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文,培养阅读能力指的主要是默读能力。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默读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各种出版物也随之而猛增。在这种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讲究阅读速度。由于默读是“跟脑直映”,不必付诸口耳,所以阅读速度比朗读和低诵要快得多。近年来,一些语文心理学家做过朗读与默读、中文与英文阅读速度比较试验,发现默读几乎是朗读速度的五倍。由于汉字的表意性质,中文的默读速度比英文要快。所以,在各类书籍报刊剧增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实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默读能力;默读方法;默读时间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53-01
默读是获取文字信息、书本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阅读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对默读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很少要求学生默读,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默读;部分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
1加强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
1.1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春天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一位老师先用投影仪打出句子“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问:“谁能不出声就知道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出声地读后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她又一连让学生练习一组句子:“春天的雾薄薄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豆花儿香。”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
1.2教给默读方法,培养默读习惯。默读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三不: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着默读。三到:眼到,眼睛和书的距离要适当,保证一行字都在视觉范围内,要一句一句地读;心到,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手到,边读边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1.3准确把握学段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默读训练。低段要求“学习默读”,可采取轻声带读的方式进行训练。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
2掌握默读方法
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一方法渗透给每个学生。在学生初学默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分散学习难点,只提“不出声,不指读”,不要求学生“不动唇”,待学生具备初步默读能力后,再提出“不动唇”的要求。
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还要培养学生用脑动笔、勤查工具书和坐姿端正等良好的默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学生默读时,如果只看不想、不动笔,单凭视觉器官运动,即使读书万卷,也会茫然无所得,相反还会耗损时间和精力,抹杀创造性,失去读书价值。
3保证默读时间
学生学习默读要给足时间。特别是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为了不影响学生捕捉信息的准确性,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进行。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笔者听过某教师执教《灯光》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想想他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默读的时间不到3分钟。学生刚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开始交流,交流中也只有少数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够,使得默读环节走过场,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4正确认识默读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的默读,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
4.1默读能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有专家研究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阅读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600字。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省时省力,经济、高效。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默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
4.2默读最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默读是在一种静默的状态下进行的,保证了环境的安静,有利于集中思考、理解阅读的内容,而且易于持久,不易疲劳。默读形式灵活,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逐句读、跳行读、跳段读、摘要读,是较好的一种个体阅读形式,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
4.3默读有利于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指的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吸纳。默读让学生在静默的课堂中边读边想,有利于学生独立品味语言,发展语感,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明确默读和默读教学的要求
默读的要求,一是读正确,能理解和记忆。默读时不能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但是要读,不能以字为认读单位,要以词语、短语、句子为单位来认读,要做到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抓住内容。二是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时要能在規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该读的内容。三是默读时要边读边思考,动手摘记,圈画,批注,形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学生默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学生对课文理解能力强,默读速度就快,反之就慢。因此,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时,对速度的要求要适当。要求过高,学生就来不及理解文章的意义;要求过低,学生读完后,无事可做,难免分散注意力。同时,在默读训练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视觉广度。由字词过渡到句,再由句子过渡到句群,减少默读中的停顿和回视,这样,默读速度应付逐步提高。默读和朗读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默读训练,并不是放弃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默读和朗读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默读能力;默读方法;默读时间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53-01
默读是获取文字信息、书本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阅读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对默读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很少要求学生默读,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默读;部分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
1加强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
1.1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春天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一位老师先用投影仪打出句子“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问:“谁能不出声就知道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出声地读后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她又一连让学生练习一组句子:“春天的雾薄薄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豆花儿香。”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
1.2教给默读方法,培养默读习惯。默读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三不: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着默读。三到:眼到,眼睛和书的距离要适当,保证一行字都在视觉范围内,要一句一句地读;心到,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手到,边读边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1.3准确把握学段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默读训练。低段要求“学习默读”,可采取轻声带读的方式进行训练。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
2掌握默读方法
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一方法渗透给每个学生。在学生初学默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分散学习难点,只提“不出声,不指读”,不要求学生“不动唇”,待学生具备初步默读能力后,再提出“不动唇”的要求。
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还要培养学生用脑动笔、勤查工具书和坐姿端正等良好的默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学生默读时,如果只看不想、不动笔,单凭视觉器官运动,即使读书万卷,也会茫然无所得,相反还会耗损时间和精力,抹杀创造性,失去读书价值。
3保证默读时间
学生学习默读要给足时间。特别是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为了不影响学生捕捉信息的准确性,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进行。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笔者听过某教师执教《灯光》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想想他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默读的时间不到3分钟。学生刚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开始交流,交流中也只有少数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够,使得默读环节走过场,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4正确认识默读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的默读,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
4.1默读能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有专家研究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阅读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600字。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省时省力,经济、高效。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默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
4.2默读最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默读是在一种静默的状态下进行的,保证了环境的安静,有利于集中思考、理解阅读的内容,而且易于持久,不易疲劳。默读形式灵活,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逐句读、跳行读、跳段读、摘要读,是较好的一种个体阅读形式,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
4.3默读有利于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指的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吸纳。默读让学生在静默的课堂中边读边想,有利于学生独立品味语言,发展语感,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明确默读和默读教学的要求
默读的要求,一是读正确,能理解和记忆。默读时不能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但是要读,不能以字为认读单位,要以词语、短语、句子为单位来认读,要做到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抓住内容。二是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时要能在規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该读的内容。三是默读时要边读边思考,动手摘记,圈画,批注,形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学生默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学生对课文理解能力强,默读速度就快,反之就慢。因此,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时,对速度的要求要适当。要求过高,学生就来不及理解文章的意义;要求过低,学生读完后,无事可做,难免分散注意力。同时,在默读训练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视觉广度。由字词过渡到句,再由句子过渡到句群,减少默读中的停顿和回视,这样,默读速度应付逐步提高。默读和朗读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默读训练,并不是放弃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默读和朗读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