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写作的一点儿看法(创作谈)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fje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年诗,但现在很少谈诗了。不仅在写诗的人面前提得少,生活中也几乎“失语”。这些年,和投缘的人只是喝喝酒,喝醉了就在西宁深夜的街道上吼两嗓子“花儿”。至于诗,有时仅仅是相聚的由头,只在三五知己之间,即使不说,也已心会。
  不是没有说的话,而是生活中缺乏真正尊敬它的人。尤其现在,诗坛似乎成为一个走秀的舞台,“诗人”们晃来晃去,抛抛媚眼,甩甩长袖,自以为是;闹哄哄一场,只为证明自己存在,与负责任的写作毫无关系;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生气寥寥。如今,诗坛仿佛江湖,每个山头上,大哥们拼命招兵买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过排除异己、掩饰孱弱罢了。一些人利用圈子抬高身份,目的并不在于创作,后面唯有名利二字。遗憾的是,这些简历比作品还要长的混子,自封著名,居然也大行其道,纸腐墨臭,污染了整个文学生态。在这样一个名利场,自甘清流者少之又少。写作的人对文字心无敬畏,还能要求社会大众虔诚和热爱?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期望世人对文学的“交际花”和“戏子”们满怀恭敬。
  我觉得,这个时代和以前大不相同。古人求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接受的教育,则是“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两个层次和境界,前者倡导为社会做什么,后者提倡通过改变自身现状获得什么。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今天的文学艺术界为占山头、划圈子发生了那么多丢人现眼的事。如果是普通人过日子、谋生活,应无非议,但一个写作者,只关注自己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社会的意义,他的文字必然没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无意给写作者强加什么责任,很多时候,写作只是一个人的事,他可以这样写,也可以不这样写,完全自由。然而,一个自觉的书写者,他的写作绝非只为自己;能够在岁月中留存下来的文字,作者肯定脱离了自我。没有胸怀,就很难超越。
  我们到底为什么写作?人类包括宗教在内的任何行为都具有功利性,有的体现在物质方面,有的体现在精神方面;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暂取眼前,有的谋求长远。写作也不例外。问题是,倘若文学的功利性被私欲化和庸俗化,就值得警惕了。不能要求每个写作者都有崇高的写作目的,但至少应该真诚和负责。现在,很多文学效应只是圈子效应和自恋效应,而不是社会效应和大众效应,症结之一,就是许多写作的人迷失了出发的目的,尽情享受过程而对最终要到达的地方置之度外。过程让他们陶醉,在吹捧和自我吹捧中,虚幻的大地鲜花一片,仿佛都是献给自己的花冠。离开社会、大众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吗?文学或艺术创作如果只以自我为中心、有意无意地放弃对时代的表达和对人性的关照,它的价值基本无从谈起。文学从来没有低下高尚的头颅,却时常遭受猥琐者的咸猪手。我常常想,一个写作者假如沉湎于自娱、敢于自贱自大,他的路也走不了多长。时间终究是公正的,文学不会因为这些人降低标准。真正的写作者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即使最后不能抵达,也一直走在通往目标的路上。他们被历史选中,不是靠运气——具有金子般重量的文字,谁都不会拒绝。就在这个11月将尽的夜晚,我想起了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想起了鲁迅、穆旦……想起了屠格涅夫、艾略特……想起了死在青海、已经魂归故乡十几年的昌耀,想起了流亡他国的邻国诗人张……还有更多不能忘记的人。
  几年前,媒体一位写诗的朋友给我说,他参加了一个作品研讨会,对某“著名”诗人的发言竟然没有听懂;不仅如此,很多诗歌也看不明白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疑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阅读现象。当今,人们整体对当代诗歌缺乏热情的回应,是读者的欣赏水平和能力缺失了吗?事实未必如此。主要原因出在写作者身上。近些年来,各种诗歌活动接二连三,民间诗歌刊物不断推出;但冷静反观,关注人性、审视现实的力作越来越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诗人们使命感缺失、自觉不自觉地圈子化、过分强化自我表达和注重技术细节而轻视人类共同情感需求所致,以至于造成目前和读者的陌生与疏远。一群诗人或体制内的人聚集在小屋内,谄媚与自耀,俨然中国的诗歌创作从他们开始进入了划时代的阶段。但事实是,走出屋子,诗歌闪耀着的迷人光芒仍然在久远以前,他们炮制的文字依旧没有走进百姓的生活——当然,他们是有理由的,那就是诗歌是少部分人的精神享受。显然,这是非常无力而且扯淡的借口,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把诗歌贵族化,而况所谓的贵族们上数三代,基本上都是普通民众。
  我这样说,无意否定诗歌的探索性写作——作品的价值不是一个人能确定的,它需要读者的认可和时间的检验。现实是,除却个别伟大的诗人,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水平,更不用说接近古人们缔造的顶峰了。长期以来,我们崇尚外来文学理念和技法,轻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这种主动切断根脉的拿来式写作,注定要在实践中长时间处于模仿和难以摆脱他人印记的尴尬——我并不将没有内化的简单借用和承袭视为文学创作的探求。一个坚守良知的诗人,一定明白自己出发的地方和到达所在,他遵从灵魂(不仅是自己的)指引,而不任性妄为。艺术对人类心灵的观照永恒如一,其本质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会改变。如果诗歌远离了生活,或者被一群自恋者施虐,成为他们笔下的文字玩物,它的生命也就消失了。由此我联想到流传至今的许多经典古诗,不少质朴至极,读出来,有文化的能懂,不识字的也明白,丝毫没有影响所表达的思想。如今,一些“诗人”完全抛弃了社会大众,将写作矮化为个人的自我情绪宣泄和胡言乱语,毫不夸张地说,连自己的作品也解释不清楚的“诗人”大有人在。中国当代诗歌如要取得重大突破,需要补中国古典诗歌这一课。
  当然,任何阅读都需要调动阅读者的知识积累和人生体验,甚至更多的生活经历资源,即便如此,也很难达到和作者心灵共振。这是因为,正如优秀的评论家燎原先生所说:“经典型的文学作品也在检验着读者的资格。”很多时候,“看不懂”成为一些阅读者不用心阅读的借口,必须承认,快餐和娱乐时代,不乏能力不及而远离了卓越文字的读者。但这并不能为这个时代浮躁的诗歌创作开脱责任,我相信,时间锋利的大刀会劈开所有虚伪和掩饰,它把泥沙吹走,只留下金子熠熠发光。实际上,它的确已经这么做了。
  每一个时代都会选出自己的代言人。世界始终敞开着广阔的舞台,展现沉厚的生活,并对每一位写作者发出了诚挚的邀请。现在,我們对这个时代能回馈什么呢——真诚的写作者往往拥有丰富的生活,甚至极其孤单地站在时代高处,悉心观察社会变革,并用手术刀般的犀利解剖着世界的病灶;他们的文字,是发自灵魂的真实声音,不仅对社会大众心灵进行积极引导,而且对人类文明增添光亮。
其他文献
龙仁青的散文很迷人,这篇《百灵鸟·掩去高贵的布衣歌者》,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这篇既是叙事又是抒情的散文,分为《孤独的歌唱》《弟弟的角百灵》《普天下的雌鸟》《掩去身份的歌者》四个章节,它们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连属。读完全篇,有两个关键词印在我的脑海,一是牧童,二是百灵鸟。  几乎可以肯定,作者在童年与少年的时候,有着放牧的经历,他笔下的草原,牧人与草原的相亲相爱,以及寻找鸟巢这个牧童的游戏,如果不是
期刊
郭建强的长篇散文《青藏牦牛记》,用凝重厚实的笔调将青藏高原上的这一经霜耐寒的独特物种牦牛,由浅入深,解剖开来,层层剥离,由此引喻出了牦牛与精神的互为因果关系,读后,让人有一种砥砺奋前的潜在力量。  牦牛这一高原的牲畜,寻常看上去,只是在草场上默默地舔食,沉静地安之若素。但实际上它是承载人類历史重负的一个缩影。这一点,在郭建强的笔下,勾勒得很清楚。从它生存的韧性到艺术的符号;从牦牛生存的自然氛围到诗
期刊
在今天,一个在文坛上初来乍到的新面孔,要想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赢得第一印象上的好感,然后再被批评家发现、关注、推崇,自然是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曲折叵测的刊发经历。有些作者凭借刊发自己成名作的著名文学期刊所具有的文学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凭借自己作品的某些卓异不凡的书写品质,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引发人们阅读上的涟漪效应,继而声名鹊起,迅速走红于小说界、诗歌界、散文界和评论界。而更多的作者,则要经历漫
期刊
80后作家索南才让的《接下来干什么》是一篇具有少数民族情调的小说,偷猎、巡山、追捕、复仇,还有雪野、麝香诸如此类,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有一种审美上的新鲜与跳跃。  小说叙述的内容并不复杂,叙述者“我”与另一位巡山队员金盖追捕偷猎者,金盖向“我”讲述自己的故事。虽然小说写了“我”与金盖如何追捕偷獵者、如何与偷猎者较量,但显然不是重点。小说的核心在于金盖的过往。所以,小说其实并不是关于偷猎,而是关于
期刊
1  青海作家的作品,给人总体印象是辽阔、伟岸、苍凉,即使书写温暖的散文随笔作品,也会有着岁月的纵深感,字里行间也会隐蔽着沧桑的皱褶,作品后面也一定会有高耸、深远、壮阔的“历史背板”。  但70后诗人阿甲,似乎有意“逃离”这种惯有的青海文学印象,他用一组忧伤、闲适、虚空的系列散文,宣告着自己的“背叛”,他在文章中清晰明白地表示,自己要走“另一条道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南山帖》一共30
期刊
葛文荣的小说我看的是“浮生记系列四篇”和“草原短篇小说“两篇,总体感觉他的创作基础不错,小说有自己的地域特色,草原,牧场,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也明白了小说的技巧,从故事设置看,起承转合都不错,最大的问题是有不少故事核,却没能讲好故事。  比如第一个短篇小说《石头》,让我想起了小时看的戏《墙头记》,大意也是讲的兄弟三人不愿养老人,老父亲把石头锁在柜子里,两家抢着养老人。后来,父亲去世了,儿子们才发现
期刊
评价一个陌生人的散文有时很容易———它出自内心忍不住的欢喜与冲动;而评价一个熟人的散文却显得很困难———它或许是出自一种友谊与内心的爱。面对辛茜的文字,内心的感触就不是前面这几个动词所能概括的。她对我而言是个“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指之前在一些刊物上读过她的不少作品;陌生指有关她的個人信息我一点都不知道,只是以一个前诗歌评论者的身份与直觉,从她的文字里看到她模糊的身份是置于西部、青海的大轮廓中的。
期刊
古典音乐规模盛大的年代已然落幕,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音乐运动,虽然曲折迂回,但自然渗透到我国社会并在民族的土壤中不断成长。无疑,从作曲的世纪到演奏的世纪的转换与变迁的过程中,我国涌现了无数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歌唱家。在这里,我所要叙述的并非是在全国音乐界、歌唱界光彩夺目的歌唱家,而是在青海这片高大陆上,一直心怀热情执着从事着看似喧嚣实则孤独的音乐歌唱和教育事业的吴一止老师。  工厂大院的音乐启蒙  
期刊
摘 要: 纷繁而不加修辞的动物意象构成萧红作品独具一格的审美特色,它们涵纳了萧红苦苦探询人类生存处境所得的思想结晶,又集文化意蕴、叙事功能和抒情功能为一体,是通往萧红作品核心世界的必经之路。萧红直面人的生存处境,在审美意象中引入象征思维,却又立足于“象”,构成了动物意象丰富的意义指涉。  关键词:萧红;动物;意象;独创性  翻开《萧红全集》,我们可以感受到北方的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即便
期刊
摘 要: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纵观全国新农村发展不难发现——基层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发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非常重要。四川南部县寒坡乡四房嘴村雍宗满同志的成功事迹堪称典范。通过对当地村民走访调查和对走访记录、原始资料的认真分析,找出差异。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意见,探讨基层共产党员应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