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其管理和创新工作备受重视。
新时代要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当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已经进入崭新阶段,正在向着规范化、现代化和组织化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当前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与创新工作进
行了思考。
一、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
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志愿活动主要内容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人民群众提供艺术展演、文化讲座、文艺辅导等,并协助相关部门或团体组织开展大型的社会文化活动等。
文化志愿者不同于其他社会服务的志愿者,他们的文化、文艺专业性较高,并且服务活动的场所常集中于图书馆、文化馆、剧场、博物馆等政府文化部门或公益性文化场馆。其中,文化馆是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阵地,在新时期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普及度和质量,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文化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文化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健康向上的文艺方式带入基层,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有效地填补了政府文化服务活动的空白,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最终达到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文化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新时代,如何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事关重大。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和途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灵活性,能够充分吸收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秀因素,将其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融合,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层保证。
(三)文化志愿服务可以促进人民群众素质提升
文化志愿服务本身就肩负着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社会责任。文化志愿服务直接面向基层人民群众,相对于政府文化服務或商业文化服务,文化志愿服务在形式上更接地气,在内容上更丰富多样,在思想上更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文化志愿服务可以对群众进行文艺培训辅导,可以通过作品传播正能量,是对人民群众进行艺术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
三、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机制尚不完善。在文化志愿者的招募、管理、评价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统一的标准规范,志愿文化服务活动很难做到长期稳定开展。二是志愿者服务能力不高。文化志愿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基础和服务能力,但目前文化志愿者队伍素质还不够理想,特别是懂专业而不会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三是宣传力度不够。文化志愿服务由于多数为短期临时工作,并且相应的经费资源较为紧张,因此宣传力度不够,人民群众不能全面了解文化服务活动的意义,造成活动缺少社会影响力。
四、对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与创新的思考
(一)明确文化志愿服务职责,赋予文化志愿服务更大的自主权
政府主管部门是文化志愿服务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作为文化志愿服务主阵地的文化馆,本身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其工作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而非盈利。因此,如果要更好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政府部门就要持续稳定地对文化馆建设运行进行资金投入,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坚实后盾。同时在实践中,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晰文化志愿服务的职责范围,赋予文化志愿服务更大的自主权,增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力。
(二)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理念
要使更多人认识到文化志愿服务的意义,使人们愿意加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相关部门可以设立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等公益岗位,让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新风尚。同时,注重文化志愿服务者典型人物宣传,研究制定优秀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奖励机制,增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
要从志愿者招募到服务工作评价,制定出一整套规章制度,让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要强化文化志愿服务者的管理培训工作机制,特别是要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开展工作做好技能准备。要完善工作的评价机制,将评价作为常态环节,每一次活动都要认真反思总结,找到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指引方向。
(四)不断丰富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
首先,文化志愿服务要积极与其他各种文化活动相结合,如一起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校园、进厂矿等活动。其次,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性和民族性文化服务活动,如剪纸、刺绣、蜡染等民间艺术培训、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等,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内涵。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探索“互联网+文化”新模式,开展网络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学校等,使文化志愿服务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最后,要突出培训服务,文化馆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主题大讲堂、假日文化课堂等文化服务项目,满足文化志愿者提升需要。
(五)探索常态化服务机制
长期以来,文化志愿服务更多地依托节假日或社会大型活动来开展,临时性、随机性的特点较为明显。这方面应由文化馆牵头,认真研究人民群众常需文化服务项目,结合志愿者的招募和组织实际情况,借助文化馆常年定时开放的优势,探索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将文化志愿服务贯穿于文化馆日常工作之中,确保文化志愿服务长期扎实有效地开展。
(六)提升品牌效应
文化志愿服务虽然是公益性社会活动,但为了提高工作水平,也应该积极借鉴市场化运作方法,重视品牌力量,提升品牌效应。一方面,打造服务品牌,可以扩大文化志愿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人民群众的选择文化活动项目时更有指向性;另一方面,打造服务品牌,还可以对文化志愿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细化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对于文化志愿服务的长期开展和跨地区开展极为有利。例如,近年来,江浙地区的很多文化馆都开展了明日之星评选、明日之星比拼、明日之星展演等系列文化服务活动,逐步确立并打响了“明日之星”文化服务品牌,备受人们的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此外,重视推出特色服务项目、扩大志愿者招募范围、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来源等都是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和创新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化志愿服务的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想对文化志愿服务进行管理创新,人们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探索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要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当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已经进入崭新阶段,正在向着规范化、现代化和组织化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当前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与创新工作进
行了思考。
一、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
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志愿活动主要内容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人民群众提供艺术展演、文化讲座、文艺辅导等,并协助相关部门或团体组织开展大型的社会文化活动等。
文化志愿者不同于其他社会服务的志愿者,他们的文化、文艺专业性较高,并且服务活动的场所常集中于图书馆、文化馆、剧场、博物馆等政府文化部门或公益性文化场馆。其中,文化馆是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阵地,在新时期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普及度和质量,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文化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文化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健康向上的文艺方式带入基层,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有效地填补了政府文化服务活动的空白,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最终达到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文化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新时代,如何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事关重大。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和途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灵活性,能够充分吸收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秀因素,将其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融合,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层保证。
(三)文化志愿服务可以促进人民群众素质提升
文化志愿服务本身就肩负着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社会责任。文化志愿服务直接面向基层人民群众,相对于政府文化服務或商业文化服务,文化志愿服务在形式上更接地气,在内容上更丰富多样,在思想上更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文化志愿服务可以对群众进行文艺培训辅导,可以通过作品传播正能量,是对人民群众进行艺术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
三、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机制尚不完善。在文化志愿者的招募、管理、评价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统一的标准规范,志愿文化服务活动很难做到长期稳定开展。二是志愿者服务能力不高。文化志愿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基础和服务能力,但目前文化志愿者队伍素质还不够理想,特别是懂专业而不会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三是宣传力度不够。文化志愿服务由于多数为短期临时工作,并且相应的经费资源较为紧张,因此宣传力度不够,人民群众不能全面了解文化服务活动的意义,造成活动缺少社会影响力。
四、对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与创新的思考
(一)明确文化志愿服务职责,赋予文化志愿服务更大的自主权
政府主管部门是文化志愿服务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作为文化志愿服务主阵地的文化馆,本身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其工作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而非盈利。因此,如果要更好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政府部门就要持续稳定地对文化馆建设运行进行资金投入,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坚实后盾。同时在实践中,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晰文化志愿服务的职责范围,赋予文化志愿服务更大的自主权,增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力。
(二)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理念
要使更多人认识到文化志愿服务的意义,使人们愿意加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相关部门可以设立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等公益岗位,让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新风尚。同时,注重文化志愿服务者典型人物宣传,研究制定优秀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奖励机制,增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
要从志愿者招募到服务工作评价,制定出一整套规章制度,让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要强化文化志愿服务者的管理培训工作机制,特别是要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开展工作做好技能准备。要完善工作的评价机制,将评价作为常态环节,每一次活动都要认真反思总结,找到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指引方向。
(四)不断丰富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
首先,文化志愿服务要积极与其他各种文化活动相结合,如一起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校园、进厂矿等活动。其次,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性和民族性文化服务活动,如剪纸、刺绣、蜡染等民间艺术培训、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等,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内涵。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探索“互联网+文化”新模式,开展网络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学校等,使文化志愿服务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最后,要突出培训服务,文化馆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主题大讲堂、假日文化课堂等文化服务项目,满足文化志愿者提升需要。
(五)探索常态化服务机制
长期以来,文化志愿服务更多地依托节假日或社会大型活动来开展,临时性、随机性的特点较为明显。这方面应由文化馆牵头,认真研究人民群众常需文化服务项目,结合志愿者的招募和组织实际情况,借助文化馆常年定时开放的优势,探索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将文化志愿服务贯穿于文化馆日常工作之中,确保文化志愿服务长期扎实有效地开展。
(六)提升品牌效应
文化志愿服务虽然是公益性社会活动,但为了提高工作水平,也应该积极借鉴市场化运作方法,重视品牌力量,提升品牌效应。一方面,打造服务品牌,可以扩大文化志愿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人民群众的选择文化活动项目时更有指向性;另一方面,打造服务品牌,还可以对文化志愿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细化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对于文化志愿服务的长期开展和跨地区开展极为有利。例如,近年来,江浙地区的很多文化馆都开展了明日之星评选、明日之星比拼、明日之星展演等系列文化服务活动,逐步确立并打响了“明日之星”文化服务品牌,备受人们的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此外,重视推出特色服务项目、扩大志愿者招募范围、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来源等都是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和创新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化志愿服务的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想对文化志愿服务进行管理创新,人们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探索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