组织方式,形成了同国际创新资源直接联系的能力,但这种联系的强度、密度还有待提升。根据以“创新型企业分支网络规模”指标为例,截至2019年9月,成都在总计193个城市中设立了分支机构的仅有580家,不到深圳的1/5,为杭州的2/3。
创新要素有效集聚,但创新生态有待优化。人才方面,成都人才总量约为500万人,流入率5.53%,分别位居全国第4、第3位。金融服务方面,成都金融科技中心指数排名全球第18位,私募基金超过1300亿元。但创新生态较先进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以研发投入为例,成都R&D投入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6.5%,落后于深圳(17.49%)、重庆(16.93%)。
产业创新独具特色,但企业成长有待赋能。成都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但科技型企业还存在着数量不足、能级不高等问题。截至2019年底,成都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仅4000余家,同期深圳超过1.7万家,北京则是接近3万家。进入成都地方税收百强榜单的科技型企业较少,仅占14%,而同期深圳为46%。
探索加快建设创新枢纽的有效路径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多层级创新平台体系是国际先发城市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有效举措。围绕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建设,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引导“一带一路”沿线有特色、有优势的科研机构共建专属实验室等原始研发载体。围绕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建设,大力引聚全球优势创新资源,鼓励“一带一路”沿线的知名高校来蓉建立分校区、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向“一带一路”共同搭建科研设施远程共享平台、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和科技研发众包平台,在“一带一路”科技版图中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渝科技创新轴。
聚焦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双循环背景下重塑经济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探索构建“一带一路”新技术革命城市合伙人机制,加强在量子互联网、合成医学等前沿技术和6G、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研究与合作。聚焦大数据、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以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载体,优化海外引智网络体系,建设具有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培育等功能的创新联合体。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代科学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纵深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聚焦高水平开放合作,增强开放创新能力。当前,世界各国创新链条深度耦合,加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是顺应大势的共赢之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大力促进国际创新要素在蓉聚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主体海外布局,着力塑造和优化科技创新國际化环境。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积极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活动,集成全球顶尖创新智慧,拓展智库服务领域。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领性创新合作,推进成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建成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支撑。其中一项要求就是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成都必须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牵引,把“科技创新策源力+创新要素配置力”当作增创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变量,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形成开创城市发展争先进位与国家科技强国战略落地见效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成都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位势
研究发现,全球创新枢纽成长经历了“创新停滞→创新萌芽→创新启动→创新活跃→创新扩散→创新中心→可持续创新”七个阶段。第一梯队处于后“创新中心”阶段,以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老牌国际大都市为代表,实现了“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商业研究—转移转化—产业化”的正向链式创新,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创新的能力。
第二梯队处于“创新中心”阶段,包括阿姆斯特丹、西雅图、柏林等大多数欧美城市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班加罗尔、莫斯科、首尔、悉尼等亚太区域先发城市,共同特征表现为遵循以高端产业带动高端研发、以市场需求配置创新资源的逆向创新逻辑,实现了从资本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城市增长转型。
第三梯队处于“创新扩散”向“创新中心”跨越的阶段,包括成都、吉隆坡、开罗等“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近年来因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全球化方面的卓著成绩,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位势持续提升,均位居全球城市分级排名Beta+级。但是对标处于第一、二梯队的创新枢纽城市,普遍存在的资本控制和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创新还未能替代资本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成都涵养创新策源能力的基础现状
院校科教资源丰富,但转化效能有待激发。成都“双一流”高校、研发机构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5、第4,但是科技成果与产业的结合有待提升,转化率只有约10%,大多数成果还在院校“沉睡”,“创新—生产—散布—传播—普及”的创新循环还未形成持续更新。
创新载体成势成效,但关联网络有待完善。成都依托产业功能区等载体调整了经济组织方式,形成了同国际创新资源直接联系的能力,但这种联系的强度、密度还有待提升。根据以“创新型企业分支网络规模”指标为例,截至2019年9月,成都在总计193个城市中设立了分支机构的仅有580家,不到深圳的1/5,为杭州的2/3。
创新要素有效集聚,但创新生态有待优化。人才方面,成都人才总量约为500万人,流入率5.53%,分别位居全国第4、第3位。金融服务方面,成都金融科技中心指数排名全球第18位,私募基金超过1300亿元。但创新生态较先进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以研发投入为例,成都R&D投入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6.5%,落后于深圳(17.49%)、重庆(16.93%)。
产业创新独具特色,但企业成长有待赋能。成都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但科技型企业还存在着数量不足、能级不高等问题。截至2019年底,成都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仅4000余家,同期深圳超过1.7万家,北京则是接近3万家。进入成都地方税收百强榜单的科技型企业较少,仅占14%,而同期深圳为46%。
探索加快建设创新枢纽的有效路径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多层级创新平台体系是国际先发城市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有效举措。围绕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建设,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引导“一带一路”沿线有特色、有优势的科研机构共建专属实验室等原始研发载体。围绕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建设,大力引聚全球优势创新资源,鼓励“一带一路”沿线的知名高校来蓉建立分校区、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向“一带一路”共同搭建科研设施远程共享平台、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和科技研发众包平台,在“一带一路”科技版图中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渝科技创新轴。
聚焦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双循环背景下重塑经济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探索构建“一带一路”新技术革命城市合伙人机制,加强在量子互联网、合成医学等前沿技术和6G、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研究与合作。聚焦大数据、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以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科创空间载体,优化海外引智网络体系,建设具有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培育等功能的创新联合体。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代科学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纵深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聚焦高水平开放合作,增强开放创新能力。当前,世界各国创新链条深度耦合,加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是顺应大势的共赢之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大力促进国际创新要素在蓉聚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主体海外布局,着力塑造和优化科技创新國际化环境。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积极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活动,集成全球顶尖创新智慧,拓展智库服务领域。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领性创新合作,推进成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