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它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学生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如一位教师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了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鱼儿穿梭在斑斓多姿的珊瑚丛中,听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再随机点击图中的海参、章鱼、乌贼,它们都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这些生动的影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一下子如同置身浩瀚多彩的海底世界。这里,教师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组合使用:导入重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自制的复合式抽拉投影片,使学生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时播放有关荷花的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学习的动机。如教学《锄禾》,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努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境,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画相对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抓住学生刚才“明于心而不言于口”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如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水到渠成了。又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
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境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3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充分感知,把握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利用图片,着重引导学生把内容进行提炼浓缩,一次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高尔基的爱和儿子的爱。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习自主性,在教师的鼓励中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4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金蝉脱壳》是一篇介绍金蝉怎样脱壳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蝉色彩明艳动人……学生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很快地蝉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有的说:“蝉,真可爱,我很喜欢它。”有的说:“蝉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蝉。”……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用这 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蝉形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蝉形象的回味,从而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了“乐中学知”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5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如教学《推敲》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贾岛推门的动作”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推门前还是推门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像。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材料,在表象与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使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6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调动多种感官,增强记忆
学习的过程涉及到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保留80%左右。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并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牧童和狼》一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牧童一次又一次撒谎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然后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牧童的表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师生用质疑、答辩的形式,明白了道理。这样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我调控与评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发展,形成能力,有利于记忆力的发展和提高。
7 运用多媒体组合的优化学习过程,引导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黄鹤楼送别》第三课时,当形象的画面、悦耳的音乐、鲜艳的色彩一同出示在学生眼前,再伴以清新的课文朗读后,在明理的基础上,出示画面:“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春水流向天边……”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李白吟诗,孟浩然会怎样呢?”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学习效率。
8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课外延伸,掌握学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小镇的早晨》一课,我在总结小镇的风貌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小镇的早晨”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需要选择电教媒体,切忌凑热闹、搞形式。语文学科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直观应该有个度,不能把原本文质兼美、魅力无穷的课文图解成五颜六色的画面供学生观看,而忽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根本目的。教师要本着形式服务内容的原则,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全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能正确运用。运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则会事与愿违。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功能和特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的特点,严格遵循使用多媒体的原则,做到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1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学生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如一位教师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了用Authorware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鱼儿穿梭在斑斓多姿的珊瑚丛中,听到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再随机点击图中的海参、章鱼、乌贼,它们都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这些生动的影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一下子如同置身浩瀚多彩的海底世界。这里,教师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组合使用:导入重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自制的复合式抽拉投影片,使学生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时播放有关荷花的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学习的动机。如教学《锄禾》,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努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境,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画相对照,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抓住学生刚才“明于心而不言于口”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如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水到渠成了。又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
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境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3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充分感知,把握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利用图片,着重引导学生把内容进行提炼浓缩,一次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高尔基的爱和儿子的爱。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习自主性,在教师的鼓励中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4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金蝉脱壳》是一篇介绍金蝉怎样脱壳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蝉色彩明艳动人……学生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很快地蝉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有的说:“蝉,真可爱,我很喜欢它。”有的说:“蝉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蝉。”……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用这 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蝉形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蝉形象的回味,从而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了“乐中学知”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5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如教学《推敲》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贾岛推门的动作”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推门前还是推门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像。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材料,在表象与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使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6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调动多种感官,增强记忆
学习的过程涉及到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的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保留80%左右。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并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牧童和狼》一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牧童一次又一次撒谎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然后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牧童的表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师生用质疑、答辩的形式,明白了道理。这样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我调控与评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发展,形成能力,有利于记忆力的发展和提高。
7 运用多媒体组合的优化学习过程,引导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黄鹤楼送别》第三课时,当形象的画面、悦耳的音乐、鲜艳的色彩一同出示在学生眼前,再伴以清新的课文朗读后,在明理的基础上,出示画面:“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春水流向天边……”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李白吟诗,孟浩然会怎样呢?”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看法,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学习效率。
8 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课外延伸,掌握学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小镇的早晨》一课,我在总结小镇的风貌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小镇的早晨”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需要选择电教媒体,切忌凑热闹、搞形式。语文学科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直观应该有个度,不能把原本文质兼美、魅力无穷的课文图解成五颜六色的画面供学生观看,而忽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个根本目的。教师要本着形式服务内容的原则,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全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能正确运用。运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则会事与愿违。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功能和特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的特点,严格遵循使用多媒体的原则,做到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