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何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数学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其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我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开口向左大于号,开口向右小于号;尖端对小数,开口对大数”。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性,学生学习起来也就不觉得枯燥乏味了,同时也能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揭示问题生活化,启发学生感受数学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如教学《统计》后,我布置学生在班内进行调查活动,调查的内容由我提供,学生也可以自己定,调查完后要说出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调查班内同学喜欢喝的牛奶口味、喜欢吃的水果、喜欢喝的饮料、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喜欢看的课外书、喜欢的科目……等等。学生把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让别的学生解决。在学生实际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还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及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1千米有多长》之前,我布置学生的课外练习是:“多少个人手拉手站成一排的长度大约是10米?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数学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若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个人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一年级《数学一课三练》上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的前面有9人,后面有4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这道题目刚一出示在黑板上,一部分学生就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回答。"一共有13人,因为9加4等于13。"我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走出座位,再现排队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小明所在的位置,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理解到小明前面9人,后面4人,还应包括自己,应该是9+4+1=14人。这样教学使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体验到了生活,从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引领学生寻找数学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些数。于是,我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同学们很快就从教室里的门、窗户、电灯、一小组的人数……很快就找到了这些数字,学生们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又如在教学“左右”时,我发出口令,让学生们随着我的口令来做各种动作。“抬起你的左腿,举起你的右手”等。随着学生们动作的熟练,我的口令难度也在加大。如:“用你的右手拍左肩,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等。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由浅入深,增加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在生活中去体念、去感受。教学中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何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数学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其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我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开口向左大于号,开口向右小于号;尖端对小数,开口对大数”。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性,学生学习起来也就不觉得枯燥乏味了,同时也能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揭示问题生活化,启发学生感受数学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如教学《统计》后,我布置学生在班内进行调查活动,调查的内容由我提供,学生也可以自己定,调查完后要说出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调查班内同学喜欢喝的牛奶口味、喜欢吃的水果、喜欢喝的饮料、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喜欢看的课外书、喜欢的科目……等等。学生把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让别的学生解决。在学生实际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还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及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1千米有多长》之前,我布置学生的课外练习是:“多少个人手拉手站成一排的长度大约是10米?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好地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数学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若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个人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一年级《数学一课三练》上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的前面有9人,后面有4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这道题目刚一出示在黑板上,一部分学生就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回答。"一共有13人,因为9加4等于13。"我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走出座位,再现排队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小明所在的位置,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理解到小明前面9人,后面4人,还应包括自己,应该是9+4+1=14人。这样教学使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体验到了生活,从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引领学生寻找数学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些数。于是,我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同学们很快就从教室里的门、窗户、电灯、一小组的人数……很快就找到了这些数字,学生们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又如在教学“左右”时,我发出口令,让学生们随着我的口令来做各种动作。“抬起你的左腿,举起你的右手”等。随着学生们动作的熟练,我的口令难度也在加大。如:“用你的右手拍左肩,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等。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由浅入深,增加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在生活中去体念、去感受。教学中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