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与创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cj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其管理和创新工作备受重视。
  新时代要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当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已经进入崭新阶段,正在向着规范化、现代化和组织化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当前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与创新工作进
  行了思考。
  一、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
  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志愿活动主要内容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为人民群众提供艺术展演、文化讲座、文艺辅导等,并协助相关部门或团体组织开展大型的社会文化活动等。
  文化志愿者不同于其他社会服务的志愿者,他们的文化、文艺专业性较高,并且服务活动的场所常集中于图书馆、文化馆、剧场、博物馆等政府文化部门或公益性文化场馆。其中,文化馆是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阵地,在新时期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普及度和质量,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文化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文化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健康向上的文艺方式带入基层,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有效地填补了政府文化服务活动的空白,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最终达到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文化志愿服务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新时代,如何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事关重大。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和途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灵活性,能够充分吸收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秀因素,将其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融合,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层保证。
  (三)文化志愿服务可以促进人民群众素质提升
  文化志愿服务本身就肩负着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社会责任。文化志愿服务直接面向基层人民群众,相对于政府文化服務或商业文化服务,文化志愿服务在形式上更接地气,在内容上更丰富多样,在思想上更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文化志愿服务可以对群众进行文艺培训辅导,可以通过作品传播正能量,是对人民群众进行艺术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
  三、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机制尚不完善。在文化志愿者的招募、管理、评价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统一的标准规范,志愿文化服务活动很难做到长期稳定开展。二是志愿者服务能力不高。文化志愿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基础和服务能力,但目前文化志愿者队伍素质还不够理想,特别是懂专业而不会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三是宣传力度不够。文化志愿服务由于多数为短期临时工作,并且相应的经费资源较为紧张,因此宣传力度不够,人民群众不能全面了解文化服务活动的意义,造成活动缺少社会影响力。
  四、对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与创新的思考
  (一)明确文化志愿服务职责,赋予文化志愿服务更大的自主权
  政府主管部门是文化志愿服务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作为文化志愿服务主阵地的文化馆,本身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其工作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而非盈利。因此,如果要更好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政府部门就要持续稳定地对文化馆建设运行进行资金投入,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坚实后盾。同时在实践中,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晰文化志愿服务的职责范围,赋予文化志愿服务更大的自主权,增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活力。
  (二)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理念
  要使更多人认识到文化志愿服务的意义,使人们愿意加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相关部门可以设立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等公益岗位,让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新风尚。同时,注重文化志愿服务者典型人物宣传,研究制定优秀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奖励机制,增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
  要从志愿者招募到服务工作评价,制定出一整套规章制度,让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要强化文化志愿服务者的管理培训工作机制,特别是要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开展工作做好技能准备。要完善工作的评价机制,将评价作为常态环节,每一次活动都要认真反思总结,找到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指引方向。
  (四)不断丰富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
  首先,文化志愿服务要积极与其他各种文化活动相结合,如一起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校园、进厂矿等活动。其次,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性和民族性文化服务活动,如剪纸、刺绣、蜡染等民间艺术培训、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等,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内涵。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探索“互联网+文化”新模式,开展网络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艺术学校等,使文化志愿服务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最后,要突出培训服务,文化馆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主题大讲堂、假日文化课堂等文化服务项目,满足文化志愿者提升需要。
  (五)探索常态化服务机制
  长期以来,文化志愿服务更多地依托节假日或社会大型活动来开展,临时性、随机性的特点较为明显。这方面应由文化馆牵头,认真研究人民群众常需文化服务项目,结合志愿者的招募和组织实际情况,借助文化馆常年定时开放的优势,探索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将文化志愿服务贯穿于文化馆日常工作之中,确保文化志愿服务长期扎实有效地开展。
  (六)提升品牌效应
  文化志愿服务虽然是公益性社会活动,但为了提高工作水平,也应该积极借鉴市场化运作方法,重视品牌力量,提升品牌效应。一方面,打造服务品牌,可以扩大文化志愿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人民群众的选择文化活动项目时更有指向性;另一方面,打造服务品牌,还可以对文化志愿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细化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对于文化志愿服务的长期开展和跨地区开展极为有利。例如,近年来,江浙地区的很多文化馆都开展了明日之星评选、明日之星比拼、明日之星展演等系列文化服务活动,逐步确立并打响了“明日之星”文化服务品牌,备受人们的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此外,重视推出特色服务项目、扩大志愿者招募范围、健全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来源等都是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和创新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化志愿服务的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想对文化志愿服务进行管理创新,人们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探索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老周巷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  老周巷镇不大,一条东西向的小街很短,两边房子挨着房子,住着一户一户人家。走在街上,每家洗碗刷盆的响动声声入耳,做饭烧菜的味道随处飘散,谁家吃什么菜了,闻闻就知道。街面不宽,只要敞开着门,对面邻居相互间一览无余,两家的主妇常在屋里一边忙着手头的活计,一边没完没了地隔着街聊天闲扯。  每天大清早,粮站这段街的两边就摆满了摊子,逢到赶集的日子人气更旺,有卖瓜果蔬菜、鲜鱼活虾
期刊
冯梦龙是明代搜集民歌、笑话、编撰白话小说,受民俗文化影响最深,推崇俗文学最积扱,贡献最大的高产通俗文学家和理论家。在其重要作品“三言”中,通过大量民俗生活的描写,冯梦龙深刻而全面地展示了晚明真实的社会风貌。民俗文化在“三言”故事中有着改造作品思想内容、设置故事情景、熔铸通俗风格的重要功用。  在以儒家正统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与市井细民的生活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在文学创作中,世俗生活的文学
期刊
路遥是我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他关注时代的变化,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作品感动了许多读者,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人生经历方面对路遥小说《人生》进行解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饱含着对黄土大地以及农民的赞颂。在他并不丰富的创作时间中,他总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记录着社会和时代
期刊
受法国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影响,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研究于法国兴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文本的新方式。虽然它抛弃了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明显的缺陷,但不可否认它补充了研究文本的角度,后来的文学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文本的关注不能脱离叙事角度的分析。初读余华的短篇《命中注定》,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突兀的开头、莫名的结尾,情节不连贯,含义不清晰,让人匪夷所思,不禁令人想再回味一遍故事
期刊
在我国历史上,《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元典,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人们所传颂的经典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学者对《诗经》展开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金元时期,该时期的《诗经》学将前代的经学研究成果進行吸收和整合,促使诗经学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将《诗经》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针对金元时期诗话中《诗经》的教化和文化传播展开研究。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长河中,《诗经》
期刊
司马迁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理念,并完成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司马迁以其独特的人格感染着后世文士,“发愤著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后世文士追求立言的不朽,以及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著述传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追求。在儒
期刊
《秋窗风雨夕》的主题一直有争议,主要有“封建压迫说”“命运预感说”“历史隐喻说”“伤悼身世说”四种。本文立足文本分析,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证定该诗具有“伤悼身世”和“担忧爱情”的双重主题。  一、《秋窗风雨夕》的主题  作为《红楼梦》中的名篇,《秋窗风雨夕》常被各家诗词鉴赏注本收录,但其主题仍有争议。“封建压迫说”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强调“封建势力”对林黛玉的“压迫”。那时候的《红楼梦
期刊
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自我呈现”是指个体“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呈现的特质和方式。这是生活空间所自然赋予和形成的。  平儿,是一个平民的女儿,她不仅拥有一个“平儿”这样如此平常的名字,而且她的身份也是平凡的——一个通房丫头。但是,她的生存艺术表现很不平凡。平儿最重要的自我呈现体现在
期刊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他精通诗、文、词、赋,善书画、好音律,是宋代文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星。作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以及深远的影响。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局限和音乐束缚,使“词主情”的“情”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的词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他的一切喜怒哀乐、惆怅失意都深深地灌注在他的词中,为词创立了新的范式,促成了宋词的
期刊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从未有过在英语国家留学的经历。幸运的是,我来到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算是圆了我的留学梦。略去一路风尘和之后的倒时差等生理上的不适应不谈,来英国之后,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超市购物——就在我们抵达阿伯丁的第二天,校方十分体恤地用车将我们新一届来阿大访学的中国学生带到市中心较大的超市,让我们置办生活必需品。我们许多人都闹了些笑话,其中也包括我。我本想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