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国民的学历水平不断提升,这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个人来说,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但个人为何做出如此的选择?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个人学历追求的缘由和无意识性后果。
关键词: 学历追求 理性选择 博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国民的学历水平不断提升,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证实了这一点。整体学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是国家政府层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个人在理性选择下追求学历的结果。我主要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从个人的层面来探讨分析个人在理性选择下追求学历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
一、选择更高学历的得与失
追求更高的学历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还要面对有可能追求失败的风险。这种风险一个可能是无学历证明,如辍学、开除等;还有可能是有学历却无用武之地,还不如前一个学历管用,如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还没有高中学历的好。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追求更高的学历呢?这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更高的学历意味着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待遇、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仅仅因为一个可能的结果人们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这无异于一场赌博,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博弈。既然是一种博弈,那么就会有输赢,而且参与这场博弈目的就是为了赢得这场博弈。对于追求更高的学历来说,肯定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尽管也有不能如愿或者事与愿违的结果的可能。
先分析更高的学历可能价值何在。追求更高的学历就是俗话说的多读书、多学习,“学无止境”,就是强调学习、读书是没有尽头的,是多多益善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很早就有了对学习、读书的强调有关。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劝诫人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可见,从知识的角度,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读书,方才能获得一些真正的知识。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更是把读书抬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如宋代的汪洙《神童诗》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只有读书才是最上品呢?宋代皇帝赵恒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充分说明了读书是有其功利价值的。这一点更体现在科举制度当中。以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来说,明代正式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每一级象征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能够被授予不同的官职。实质上,科举考试的功利价值就在于做官,一旦做官便衣食无忧、光耀门楣、高人一等。考过的级别越高,相应地会有更高的官职和地位。因此,广大书生趋之若鹜,很多人一生都用在了考取功名上。
其实,现如今的“学历热”也体现出了学历的功用价值。毋庸置疑,拥有更高的学历就有更大的机会找到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而这是每个读书学子所日夜追求的。现在的社会用人已经趋向以学历作为门槛,不同的职位要求不同的学历。因此,学历作为一块敲门砖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尽管学历并不一定能够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和实力。
但是获得更高的学历是要付出代价的。每一个学历都有相应的年限要求,要完成这一学历就必须达到这一学历所规定的年限要求。如我国目前学制规定,义务教育属于强制性、面向人人的,个人是不能随便选择的,在此暂且不论。从高中阶段开始,高中是三年(中专是两年),本科是四年(专科是三年),硕士最低年限是两年,博士最低年限是三年。由此可见,要想获得更高一级的学历,花费一定的时间是必然的。在花费时间的同时,完成某一学历还需要满足其基本的学习要求,比如本科生需要修够专业所规定的学分,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达到其学习要求;如果还想深造,需要加倍努力才能通过资格考试,如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等。另外还得投入相当的资金,上学就得交学费、杂费,还有自己的一些相关消费,等等,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上学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如果不上学而去从事工作的话能够收入多少,因为一旦上学,这些收入就无法获得。因此,想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而且这些代价在付出以前就已经大致清楚了。
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代价是一种必然,而其功用价值的实现只是可能。因此,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实际是一种博弈,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更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在选择更高学历的过程中,看似是非理性的,其实是理性的。表面上看,摆在选择面前的追求更高的学历的代价更为明显,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金钱、精力,还有“机会成本”,等等,这些当中很多都可以直接算出来;而追求更高学历的功用价值,即找到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却是未来的可能之事。
二、选择更高学历是一种理性选择
尽管选择更高学历的代价很明显,而功用价值是潜在的,但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即从整体上来说,学历高的比学历低的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容易自我实现。布东认为:“从总体来看,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人们在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上的显著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想为自己获得最大限度的受教育机会。如果每个人都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将是对教育的需求量的增长;人才的供应量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具有特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量。这导致就业率低下,从而使从业人员的上岗资格遭到贬值,而这将使这种循环再度被扭曲,即对教育需求的增加。”[1]
其实从整体上来说,读书就是为了就业,获得好的工作,取得更高的学历也就是希望能够就业好,获得更好的工作。因此,为了简化分析,在此以学历为自变量,就业收入为因变量,就业收入总体为100,而且根据前面基本的前提假设假定学历高一级收入就相应的高10。以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四级学历为例,假设四个人:甲、乙、丙、丁,会有四种标准结果,即四人都是初中、三人高中一人初中、两人本科一人高中一人初中、一人研究生一个人本科一人高中一人初中。结果如下:
表 1
如上所示,丁是只读完初中的收入情况,丙是只读完高中的收入情况,乙是只读完本科的收入情况,甲是一直读到研究生的收入情况。
根据表1,明显地发现如果大家都是相同的学历,那么收入相当,没有什么差距;如果有人提高学历水平,那么其收入水平也将会有所提升,但是不提高学历的人的收入反而会下降。因此如果有人提高学历,那么整个收入差距就会变大、收入平衡将被打破。在目前社会现实中,由于国家提供相应的条件和专业分工要求,总有一些人会先提升学历。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去提升学历,一旦他提升了学历,那么整个的社会职位所要求的学历和收入分配就会出现新的调整。只要学历有了高低之分,低学历的人在就业市场上就处于劣势,这样出于自保或者竞争的要求,低学历的人也会想方设法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更让人没有意识到的是,随着高学历的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的职位对于学历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这样对于低学历的人更加不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低学历的人也要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有人提升学历,会让没有提升学历的人处于就业的不利境地,同时也让就业市场的学历门槛相应提高,而此时处于低学历的人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会选择也追求更高的学历;当这些低一点学历的人也提升了学历后,原来高一点学历的人的优势也就消失了,这时又会有人去追去更高的学历,如此循环追求下去。这样就会在国家社会允许的情况下,整个国家的受教育水平,也就是学历水平会整体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型,正好印证了个体选择追求更高学历的一个后果。“看来不上大学越来越成为一种冒险行为:这种风险越是存在,你的朋友和同龄人越是选择上大学。这样做所引起的结果是,当许多国家的大学入学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决定上大学。大学入学率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越来越多的人将做出同样的决定——上大学。”[2]这样一个结果都是个体权衡利弊的结果,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尽管这种追求更高学历的选择会让个体陷入一个难堪的境地,因为要不断地追求更高学历,要花费更多的教育投入。假如大家都不去追求更高的学历,都是初中水平的话,那么大家的收入都是25;如果大家都追求高学历,大家都是研究生学历的话,大家的收入还是25;但是从初中学历到研究生学历,个体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昂贵的,同时还面临着付出了代价不一定有回报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无意识性后果,即“一系列个人行为对个人和集体所产生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并不在行为人所要实现的目标范围内”。[3]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本来是个人在社会当中与他人竞争、博弈时的一种理性选择行为,但就是这种理性选择行为,让个人都陷入到追求更高学历的循环当中,从而影响社会,产生一系列社会行为,“学历热”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目前各行各业哪个不是最基本的职位要求呢?是学历。
三、结语
追求更高的学历作为一种社会趋势,是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博弈的结果。其实这是一个“零和博弈”,社会是一个大蛋糕,一定时期内来分这个大蛋糕的人也是一定的,每个人都不采取策略,那么分得的蛋糕大家相同;如果有人先采取了策略,那么他就会获得更多的蛋糕;每个人都采取了策略,大家还是分得相同的蛋糕。也就是说,对于个人,采取策略后获得最坏的结果也和不采取策略前的结果相同,但是如果不采取策略,则有可能现有的利益也会受损,因此个人无论如何也应该采取策略,这就是其最理性的选择。追求更高学历就是如此,只有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才能确保自身的既有利益或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否则像表1中的丁,如果不提升学历,那么随着别人学历的提升其利益会越来越小。因此,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博弈的策略性行为,是个人理性的选择行为。尽管这种理性选择也会让个人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但越来越多的个人还是会采取这种选择。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及学历水平会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雷蒙·布东.教育制度与不正当后果:短期高等教育,in Boudon,Unintended Consequences,1982:83.
[2][美]华莱士.[英]沃尔夫著.刘少杰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7.
[3]雷蒙·布东.社会行为的无意识性后果(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Action)[M].London:Macmillan,1982:5.
关键词: 学历追求 理性选择 博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国民的学历水平不断提升,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证实了这一点。整体学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是国家政府层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个人在理性选择下追求学历的结果。我主要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从个人的层面来探讨分析个人在理性选择下追求学历的原因和产生的结果。
一、选择更高学历的得与失
追求更高的学历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还要面对有可能追求失败的风险。这种风险一个可能是无学历证明,如辍学、开除等;还有可能是有学历却无用武之地,还不如前一个学历管用,如本科学历找到的工作还没有高中学历的好。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追求更高的学历呢?这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更高的学历意味着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待遇、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仅仅因为一个可能的结果人们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这无异于一场赌博,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博弈。既然是一种博弈,那么就会有输赢,而且参与这场博弈目的就是为了赢得这场博弈。对于追求更高的学历来说,肯定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尽管也有不能如愿或者事与愿违的结果的可能。
先分析更高的学历可能价值何在。追求更高的学历就是俗话说的多读书、多学习,“学无止境”,就是强调学习、读书是没有尽头的,是多多益善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很早就有了对学习、读书的强调有关。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是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劝诫人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可见,从知识的角度,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读书,方才能获得一些真正的知识。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更是把读书抬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如宋代的汪洙《神童诗》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只有读书才是最上品呢?宋代皇帝赵恒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充分说明了读书是有其功利价值的。这一点更体现在科举制度当中。以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来说,明代正式科举考试由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每一级象征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能够被授予不同的官职。实质上,科举考试的功利价值就在于做官,一旦做官便衣食无忧、光耀门楣、高人一等。考过的级别越高,相应地会有更高的官职和地位。因此,广大书生趋之若鹜,很多人一生都用在了考取功名上。
其实,现如今的“学历热”也体现出了学历的功用价值。毋庸置疑,拥有更高的学历就有更大的机会找到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而这是每个读书学子所日夜追求的。现在的社会用人已经趋向以学历作为门槛,不同的职位要求不同的学历。因此,学历作为一块敲门砖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尽管学历并不一定能够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和实力。
但是获得更高的学历是要付出代价的。每一个学历都有相应的年限要求,要完成这一学历就必须达到这一学历所规定的年限要求。如我国目前学制规定,义务教育属于强制性、面向人人的,个人是不能随便选择的,在此暂且不论。从高中阶段开始,高中是三年(中专是两年),本科是四年(专科是三年),硕士最低年限是两年,博士最低年限是三年。由此可见,要想获得更高一级的学历,花费一定的时间是必然的。在花费时间的同时,完成某一学历还需要满足其基本的学习要求,比如本科生需要修够专业所规定的学分,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达到其学习要求;如果还想深造,需要加倍努力才能通过资格考试,如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等。另外还得投入相当的资金,上学就得交学费、杂费,还有自己的一些相关消费,等等,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上学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如果不上学而去从事工作的话能够收入多少,因为一旦上学,这些收入就无法获得。因此,想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而且这些代价在付出以前就已经大致清楚了。
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代价是一种必然,而其功用价值的实现只是可能。因此,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实际是一种博弈,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更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在选择更高学历的过程中,看似是非理性的,其实是理性的。表面上看,摆在选择面前的追求更高的学历的代价更为明显,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金钱、精力,还有“机会成本”,等等,这些当中很多都可以直接算出来;而追求更高学历的功用价值,即找到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实现却是未来的可能之事。
二、选择更高学历是一种理性选择
尽管选择更高学历的代价很明显,而功用价值是潜在的,但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即从整体上来说,学历高的比学历低的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容易自我实现。布东认为:“从总体来看,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人们在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上的显著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想为自己获得最大限度的受教育机会。如果每个人都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将是对教育的需求量的增长;人才的供应量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具有特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量。这导致就业率低下,从而使从业人员的上岗资格遭到贬值,而这将使这种循环再度被扭曲,即对教育需求的增加。”[1]
其实从整体上来说,读书就是为了就业,获得好的工作,取得更高的学历也就是希望能够就业好,获得更好的工作。因此,为了简化分析,在此以学历为自变量,就业收入为因变量,就业收入总体为100,而且根据前面基本的前提假设假定学历高一级收入就相应的高10。以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四级学历为例,假设四个人:甲、乙、丙、丁,会有四种标准结果,即四人都是初中、三人高中一人初中、两人本科一人高中一人初中、一人研究生一个人本科一人高中一人初中。结果如下:
表 1
如上所示,丁是只读完初中的收入情况,丙是只读完高中的收入情况,乙是只读完本科的收入情况,甲是一直读到研究生的收入情况。
根据表1,明显地发现如果大家都是相同的学历,那么收入相当,没有什么差距;如果有人提高学历水平,那么其收入水平也将会有所提升,但是不提高学历的人的收入反而会下降。因此如果有人提高学历,那么整个收入差距就会变大、收入平衡将被打破。在目前社会现实中,由于国家提供相应的条件和专业分工要求,总有一些人会先提升学历。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去提升学历,一旦他提升了学历,那么整个的社会职位所要求的学历和收入分配就会出现新的调整。只要学历有了高低之分,低学历的人在就业市场上就处于劣势,这样出于自保或者竞争的要求,低学历的人也会想方设法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更让人没有意识到的是,随着高学历的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的职位对于学历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这样对于低学历的人更加不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低学历的人也要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有人提升学历,会让没有提升学历的人处于就业的不利境地,同时也让就业市场的学历门槛相应提高,而此时处于低学历的人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会选择也追求更高的学历;当这些低一点学历的人也提升了学历后,原来高一点学历的人的优势也就消失了,这时又会有人去追去更高的学历,如此循环追求下去。这样就会在国家社会允许的情况下,整个国家的受教育水平,也就是学历水平会整体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型,正好印证了个体选择追求更高学历的一个后果。“看来不上大学越来越成为一种冒险行为:这种风险越是存在,你的朋友和同龄人越是选择上大学。这样做所引起的结果是,当许多国家的大学入学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决定上大学。大学入学率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越来越多的人将做出同样的决定——上大学。”[2]这样一个结果都是个体权衡利弊的结果,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尽管这种追求更高学历的选择会让个体陷入一个难堪的境地,因为要不断地追求更高学历,要花费更多的教育投入。假如大家都不去追求更高的学历,都是初中水平的话,那么大家的收入都是25;如果大家都追求高学历,大家都是研究生学历的话,大家的收入还是25;但是从初中学历到研究生学历,个体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昂贵的,同时还面临着付出了代价不一定有回报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无意识性后果,即“一系列个人行为对个人和集体所产生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并不在行为人所要实现的目标范围内”。[3]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本来是个人在社会当中与他人竞争、博弈时的一种理性选择行为,但就是这种理性选择行为,让个人都陷入到追求更高学历的循环当中,从而影响社会,产生一系列社会行为,“学历热”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目前各行各业哪个不是最基本的职位要求呢?是学历。
三、结语
追求更高的学历作为一种社会趋势,是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博弈的结果。其实这是一个“零和博弈”,社会是一个大蛋糕,一定时期内来分这个大蛋糕的人也是一定的,每个人都不采取策略,那么分得的蛋糕大家相同;如果有人先采取了策略,那么他就会获得更多的蛋糕;每个人都采取了策略,大家还是分得相同的蛋糕。也就是说,对于个人,采取策略后获得最坏的结果也和不采取策略前的结果相同,但是如果不采取策略,则有可能现有的利益也会受损,因此个人无论如何也应该采取策略,这就是其最理性的选择。追求更高学历就是如此,只有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才能确保自身的既有利益或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否则像表1中的丁,如果不提升学历,那么随着别人学历的提升其利益会越来越小。因此,选择追求更高的学历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博弈的策略性行为,是个人理性的选择行为。尽管这种理性选择也会让个人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但越来越多的个人还是会采取这种选择。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及学历水平会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雷蒙·布东.教育制度与不正当后果:短期高等教育,in Boudon,Unintended Consequences,1982:83.
[2][美]华莱士.[英]沃尔夫著.刘少杰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7.
[3]雷蒙·布东.社会行为的无意识性后果(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Action)[M].London:Macmillan,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