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自己的习作”;“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为我们在习作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构建了行动指南。针对目前小学作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本人尝试着将新课标中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于学生的习作训练中,落实到写作的取材、构思、修改、评价等各个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了学生间的了解与沟通,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组合作;习作训练
一、引言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 70年代。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我国,教育政策部门也充分意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目前小学作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谈起作文课,许多老师感到特别头疼:其一,不知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其二,把握不好指导的度;其三,作文批改花了老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2、班内作文水平两极分化大。
在一个班级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写作有困难,而老师一个人没有精力,更没有时间对这么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差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随着年级的升高,班级内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加剧,给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3、重习作,轻修改。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叹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殊不知,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传唐代诗人贾岛,为了琢磨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用“推”还是用“敲”,撞上了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斟酌一番后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其实,任何一篇好文章,都要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诗人、作家如此,对学生来说,更是不例外。
三、“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习作训练中的操作策略:
1、小组的建立。
(一)、合理分组。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根据班级人数六位或八位同学划为一个小组,力求每个小组各个小组尽量实力均等,达到我们所说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每组写作水平、语文功底较高的那位同学任组长,负责本组同学的习作指导和全面把关工作。
(二)、培训小组长。通过培训小组长,使之公正且有能力,以便小组内民主、平等,人人得到锻炼,并按教师指导落实训练步骤,完成训练任务。
2、具体实施。
(1)合作一:取材阶段
在上课开始,教师先出示本次习作的要求和范围,在师生共同审题后,以六人或八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组内成员的写作材料,分两个层次:其一看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有没有离题、偏题。其二,更进一步,看材料是否新颖、生动。
(2)合作二:构思阶段
材料确定后,先个人构思,构思不能“空想”,要留下文字“痕迹”——列提纲,写梗概,或作简稿。然后组内讨论怎么写,从材料选择、段落详略安排、写法运用到中心表达。
(3)合作三:组内自改互改
叶圣陶很早就提出把作文修改交给学生,认为“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改,学生自己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在学生写完作文后,先自行修改自己的文章。然后进行组内共改:由一位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其他成员边看边听。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根据文章要求的变化做适当的修改要求调整。
(4)合作四:组间评改
等到组内完成自改互改工作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换评改。要求:用红笔改,运用规定的批改符号做记号,看哪小组评改能做到卷面整洁,并能提出正确的评改意见。
(5)反馈合作成果:
经过多次自改、互改,教师把“改”留给学生,自己只要做适当的“评”。最后,根据学生的合作情况,评选出“优秀写作小组”和“优秀评改小组”。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作文训练中的收获
1、激发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扮演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角色,把作文的课堂还给了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变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对作文课的畏难情绪。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动,达到知识技能互补,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尤其是对学困生,能在组内得到比老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一旦作文有了进步,得到组员和老师的肯定,便会增加写作的自信心。而对老师来说,采用此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又能减轻作文教学、批改的负担,无疑也会尝到作文教学成功的乐趣。
3、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叶圣陶先生就非常重视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认为良好的习惯不但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良好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构思习惯、主动修改习作的习惯等。通过上述方法的操作,以上每一习惯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一一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经过这几年的尝试,我感觉“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习作训练中,特别对小学中高段学生,比传统作文教学法更科学、有效,加强了学生间的了解与沟通,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把教师从烦琐的作文教学中解脱了出来,真正收到一箭多雕之效,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作文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长江,李新乡,张洪梅.杜郎口中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2]刘大松.批改作文也应让学生参与[J]. 内蒙古教育,1994(07).
[3]刘霞.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 2004(07) .
作者簡介:叶丽(1979—),女,汉族,河南省汝南县人,河南省汝南县第五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习作训练
一、引言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 70年代。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我国,教育政策部门也充分意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目前小学作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谈起作文课,许多老师感到特别头疼:其一,不知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其二,把握不好指导的度;其三,作文批改花了老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2、班内作文水平两极分化大。
在一个班级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写作有困难,而老师一个人没有精力,更没有时间对这么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差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随着年级的升高,班级内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加剧,给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3、重习作,轻修改。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叹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殊不知,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传唐代诗人贾岛,为了琢磨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用“推”还是用“敲”,撞上了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斟酌一番后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其实,任何一篇好文章,都要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诗人、作家如此,对学生来说,更是不例外。
三、“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习作训练中的操作策略:
1、小组的建立。
(一)、合理分组。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根据班级人数六位或八位同学划为一个小组,力求每个小组各个小组尽量实力均等,达到我们所说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每组写作水平、语文功底较高的那位同学任组长,负责本组同学的习作指导和全面把关工作。
(二)、培训小组长。通过培训小组长,使之公正且有能力,以便小组内民主、平等,人人得到锻炼,并按教师指导落实训练步骤,完成训练任务。
2、具体实施。
(1)合作一:取材阶段
在上课开始,教师先出示本次习作的要求和范围,在师生共同审题后,以六人或八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组内成员的写作材料,分两个层次:其一看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有没有离题、偏题。其二,更进一步,看材料是否新颖、生动。
(2)合作二:构思阶段
材料确定后,先个人构思,构思不能“空想”,要留下文字“痕迹”——列提纲,写梗概,或作简稿。然后组内讨论怎么写,从材料选择、段落详略安排、写法运用到中心表达。
(3)合作三:组内自改互改
叶圣陶很早就提出把作文修改交给学生,认为“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改,学生自己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在学生写完作文后,先自行修改自己的文章。然后进行组内共改:由一位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其他成员边看边听。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根据文章要求的变化做适当的修改要求调整。
(4)合作四:组间评改
等到组内完成自改互改工作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换评改。要求:用红笔改,运用规定的批改符号做记号,看哪小组评改能做到卷面整洁,并能提出正确的评改意见。
(5)反馈合作成果:
经过多次自改、互改,教师把“改”留给学生,自己只要做适当的“评”。最后,根据学生的合作情况,评选出“优秀写作小组”和“优秀评改小组”。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作文训练中的收获
1、激发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扮演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角色,把作文的课堂还给了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变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对作文课的畏难情绪。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动,达到知识技能互补,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尤其是对学困生,能在组内得到比老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一旦作文有了进步,得到组员和老师的肯定,便会增加写作的自信心。而对老师来说,采用此种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又能减轻作文教学、批改的负担,无疑也会尝到作文教学成功的乐趣。
3、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叶圣陶先生就非常重视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认为良好的习惯不但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良好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构思习惯、主动修改习作的习惯等。通过上述方法的操作,以上每一习惯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一一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经过这几年的尝试,我感觉“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于习作训练中,特别对小学中高段学生,比传统作文教学法更科学、有效,加强了学生间的了解与沟通,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把教师从烦琐的作文教学中解脱了出来,真正收到一箭多雕之效,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作文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长江,李新乡,张洪梅.杜郎口中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2]刘大松.批改作文也应让学生参与[J]. 内蒙古教育,1994(07).
[3]刘霞.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 2004(07) .
作者簡介:叶丽(1979—),女,汉族,河南省汝南县人,河南省汝南县第五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