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号召:“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以其速度快、内容全等优点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作为形式之一的“多媒体教学”,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把枯燥的文字演绎成精美的画面,让无声的作品显得更为多姿;它大大扩大了课堂容量,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可以说,它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启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行学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的传统教学则是凭借一本教材、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容量较小、形式较为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成绩的提高,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文、声并茂,可以使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短时间内就能在学生心理上引起共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授《胡同文化》的时候,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们放京味十足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在京腔十足的氛围中把同学们引入北京那特有的文化圈子中;在讲解《唐诗宋词选读》时,先上网把一些旧词新唱的歌曲下载下来,像《在水一方》、《月满西楼》、《一剪梅》、《明月几时有》等等,在讲解诗词之前先放给学生来听,让学生体会其中美感,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
  其次,多媒体大大发展了语文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把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其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认知还理解还是巩固记忆,效率都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具体而言就是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将久远的历史画面和宏大的现实场面声文并茂地搬到课堂上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这种多媒体教学。例如,我们在讲解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先把该叙事长诗用图画的形式标示出来,共制成38张,然后将乔榛老师和丁建华老师的配乐朗诵按次序插入其中。让学生边听朗读边看图画,在音乐中了解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体会李隆基对杨玉环深切的思念与真挚的爱。这就比单纯的给学生讲解诗歌要生动的多,要有趣的多,学生在情感的调动上也全面而深刻。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十分突出的。但它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来使用。如果在实践中本末倒置,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主宰课堂、主宰学生,而忽略文本的存在,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首先,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多媒体的制作者的观点,而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无论多媒体的画面多么优美,声音多么悦耳,它也仅仅是编制者的一家之言。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仅保留一个“哈姆雷特”的话,那教育的结果将是可怕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同时如果让多媒体主宰我们的课堂,教者必定会严格执行着自己预定的程序,很多时候没有办法与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有机地结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对有些步骤的导入,对有些问题答案的启发、诱导都有“引君入瓮”之嫌。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如果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就会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将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的教育将会是失败的。
  其次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点击鼠标就能达到的。师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还应有感情的交流。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不管多媒体教学中的画面有多么精彩,在课堂中更应该有教育者精彩的语言,教育者语言的感染力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教者语言的优美,才能熏陶出学生优美的语言,我们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取知识的甘泉,如沭春风。如果教师只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不深入到学生中间,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因此每一位教师应该明白语文教学的审美意义和现代化手段的审美教育意义是无法互相取代的。虽然借助现代化的审美效果往往比较直接,但作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缺乏深度。如果我们简单地以音像手段来代替、省略或缩短学生的阅读过程,看起来似乎是给了学生阅读的便捷,时间一长就会剥夺了他们进行阅读再创造的机会,扼杀他们创新的才能,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会“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把活生生的孩子变成机器人,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碎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课堂的结构设计上要突出学科特征,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并且在多媒体课堂绝不能“以机代人”。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学生心中,机器永远是机器,机器的赞美与老师的一句表扬在学生心中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己所长,与多媒体紧密结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不同的教师展示出不同的教学特色来。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同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一新式武器,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语文课的本质是语言实践课,多媒体辅助手段的使用必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服务。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孙国萍等.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中学语文教学
  4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然而,如何将合作学习更好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谈自己浅拙的看法。  1 在合作学习中,注重全员参与   合作学习为学生平等参与学习创造了机,搭建了平台。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往往失衡,优等生往往在小组活动中处于主体”位置,他们占据了小组活动的主动权,担了主要责任。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处于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 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长期以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一直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发展。教师们不愿在作文教学上下工夫,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总是应付完成:老师临时想一个题目,上课一布置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就只有学生在那里冥思苦想,凭空杜撰了。学生以为作文就是编故事、写假话,或者从《小学生作文选》上抄一篇上
期刊
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需要教师用宽广的胸怀、缜密的心思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让浅陋变得深刻,失败转为成功,平凡变成伟大。纵观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许多细节熠熠生辉,成就了完美的课堂。  1 细节折射关爱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似微不足道,然而都折射出人文关怀,所反映的教育意义和所带来的教育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一次
期刊
情境化作文教学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创造性的特点,它能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写作动机。增强学生作文的感受与体验,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作文素材,解决学生作文中“无米之炊”的问题。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表达、学会作文,不失为一条有效的作文途径。它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益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创设作文的情境呢?  1 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摄取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作文是
期刊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页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无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老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既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也把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老师有精力与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或进行更高层的教学研究,让学生有精力与兴趣对所学知识进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明的演绎和社会的进步,合作作为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其地位与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把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由机械性、单一的认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学,向互动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特征转向。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和良好个性。
期刊
这节观摩课的人气特别的旺,教室的后面黑压压地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执教者是数学教研组长、省级教坛新星,内容是六年级下学期“认识圆锥”一课。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就是这节观摩课,让我们讨论了两年,同时也争论了两年。参与这次讨论的不仅仅有执教者、听课的教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   【片段一】   由圆柱引入圆锥。   课件演示:一个圆柱从屏幕深处缓缓推出,由小到大,占满屏幕、定格。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圆
期刊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 提问的原则  1.1 提问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知识,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
期刊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既简单又易于操作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中作文教学资源的途径:注重指导学在课内以课文内容为素材随机进行小练笔。现对笔者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几次课内小练笔总结如下。  1 填补空白   文章的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已想像补充。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填补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和理解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我用小练笔作为填补空白的有效手段、
期刊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为核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使得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同时,新课程要求变学科本位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思想品德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探究性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时俱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