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皖南成就的第一桩婚事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9683318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南繁昌县西南山区的中分村,曾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的所在地,同时也是谭震林与田秉秀(后改名葛慧敏)相识并结为伴侣的地方。说起谭震林与田秉秀的结合,还与周恩来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四军刚组建时,按照副军长项英的意见,新四军中上至指挥员下至每个战士,都一律不准谈恋爱,更不准结婚。1939年春天,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代表中共中央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期间,军部部分干部就此事向周恩来反映,说这个规定有点不近情理,也不利于部队建设。周恩来听后,又征求其他人的意见,然后根据部队实际情况,制定了“285团”原则,即年龄超过28岁,参加革命满5年,团级以上干部,可以谈恋爱、结婚。这一规定得到了指战员们的热烈拥护。
  


  随着“285团”原则的提出,硝烟弹雨的战地生活中,也交织起爱的柔情,增添了富有诗意的浪漫色彩。而谭震林与葛慧敏夫妇就是受益于“285团”原则的第一对夫妻。
  
  (一)
  
  1939年3月28日,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由军部驻地泾县云岭前往第三支队防区铜陵、繁昌前线视察,随行共有60余人,考虑到繁昌开展民运工作的需要,邓子恢决定将民运部干事汪大铭留在第三支队民运科,负责全县民运工作。同时留在繁昌的还有第二工作队队员,葛慧敏便是其中的一个。那时她叫田秉秀。
  谭震林,湖南攸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中共茶陵县委书记。红军踏上长征之路后,谭震林留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同时兼任财政、民运部长和军事部长,是坚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新四军组建时,谭震林担任了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方型大脸,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抬头纹,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一看就知道饱经风霜。当时已满37岁,但仍单身一人。
  田秉秀是安徽省蒙城县人,1920年出生于商人家庭,从小在蚌埠长大,后入南京汇文中学读书,毕业后到上海求学,因受到我地下党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来到皖南,主要在军部驻地泾县云岭汀潭开展民运工作。1939年2月,她由汀潭调回军部,参加战地服务团第二工作队。
  谭震林与田秉秀几乎是同时来到中分村,谭震林住在村南,田秉秀住在村东。这时的田秉秀,已是芳龄19的青春少女。一副修长的身材,圆脸庞,薄嘴唇,眉清目秀,留着齐耳的乌黑短发,笑时面颊上还现出两个笑靥,显得格外秀丽俊俏。
  


  开始,谭震林对她不了解,甚至连她的名字也叫不上来,尽管住地相距很近,也未引起他的注意。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田秉秀引起了谭震林的注意。
  那是铜陵、南陵、繁昌三县妇女救亡训练班在中分村举行的开学典礼上。这个训练班是中共铜南繁中心县委筹办的,校长由县委妇女部长田文兼任,田秉秀任副校长兼管教学事务。会前,经田秉秀争取,国民党繁昌县县长张孟陶决定到会并亲自给妇训班赠送锦旗。但这位县长又担心自己压不住阵脚,故特地邀请了谭震林参加了开学典礼。
  会上,陶县长双手提着一面绣有“妇女先锋”四字的红绸锦旗走到台上,这时,田秉秀和另一位女民运队员迎面走了过来,不卑不亢地接过了县长的赠旗。随后,田秉秀即席讲话,还演唱了抗日歌曲。她那扣人心弦的话语,甜美清脆的嗓音,雍雅端庄的英姿,无不为到会的人们所赞美,也打动了青春正悄然逝去的谭震林的心。从那次会后,他开始打听她的名字,想更多地见到她。
  田秉秀的长相、性格,太像他已经被害的妻子了!
  谭震林的妻子是名红军、党员。他们是在战火中相爱结婚的,婚后感情非常融洽,但两人一起生活了才半年多,妻子便含冤被害。当时,王明在党内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大肆“消灭内部敌人”,谭震林正在前线奋勇杀敌,妻子却被诬为“第三党”而遭秘密杀害。
  田秉秀的出现勾起了谭震林的痛苦回忆,也再度引发了他对爱情的渴求。
  
  (二)
  
  别看谭震林在战场上是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可在情场上他却是个简单从事的人。刚开始,谭震林信心十足,满以为凭自己的人品和战功,能很快赢得田秉秀的芳心。他匆促上阵,主动出击,却劳而无功;就在那次会后不久,他几次派警卫员去请她,结果事与愿违,连碰了几个钉子。为此他伤透了脑筋。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章蕴来到了中分村。章蕴在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了共产党,时任东南局妇女部长、妇女运动委员会负责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党总支书记。她这次来这里,是为了检查铜繁抗日前线的妇女工作。对章蕴的到来,谭震林真是喜出望外,他毫不犹豫地将章蕴请到他的住处,掏出爱上田秉秀的心里话,要她帮助出主意。章蕴当然很乐意为这位将军出点子:“将军也得恋呀,没有恋哪来的爱呢?老谭,多下一些功夫吧!”
  “没有恋哪有爱”,谭震林反复回味这句话。从此,谭震林总是抽空去看望妇训班学员,询问教学情况。每逢节日或纪念日,田秉秀为青抗会编排的文娱节目上演,谭震林只要能抽出时间,总会到场观看,以示支持。有一次演出话剧《芦沟桥事变》,因时间仓促,到开演时尚缺20余支道具枪。这时,在场的谭震林正在台口指挥部队就坐,组织各营相互拉歌子。“缺枪,怎么演”。演员们万分焦急。只见田秉秀对大家说:“没问题,我来解决。”她的语气是那样坚定和自信。说着,便急步走向前台,面对谭震林说了几句,随即回到后台。不到10分钟,20支枪便从台下连、排长及指导员手中调齐,送到后台。演员们拿了真枪,演得格外逼真。演出结束后,谭震林还到后台向演员们表示祝贺,勉励他们“越演越好”。
  根据战局的需要,三支队司令部原任军代表调走,支队党委决定由田秉秀来接任,代表司令部参与铜南繁三县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同时还要她把本地区的锄奸工作也担负起来。从此她便忙了,不仅把中分村的群众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锄奸工作也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个晴天的傍晚,太阳西沉群山,天色却还明亮。谭震林晚饭后来到涧溪边散步,远远地一眼瞥见田秉秀正在溪边浣洗衣裳,这时他猛地想起了田秉秀平时常教青年人唱的那支皖南民谣《洗衣曲》,于是掏出随身带的口琴吹奏起来。那动人的琴声,随着清澈的溪水,不知不觉地流进了田秉秀的心房。
  田秉秀情不自禁地伴和着琴声唱了起来。这是一首抒发“洗衣姐”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的歌曲。唱歌的无意,吹琴的却有情。田秉秀刚唱完一段,谭震林已经走近她的身旁了,这时她不由得脸色绯红,心在通通直跳,拎着未洗的衣服,扭头往回跑。
  打从那时起,田秉秀开始留心谭震林的一举一动了。她强烈感觉到谭震林身上有一种男子汉的气质,尽管年龄偏大些,却因此更显得老练成熟;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有着令人敬佩的光荣革命历史和超人的气魄和军事天才;他既是领导又是一名普通士兵。通过观察了解,她认为谭震林正是自己所要寻求的伴侣。然而她却又不敢多想,因为她曾不止一次地拒绝过谭震林的求婚,如今若回头,未免有点不好意思,因此,内心充满了矛盾。
  一直关注着他们的章蕴在一旁敏锐地看出了田秉秀的矛盾心理。一次,谭震林生病了,章蕴就劝田秉秀以同志的身份去看望他,田秉秀心领神会,便欣然去了。望着田秉秀,谭震林坦诚地说出了他压抑在心里许久的话:“田秉秀同志,如果你愿意,我请求你能嫁给我。”
  田秉秀面对谭震林如此坦诚的求爱,一时无话可答,沉默了许久才轻声启齿:“能让我再考虑几天吗?”
  “当然可以。”谭震林爽朗地答道。
  爱情的力量,使谭震林的病很快痊愈。他来不及等待田秉秀上门来回话,就主动抓紧战事之闲,约她午后散步。
  这时正是山花烂漫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映山红,映红了整个山峦。这时,谭震林伸手在军衣口袋里摸出一枚精巧的纪念章,细心地把它别在田秉秀的军衣口袋上方。只见纪念章中间镶嵌着一个鲜艳的红五角星,两边各有两个字:“抗敌”、“救国”。接着,谭震林简要地叙说了它的来历:“这是几个南洋的华桥学生,来到皖南参加新四军时,送给我的礼物。秉秀,我们结婚吧,就在皖南,就在这映山红盛开的时节。”田秉秀绯红着脸说:“我听你的”。
  当时,谭震林是新四军里第一个提交结婚申请报告的人,随着周恩来提出的“285团”条件的出台,完全符合条件的谭震林于同年6月与田秉秀在繁昌县中分村举行了婚礼。
  (责编晋源)
其他文献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迎来了60岁华诞。抚今追昔,飘扬的五星红旗上,也耀动着晋城儿女的“抗战”风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掀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凭借蓄谋已久的准备,突然的袭击和优越的武器装备,在战争开始阶段攻城掠寨,长驱直入。中国军队虽然步步搏杀,浴血奋战,却不得不节节败退。  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急的关键时刻,住在延安窑洞里的中共中央
期刊
2009年9月4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主办的中部地区党史期刊论坛第四届年会在龙城太原召开。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山西省期刊协会发来贺信。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高建民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中部六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特邀)党史研究室的有关领导和期刊负责人等60余人出席论坛。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
期刊
20世纪40年代,梁实秋曾被毛泽东两次点名提起过。一次是1940年初,梁实秋欲随“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访问延安,被毛泽东点名予以拒绝,认为梁“拥汪主和,与本党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如必欲前来,当飨以高粱酒玉米面”,视梁实秋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另一次是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把梁实秋作为替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提出来。相隔不到两年,毛泽东两次提起梁实秋,引起世人
期刊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立刻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日宣言,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抗日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就在这时,古城开封女子中学——以共产党地下党员王华冰、李丕荣为首的一群年轻姑娘热血沸腾,毅然走出课堂,辞别家园,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组建了国民革命军二十集团军抗日救亡妇女宣传队。  从1938年初到1941年秋结束,历时三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摆在新生人民政权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在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到1950年底,新中国已获得26个国家的承认,并通过互换公函或进行谈判,与其中18个国家实现建交。从承认到建交,历时一般短则一日,长亦不出数月。然而,也有少数国家,新中国与之建交时间却延迟数年甚至是几十年,其间原委耐人寻味。    维护国际共运大局
期刊
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第二期)的学员。团校校址先在良乡,两三个月后移到北京东四。我们班在东四12条的一个四合院内。毕业证上印着:校长冯文彬、教务长张凡、副教务长宋养初。办学宗旨和内容是:学习社会发展史,明确革命方向,树立革命人生观;学习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马列理论包括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等;学习《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
期刊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曾多次访问中国。本文记述的是他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时间: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地点:北京;方式:秘密而来,公开而去。    事出有因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提议在中国华南沿海地区,由中苏双方共同建立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及一座远程收信中心,以便于苏联军队能够与其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保持通讯联系。该项
期刊
父亲是抗日名将女儿是救亡先锋     傅冬菊于1924年12月生在太原,其父傅作义当时是阎锡山晋军的一名团长。冬菊上初中二年级时,日军兵临山西,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军35军军长的傅作义,安排夫人带子女经老家山西省荣河县(今临猗)安昌村过黄河到西安,1939年又转移到重庆。  这前后,傅作义奋战在抗日烽火中并屡建奇功。1936年率部以闪击战从日伪手中夺回了百灵庙,1940年又出奇兵收复了五原。
期刊
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智囊》卷3《上智部·通简·朱博》一节中,记载了汉代冀州刺史朱博这样两个故事:  朱博出身武吏,并不精通如何做文官。他任冀州刺史之后,有一天带领部下外出考察民情。行至一县时,有吏民数百人拦道告状,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满了道路。这时,随行的一位老从事建议朱博“且留此县”,处理完这些官司后再继续巡行,目的是借此试探一下朱博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朱博心中明白这位老从事的意图,他泰然若定地
期刊
刘贯文同志因病于2007年11月2日在太原去世,走完了他的风雨人生。病中,我曾到医院看望。伫立在他的病榻前沉郁的凝望,只见他面色憔悴,双目紧闭,胳臂微微颤动,已不省人事。我不禁感叹人生短暂,恨转眼将成永别!  贯文是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又是文史方面卓有成就的研究员。他主持点校《山西通志》,主编《傅山全书》《徐继集》《山西农业》《当代中国的山西》。著作有《谋富篇》《徐继论考》,小说《木石缘》,诗集《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