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s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它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学生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如一位教师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了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鱼儿穿梭在斑斓多姿的珊瑚丛中,听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再随机点击图中的海参、章鱼、乌贼,它们都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这些生动的影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一下子如同置身浩瀚多彩的海底世界。这里,教师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组合使用:导入重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自制的复合式抽拉投影片,使学生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时播放有关荷花的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学习的动机。如教学《锄禾》,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努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境,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画相对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抓住学生刚才“明于心而不言于口”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如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水到渠成了。又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
  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境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3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充分感知,把握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利用图片,着重引导学生把内容进行提炼浓缩,一次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高尔基的爱和儿子的爱。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习自主性,在教师的鼓励中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4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金蝉脱壳》是一篇介绍金蝉怎样脱壳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蝉色彩明艳动人……学生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很快地蝉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有的说:“蝉,真可爱,我很喜欢它。”有的说:“蝉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蝉。”……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用这 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蝉形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蝉形象的回味,从而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了“乐中学知”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5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如教学《推敲》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贾岛推门的动作”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推门前还是推门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像。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材料,在表象与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使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6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调动多种感官,增强记忆
   学习的过程涉及到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保留80%左右。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并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牧童和狼》一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牧童一次又一次撒谎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然后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牧童的表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师生用质疑、答辩的形式,明白了道理。这样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我调控与评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发展,形成能力,有利于记忆力的发展和提高。
  7 运用多媒体组合的优化学习过程,引导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黄鹤楼送别》第三课时,当形象的画面、悦耳的音乐、鲜艳的色彩一同出示在学生眼前,再伴以清新的课文朗读后,在明理的基础上,出示画面:“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春水流向天边……”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李白吟诗,孟浩然会怎样呢?”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学习效率。
  8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课外延伸,掌握学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小镇的早晨》一课,我在总结小镇的风貌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小镇的早晨”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需要选择电教媒体,切忌凑热闹、搞形式。语文学科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直观应该有个度,不能把原本文质兼美、魅力无穷的课文图解成五颜六色的画面供学生观看,而忽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根本目的。教师要本着形式服务内容的原则,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全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能正确运用。运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则会事与愿违。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功能和特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的特点,严格遵循使用多媒体的原则,做到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 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一直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发展。教师们不愿在作文教学上下工夫,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总是应付完成:老师临时想一个题目,上课一布置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就只有学生在那里冥思苦想,凭空杜撰了。学生以为作文就是编故事、写假话,或者从《小学生作文选》上抄一篇上
期刊
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需要教师用宽广的胸怀、缜密的心思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让浅陋变得深刻,失败转为成功,平凡变成伟大。纵观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许多细节熠熠生辉,成就了完美的课堂。  1 细节折射关爱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似微不足道,然而都折射出人文关怀,所反映的教育意义和所带来的教育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一次
期刊
情境化作文教学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创造性的特点,它能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写作动机。增强学生作文的感受与体验,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作文素材,解决学生作文中“无米之炊”的问题。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表达、学会作文,不失为一条有效的作文途径。它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益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创设作文的情境呢?  1 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摄取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作文是
期刊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页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无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老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既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也把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老师有精力与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或进行更高层的教学研究,让学生有精力与兴趣对所学知识进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明的演绎和社会的进步,合作作为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其地位与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把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由机械性、单一的认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学,向互动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特征转向。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和良好个性。
期刊
这节观摩课的人气特别的旺,教室的后面黑压压地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执教者是数学教研组长、省级教坛新星,内容是六年级下学期“认识圆锥”一课。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就是这节观摩课,让我们讨论了两年,同时也争论了两年。参与这次讨论的不仅仅有执教者、听课的教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   【片段一】   由圆柱引入圆锥。   课件演示:一个圆柱从屏幕深处缓缓推出,由小到大,占满屏幕、定格。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圆
期刊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 提问的原则  1.1 提问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知识,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
期刊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既简单又易于操作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中作文教学资源的途径:注重指导学在课内以课文内容为素材随机进行小练笔。现对笔者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几次课内小练笔总结如下。  1 填补空白   文章的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已想像补充。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填补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和理解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我用小练笔作为填补空白的有效手段、
期刊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为核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使得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同时,新课程要求变学科本位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思想品德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探究性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时俱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期刊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号召:“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以其速度快、内容全等优点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作为形式之一的“多媒体教学”,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把枯燥的文字演绎成精美的画面,让无声的作品显得更为多姿;它大大扩大了课堂容量,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