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想象体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in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是浙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前一首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写之作,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后一首是唐代诗人杨万里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诗中没有直说送别,而是通过写六月西湖绿叶红花的美景,寓
  情于景。引领学生将两首诗整合着学习,感知诗人围绕“西湖”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感悟诗人的写作风格,特有感触。
  一首诗,一幅画:
  感知六月西湖景美
  1.读出古诗独特的韵味。
  教学伊始,学生尽情地朗读,读出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同时在学生体会都是描写西湖六月的景致时,教师适时教给读诗歌的方法——细读诗题,能知道相关知识;详读注解,能读懂诗歌。学生被诗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感染时,引导学生回到两首古诗中一遍一遍地读,读出“两首古诗讲了六月西湖的哪些风光?”尽管学生对词语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画面,但他们对景色有了心灵上的“意会”。第三次回到每首诗中细细地品读,体悟词语所构成的语境,美美地读,对比着读,读出它的独特韵味,读出六月西湖的别样景致。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诗歌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行诗时,教师不是让学生来解释本身的字面意思,而是让学生想象,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样,在教学感悟“乱”字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仔细听听,这个 ‘乱’字中,有声音吗?你听出了怎样的声音?”学生的想象就在引导中不断地扩散,一个“乱”字丰盈了,它描绘了一幅可观可感的画面,组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
  3.体悟诗人真挚的情感。
  如果说,诵读、想象是语言感性的点滴累积,那么体悟则是学生语言感性的统整和勃发。当学生对《望湖楼醉书》形成了鲜明的表象,有了欲罢不能的情感时,就要适时引导将语言的“感”引向语言的“悟”。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引领下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第一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首诗描绘了很多不同的景色!引导孩子沉醉于文本中,在他们眼中,这不再是28个字的一首小诗,而是一曲韵味无穷的篇章。第二步,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雨中西湖这一景致吧!此刻,孩子的诵读应该说是“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第三步,学完《晓出净慈寺》《望湖楼醉书》两首诗时,学生也欣赏了晴好、雨奇的六月西湖,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赞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也就发自肺腑了。
  一个字,一诗人:
  感受诗人创作风格
  本堂课阅读体验的深度,对这两首古诗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建构体现在理解“乱”这个字上。这一“乱”字看出了雨中西湖怎样的景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用词风格?成了本堂课精心构筑的“精深叙事”,也成了学生体会雨中西湖的切实“抓手”。要知道,让今天的孩子去理解古代诗人所描绘的诗的精髓,是有距离的;让天真的孩子去感知诗人的创作风格,是有挑战的。
  1.走进“乱”字构筑的画面。
  首先,教师让学生想象 “白雨跳珠乱入船”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感受“乱”字,能感觉到雨点的大、急、密,无限的活力;接着让学生仔细听听,这个“乱”字中,有声音吗?你听出了怎样的声音?体验 “乱”字仿佛将那丁丁冬冬、噼噼啪啪的声音汇合在一起,组成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这是多神奇的景致,多有气势的画面呀!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比较 “乱”字平时的用法,当学生感知“乱”字都用在形容非常嘈杂令人生厌的语境中,都不轻易使用时,教师引导:大诗人却将它用在西湖雨景上,为什么?就是这样,教师锁定“乱”字不放松,步步跟进,层层剥笋。学生对“乱”字的理解逐步深入,心灵中的西湖美景也越发浓郁。尽管有一部分学生理解的“乱”字还处在感性的层面,但诵读时已浸透了浓浓的情愫!
  2.品味“乱”字融入的风格。
  苏轼的诗词豪气万丈,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对后代很有影响。如果就诗解诗,不了解诗人读诗,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遗憾。因此,学生理解了“乱”字的景致后,引导他们发现这样的用词风格在苏轼的其他诗词中也多次出现,出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这两句词,请学生读读,说说感受,点拨苏轼用词大胆豪迈的特点,随机介绍苏轼的诗词风格。最后学生回到原诗,从一个“乱”字中读出苏轼的万丈豪情!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伊索寓言》里有篇风与太阳的故事,说的是风与太阳争论谁的能量更大。他们决定比试,看谁能使得一位老人脱下外套,谁就胜利。风一顿猛刮,老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吹得更用力了,恨不得将老人的外套扯下来,但它越吹得猛,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层钻出来,微笑着把自己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脱掉了外套。太阳对风说:“尊重、温和永远胜过激烈、狂暴。”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教
记者:彭老师,您好!您和您的工作室团队一直致力于“本真语文”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您能谈一谈这一教学理念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的吗?  彭爱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与创新,但是综观目前的小语课堂,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是学科定位不精准。尽管现行的课标已经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并且指出了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上应遵循的原则,但执行过程中仍然是问题不断,最典型的有这样三种:  “变性”现象
我国自古就有对少年儿童进行“诗教”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并专门列出精选的75首古诗词篇目。但“熟读唐诗三百首,只会吟诗不会用”是当下学生的通病——诗词贫乏症。  为了提升学生古诗词“语用”能力,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尝试。  一、现代文教学显诗韵  1. 内容浓缩自由诗  把诗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是教学诗歌时常用的一种形式。在教现代文时,如果能把文中的句子改成詩的格
一抹金色的夏阳照进了屋里,坐在窗前,聆听夏的声音。在拂面的杨柳里,在绽开的藕荷里,静静感受着夏的热烈。  如火般热烈的不只有夏天,还有师父骆志菊给我的感受。初次见师父是一个秋天,学校请她给语文教师们做一次讲座。她以饱满的热情教大家如何教语文,无私地分享她的成长经历,一个大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随笔、感思,当时就把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再一次能听到她的讲座是成立名师工作室后,她越发的精神抖擞,已经带领一支优
教学情感特别强烈的文本时,借力于文字本身负载的文化、信息,关注合乎审美需要的文字运用现象,可让语言实践有效生发于文字之上。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说明。  一、立足文字本源,立体感知语义  夏丐尊、叶圣陶在《文心》中指出:“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核心。”虽语感很抽象,但培养语感并非全无规律可循,总得先感知字面信息,理解语义,进而体味文章感情、领会意境。若能借力汉字学知
“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这不单单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尊重。“零起点”的汉语拼音教学,具体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常用音节;正确抄写声母、韵母、音节;不听写,不默写,不给汉字注音;教学时间保证一个半月。倡导在识字、阅读、生活中不断巩固汉语拼音,不提倡拼音教学一结束就进行“拼音过关”测试。  2016年9月开始使用的部编本义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都说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千百年前的诗人,用一颗被唤醒的童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率真的作品。请大家把自己学过的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分享给大家。  2.古诗里的儿童各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村晚》。作者,雷震。(板书:村晚 宋 雷震) (简单介绍雷震)雷震,宋朝人,生平不详……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设计意图:课堂是传统
记者:骆校长,我看到您的工作室门口悬挂着“成都市名师工作室”“新都区名师工作室”“成都市职工创新工作室”“新都区党员名师工作室”四块熠熠生辉的牌子,能首先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室的情况吗?  骆志菊:“骆志菊名师工作室”是在2012年12月成立的成都市首批35个名师工作室之一,后来在2014年1月、2014年4月、2016年7月又陆续成立了另外三个工作室。随着“四室”的陆续成立,工作室从最初的来自5区1
【文本解读】  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四篇课文,还有“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四篇课文都围绕“春天”这一主题来编排,虽然文章体裁、内容、篇幅区别较大,但是都比较适合儿童朗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村居》是晚清诗人高鼎晚年闲居农村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
古人讲:“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为教师,我已经把读书当作须臾不可离开的事了。最近有人向我推荐了《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这本书。说实话,乍看到它时并没有激发我阅读的欲望。因为有人告诉我,相信媒体的宣传来选择畅销书或时尚书,那你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充其量只是一个大众消费者。放眼当今社会,类似“奇迹”一类的词语已铺天盖地,“至今已觉不新鲜”,倒是副标题“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使我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