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写在年代的风气中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ittering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在我们的传统里,诗文与书画是文人们兼擅的事情,不过,如今的艺术家们大多放弃了文字表达的追求,我在策展中不时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有一个展览需要他们提供自己的文字,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一场折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宁可接受访谈,而不愿独自面对空白的纸页,仿佛那是一座令人眩晕的深渊? ?
  这样的事实固然映现了传统的涣散,不过,艺术家不愿动笔,未必就是因为他们阅读修养的缺失,而很可能因为羞怯于自己的文字—既然在画面中题写诗文已经不再是必需,这方面的日常训练也就停止了,相对于他们的视觉技艺的专业性,他们的文字技艺就愈来愈显得业余了。在另一方面,大概是从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那里,延伸出一种态度,要求艺术家们尽可能地将自己隐匿在其作品的背后,只让作品说话,以便在自己与观众之间保留一个具有神秘感和想像张力的空间。
  也许是身为水墨画家,朱伟对待文字的态度更近于传统文人,他的一些早期作品中仍然保留了文字的题写—友人崔健的摇滚歌词或者自己的笔记—与画面构成一体;不仅如此,在最近的几年中,他应杂志之邀写下了多篇杂文,其数量足够结成一集,在他看来,“古代的画家画画之余弹琴、写诗、做文章,甚至作为门客到有钱人家里白话天文地理、古今大事、做人之道。当代的画家没这个机会,但可以做古代画家做不了的事,比如我就画画之外还刻木版画,到工厂去做雕塑,给艺术杂志写专栏,给摇滚乐队拍电影,但这一切必须是水墨画的延伸,必须有水墨的影子。”这些出现在画外的文字显得短小、冷峻、讥诮,与他的绘画一样,那种个人语调里潜伏着八大山人“白眼向天”的愤激与桀骜,同时也不乏金农《冬心题画记》的灵动和戏谑,如果我们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他所接续的大概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或鲁迅式的针砭时弊、嬉笑怒骂的书写方式;有些特别的是,他的表达带着浓重的京腔,其典型的特性就是什么世面都见识过、并且在说起什么来的时候总是既逗着你又噎着你,朱伟显然熟稔于此道,那些被北京人挂在嘴边的俚语俗词频现于文中,形成了口语化独白的生动效果,以致我有些怀疑,他是对着一只录音笔讲述了这些东西,然后再将它们整理成篇。
  对于当代艺术的这30年,朱伟既是亲历者、先行者,又是旁观者。当他于上世纪90年代在海外形成影响并且进入到商业化轨道中时,绝大多数的中国艺术家尚且默默无闻地挣扎于生存,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整体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也直接导致了朱伟在心理上产生了落差,不过,他并非陷入到这种落差之中而无法自拔,而是通过将个人历程与当代艺术的脉络进行对照,进而展开了对于西方与本土的双重批判和讽刺,正如我《缺席的在场者》一文中所阐述过的,“恰恰是他所特有的经历与焦虑,对自身代价的痛惜与反省,以及对当代艺术进程的参与和见证,造成了他杂文的夹枪带箭、尖锐而偏激的特点”,他的笔下首先凸显的,正是西方殖民主义的话语霸权:
  几十年下来,不管前卫、后卫,“85”还是“89”,认真做艺术的、有点儿文化使命感的,心中多少还是有点失落,不管嘴上多硬,他们的梦其实是破灭了。就像我们到别人家去做客,你用自己带来的面粉和鸡蛋,用人家的锅碗瓢勺做了个披萨,人家吃着一致说好,夸你了不起,说中国人的手艺还真不错,Great!你说我再给你们摊个煎饼,众人当时就把脸拉下来了。
  另一方面,他变得格外敏感和怵目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殖民化倾向,譬如,他怀着惊愕的、近于不可思议的心情发现,“里希特一个人相当于半个中国当代艺术史”,并且,这种模仿竟然还可以获得很大程度的成功:
  中国有一百多个模仿里希特画焦点不实的,但去年年底他的画价格反而还没中国艺术家的一半高,而且还没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抢手??
  “赝品”赛过了真品,在朱伟看来,这甚至已经不是崇拜和模仿了。因为,如果说在崇拜与模仿之中还包含着某种真诚与认知的努力,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已经演变为急不可耐的跟风与一鳞半爪的窃取,全然不从根本上追究与辨析西方艺术的来龙去脉,只求“当代性”面目的速成:
  由于当代艺术这趟火车不是从自家开出来的,艺术家、批评家、艺术二道贩子等等等等,大家摸不着头绪,只能玩当年打日本鬼子时铁道游击队那手,人人手里都拿着耙子,只要火车开过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抡圆了就是几耙子,划拉多少算多少。
  然而,里希特本人还在不断地变化,西方的当代艺术火车还在不停地向前开,对于亦步亦趋的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循沿他者的轨道而行,无疑是一件没有自我和未来的事情:
  中国当代艺术东拼西凑,如今也跟头把式的拼凑齐全,西方那边有的行当我们也一一对应。进入21世纪,西方当代艺术也在急速向前发展,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流行什么我们始终无法想象甚至束手无策。这也许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悲哀。
  在这样的写作中,朱伟为我们辨析了西方的中心主义,商业化的负面影响以及一个最为迫切的使命:文化主体的重塑,而出于他自己的身份,他强调了复兴水墨的意义,当然,他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重塑所缺失的基础在于,“今天的艺术家没有回到人,不能以人格的力量来作画。”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应该回应现实,针对社会发言,这是朱伟的一贯主张,他运用杂文这种体裁同样是在实现这一主张,与艺术家对于个人风格的缜密思虑和转型过程中的反复调整所不同的是,这些文字更恣意更迅捷,它们以仙人掌般带刺的笔触,直接题写在年代的风气中。
  注:此文为作者为朱伟绘画笔记《走在时间的后头》所写的序。
其他文献
日常物  如果说焦虑是艺术家用以解决自身困境和倦怠的有效动力的话,那么作品的自律与节制,则是一个艺术家在释放焦虑的同时务必恪守的创作职责。当然,这两者并非一定同时存在。在我们观看奥诺黛拉—有机的作品—《日环食》时,作品中看不到脸的女人遭遇由各国文化符号(如中国的长城、法国的山丘)构成的马、公鸡以及熊的袭击情形使我们体察到艺术家创作时显示出的性别与文化焦虑,而在杉本博司拍摄的《影院》系列里,这种作品
期刊
看王彦萍的素描很难想象她的创作会画成什么样子。她的素描是为创作准备的稿子,但不是创作的草图,虽然有一些关系,而是探索创作的思路。素描画得很随意,没有规则的束缚,没有笔墨的讲究,更接近画家的本质。看了她的素描,更能了解她的创作意图。她的创作像是着了色的素描,但是因为采用了水墨的媒材,人们就总是会以水墨的规矩来看待她的创作,喜欢她的作品的人会认为她打破了笔墨的规矩,画出了独创性的作品,画出了真实的自我
期刊
今天北京著名艺术区之一的黑桥艺术村,起源于2005年底,当时钟飙、杨冕、朱彤、洪东禄分别从重庆、成都、南京、台北来到北京发展,租下位于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黑桥村空置了一年的仓库,进行改造后变身工作室,卸货的空地成了花园。房东大受启发,复又租地依此样板再盖工作室,只是密度越来越大,再也不可能有开阔的花园。从2006年艺术市场升温,到2009、2010年别的艺术区遭遇拆迁,这里渐渐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由
期刊
在《东方艺术·大家》开专栏已经一年多了,事实上是跟着时间走,因为每到一期出版时都要写一篇文字,让自己在这个时间的节点上有些思考。这次约稿从国内约到我来英国参加艺术管理项目,正好可以将地理与文化差异的感觉写一写。  首先,英国文化委员会组织这样的艺术项目,是加强其文化与中国的交流,它们不仅在与中国有这样的项目,与其他国家也有。这正如中国开展孔子学院活动一样,有着如何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
期刊
第13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于2012年8月29日在水城威尼斯举行,像历届一样,中国馆的地点仍在军械库的处女花园,而主题为“原初”,这次展出了五件由建筑家和艺术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观念性装置作品,这不只是中国建筑界,即使是艺术界,也是前所未有的首次展出此类呈现为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  赴威尼斯之前  由我提出的策展方案“原初”(Originaire)被确立为本届中国馆展览的主题,是在经过文化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与师辈们对写实主义技术层面的拥护不同的是,新一代的新写实艺术家对于“写实”的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写实最终会走向观念,还是真正走出全新的写实美学观?二位怎么看?  王晓勃:我个人感觉偏写实的绘画不应称其为一个理念上的绘画形式,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技术,就是把它当成一个工具,我个人也是一直把写实这种方式当成一个工具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拥有了这个工具便可以靠它说你想说的事,仅此而已。所
期刊
如果说上个世纪末,人们更多的是对新世纪的憧憬,饱含着跨世纪的冲动,那么进入21世纪这十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冷静地回望过去的一百年。尤其是中国,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依旧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跑状态,但面向未来前冲的动力是否依然充沛,此时是否需要总结、需要补充新的能量?艺术也是一样,今天中国的艺术家在世界的状态与经济同步受到关注,主客观的动力使他们的工作与思考的范围越来越大,已远远超出了小小的画布,其作
期刊
实际上,如果说起收藏团体,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大概是著名的“清玩雅集”抑或“敏求精舍”。这些会员制的收藏家团体,拥有的不仅是声名显赫的大收藏家会员,更重要的是动辄影响一方文化市场的行动和魄力。然而,当下欧洲正在盛行“圈子化”的收藏团体。这些团体并没有很多深谙收藏之道的成熟藏家,更多的还是刚刚入场的新收藏家,甚至是收藏“菜鸟”级的资深爱好者。  形式之一,艺术投资顾问弗里德里克·艾埃姆(Frédéri
期刊
收藏家,如同人类精神瑰宝的拾珍者,他们将金钱物化的财富,以收藏艺术品的方式转换成可以永续流传和分享的精神财富,他们将历史中因各种原因四散的艺术珍品,以个人收藏的方式聚拢,让这些铭刻时代印记的艺术品,在优越的环境中留存。透过历代收藏大家的收藏,后辈得以认知已逝的时代。  为业界众所周知的台湾清翫雅集,聚拢了不仅在台湾岛内,即使在全球范围内都可谓榜上有名的数十位顶级藏家,他们分别在器物文玩、书画、现当
期刊
罗玛:在一篇访谈里你曾经提到霍金的《时间简史》对你产生过影响,能谈谈是什么样的影响吗?  袁欣:涉及到宇宙的命题都是比较宏大的,作为艺术家我肯定是没有办法去研究这些东西,但却给了我一种视角,好像我是一个巨人在看一个小世界,或者是在微观的东西里面寻找一个宏观的答案,可能是这样的。  罗玛:之所以我会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讨论,是因为你的绘画表现的恰恰是一些微观的、有距离感的东西,这种反差让我觉得很有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