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在说明两直线平行和线段倍分关系时经常用到,该性质的推证是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正确的锁定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关键。即: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应用作为重点的同时,把发现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并通过说明进行论证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班级教学中,我遵循“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操作探究——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配合多媒体辅导教学,提供一个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抽象出教学概念;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氛围,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并能带着自己的教学发现彼此分享,实现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提高。
具体做法是做好三个分析:
一、学法分析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巩固提高,实现“主动获取,落实基础,发展能力”的原则。
二、过程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从以下五个环节来安排本节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育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放入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是感兴趣的。为此,我设置了以下问题:国庆节快到了,园艺工人们想把一块三角形的空地分成四部分来布置,分割线恰为空地各边中点的连线。为了装饰,需要测量出空地的周长和分割线的总长。当工人们测量出空地周长为52米时,阳光同学恰好经过,他马上说出了分割线的总长,你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吗?
从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入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当同学们在思考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便适時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了。
(二)提出概念引入新知
首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给出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同时,学生也不难得到结论: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
(三)师生互动,操作探究
接着,探究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先请同学们做一个拼图游戏:你能用四个全等的小三角形拼出哪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呢?大家马上动起手来,互帮互助,拼出了很多图形,最终筛选出较为熟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请同学们先来观察拼好的三角形,拼图中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吗?这时大家不难发现,三条拼接的痕迹就是大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接着,通过拼图让大家猜一猜,中位线DF与三角形的边BC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简单的谈论交流后,大家就能发现:DE//BC,DE=1/2BC,然后,在让学生动手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及它的一条中位线,用度量的方法看一看是否能得到和刚才相同的结论,从而感受“出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想。
猜想成功后,教师提出:数学家都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验证,请你也像数学家一样对以上的结论进行推理验证吧,先给同学一段思考的时间,当学生在思维中感到困难时,教师再适当的引导:回到刚才的拼图,对比较好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多媒体将两个拼图叠放在一起,此时中位线DE与边BC即在三角形中,又在平行四边形中,那么中位线DE与线段DF,三角形的边BC与DF各有怎样的关系呢?顿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即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构造平行四边形,进而说明DE与BC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想象空间,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大家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展示构造图形的不同方法:有的延长DE到F,使EF=DE,连结CF;有的过点C作 CF//AB,交DE的延长线与点F;使EF=DE,连结CF;有的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与点F;有的将△ADC绕点E顺时针旋转180°得到△CFE.并且教师结合学生叙述以延长DE的方法为例,给出完整的说理过程。
当学生感觉如释重负的时候,教师再提出新的方法,当我们延长DE到点F,使EF=DE时,线段AC与DF就互相平分了,利用这一关系我们又可以怎样构造平行四边形呢?同学们很快以AC与DF为对角线做出了平行四边形ADCF,并在对新方法的好奇中,完成了说理任务.至此,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探究完毕。即: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此环节由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猜想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不同的验证方法,给学生的思维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精讲设疑,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中突破难点,在突破难点中获取新知。
(四)成果分享,巩固提高
1.基础训练
练习(1),体现三角形中位线在说明两线段倍分关系时的应用;练习(2),体现三角形中位线在说明两直线平行关系时的应用,并出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板书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在说理过程中的书写与应用。
2.拓展提高
问题1.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学生以求出△A1B1C1的周长等于△ABC周长的一半。接着顺次连结△A1D1C1的各边中点得到△A2B2C2,如此继续下去,△AnBnCn的周长是多少呢?此题通过对规律的探究,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2.如图点P在弧线AD上运动,点E,F分别是PB,PC的中点,随着点P的运动,E,F的长怎样变化呢?此题再次激起思维的火花,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一致认为:无论点P的位置怎样改变,EF的长不变,即EF=1/2BC。通过此题,是学生感受“以不变应万变”的数学奥妙!
此环节在“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前提下,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解决问题
问题(1)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情境,此时同学们已能异口同声的回到分割线总长为26米。通过与课前的呼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问题(2) 阳光到乡下的舅舅家玩,遇到舅舅像测出被池塘隔开的A,B两点间的距离,正不知道该怎么办?阳光利用热情高涨起来,很快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选取可直接到达点A和B的C点,连结AC,BC,分别取AC,BC的中点D,E,连结DE,则DE为△ABC的中位线,即:DE=1/2AB,测出DE长,即可知AB长。对于利用全等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以及其它思路进行解决的方法,也要给予积极地肯定,(下转14页)
(上接33页)
通过一题多解,加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
问难题(3),阳光居住的小区有一边四边形的绿地,其中AB=CD,在AD和BC的中点M,N处各有一棵树,一根水管恰好经过对角线AC,小区的管理人员要在水管上安一個喷头,使喷头到两棵树的距离相等,这个喷头应安在水管的什么位置呢?由于前面的问题的成功解决,同学们充满信心的观察思考。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有的同学猜到喷头应安在AC的中点,再经过小组的讨论交流,不难叙述其中的道理:因为AC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点M,N分别为AD,BC的中点,所以取AC的中点P,可构造△ACD的中位线PM和△ABC的中位线PN,又因为AB=CD,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就可说明PM=PN,因此喷头应安在水管AC的中点。而有的同学则利用线段性质,就可说明PM=PN,因此喷头应安在水管AC的中点。而有的同学则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连结MN,作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与AC交于点P,从而确定出喷头的位置。
此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主动寻求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得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五)梳理回放,反思小结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以下三方面内容:1、这节课我学到了-------2、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过程中,我体会到了-------3、在合作交流中,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以这样的方式回顾总结,使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与自己密不可分的,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最后,布置作业,至此,完成本节课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使用多媒体,有效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以阳光的故事贯穿课堂,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亲身体验,感受数学创造的无线乐趣。
在班级教学中,我遵循“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操作探究——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配合多媒体辅导教学,提供一个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抽象出教学概念;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氛围,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并能带着自己的教学发现彼此分享,实现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提高。
具体做法是做好三个分析:
一、学法分析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经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巩固提高,实现“主动获取,落实基础,发展能力”的原则。
二、过程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从以下五个环节来安排本节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育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放入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是感兴趣的。为此,我设置了以下问题:国庆节快到了,园艺工人们想把一块三角形的空地分成四部分来布置,分割线恰为空地各边中点的连线。为了装饰,需要测量出空地的周长和分割线的总长。当工人们测量出空地周长为52米时,阳光同学恰好经过,他马上说出了分割线的总长,你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吗?
从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入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当同学们在思考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便适時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了。
(二)提出概念引入新知
首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给出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同时,学生也不难得到结论: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
(三)师生互动,操作探究
接着,探究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先请同学们做一个拼图游戏:你能用四个全等的小三角形拼出哪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呢?大家马上动起手来,互帮互助,拼出了很多图形,最终筛选出较为熟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请同学们先来观察拼好的三角形,拼图中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吗?这时大家不难发现,三条拼接的痕迹就是大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接着,通过拼图让大家猜一猜,中位线DF与三角形的边BC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简单的谈论交流后,大家就能发现:DE//BC,DE=1/2BC,然后,在让学生动手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及它的一条中位线,用度量的方法看一看是否能得到和刚才相同的结论,从而感受“出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想。
猜想成功后,教师提出:数学家都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验证,请你也像数学家一样对以上的结论进行推理验证吧,先给同学一段思考的时间,当学生在思维中感到困难时,教师再适当的引导:回到刚才的拼图,对比较好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多媒体将两个拼图叠放在一起,此时中位线DE与边BC即在三角形中,又在平行四边形中,那么中位线DE与线段DF,三角形的边BC与DF各有怎样的关系呢?顿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即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构造平行四边形,进而说明DE与BC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想象空间,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大家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展示构造图形的不同方法:有的延长DE到F,使EF=DE,连结CF;有的过点C作 CF//AB,交DE的延长线与点F;使EF=DE,连结CF;有的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与点F;有的将△ADC绕点E顺时针旋转180°得到△CFE.并且教师结合学生叙述以延长DE的方法为例,给出完整的说理过程。
当学生感觉如释重负的时候,教师再提出新的方法,当我们延长DE到点F,使EF=DE时,线段AC与DF就互相平分了,利用这一关系我们又可以怎样构造平行四边形呢?同学们很快以AC与DF为对角线做出了平行四边形ADCF,并在对新方法的好奇中,完成了说理任务.至此,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探究完毕。即: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此环节由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猜想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不同的验证方法,给学生的思维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精讲设疑,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中突破难点,在突破难点中获取新知。
(四)成果分享,巩固提高
1.基础训练
练习(1),体现三角形中位线在说明两线段倍分关系时的应用;练习(2),体现三角形中位线在说明两直线平行关系时的应用,并出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板书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在说理过程中的书写与应用。
2.拓展提高
问题1.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学生以求出△A1B1C1的周长等于△ABC周长的一半。接着顺次连结△A1D1C1的各边中点得到△A2B2C2,如此继续下去,△AnBnCn的周长是多少呢?此题通过对规律的探究,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2.如图点P在弧线AD上运动,点E,F分别是PB,PC的中点,随着点P的运动,E,F的长怎样变化呢?此题再次激起思维的火花,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一致认为:无论点P的位置怎样改变,EF的长不变,即EF=1/2BC。通过此题,是学生感受“以不变应万变”的数学奥妙!
此环节在“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前提下,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解决问题
问题(1)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情境,此时同学们已能异口同声的回到分割线总长为26米。通过与课前的呼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问题(2) 阳光到乡下的舅舅家玩,遇到舅舅像测出被池塘隔开的A,B两点间的距离,正不知道该怎么办?阳光利用热情高涨起来,很快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选取可直接到达点A和B的C点,连结AC,BC,分别取AC,BC的中点D,E,连结DE,则DE为△ABC的中位线,即:DE=1/2AB,测出DE长,即可知AB长。对于利用全等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以及其它思路进行解决的方法,也要给予积极地肯定,(下转14页)
(上接33页)
通过一题多解,加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
问难题(3),阳光居住的小区有一边四边形的绿地,其中AB=CD,在AD和BC的中点M,N处各有一棵树,一根水管恰好经过对角线AC,小区的管理人员要在水管上安一個喷头,使喷头到两棵树的距离相等,这个喷头应安在水管的什么位置呢?由于前面的问题的成功解决,同学们充满信心的观察思考。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有的同学猜到喷头应安在AC的中点,再经过小组的讨论交流,不难叙述其中的道理:因为AC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点M,N分别为AD,BC的中点,所以取AC的中点P,可构造△ACD的中位线PM和△ABC的中位线PN,又因为AB=CD,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就可说明PM=PN,因此喷头应安在水管AC的中点。而有的同学则利用线段性质,就可说明PM=PN,因此喷头应安在水管AC的中点。而有的同学则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连结MN,作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与AC交于点P,从而确定出喷头的位置。
此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主动寻求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得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五)梳理回放,反思小结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以下三方面内容:1、这节课我学到了-------2、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过程中,我体会到了-------3、在合作交流中,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以这样的方式回顾总结,使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与自己密不可分的,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最后,布置作业,至此,完成本节课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使用多媒体,有效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以阳光的故事贯穿课堂,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亲身体验,感受数学创造的无线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