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以适意”与“随物赋形”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2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同时也是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画论,对于当时及后世的文人画发展影响深远。在书法领域,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大家”;在绘画方面,有《古木怪石图》(《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的《墨竹图》卷合为一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另有《潇湘竹石图》卷,为邓拓旧藏。苏轼善画墨竹,乃是师从文同,都属文人画的范畴。
  一
  苏轼的画论,或许可以看作是文人画意识的集中体现,其价值取向之鲜明,如同一面文人画的旗帜。苏轼题跋中有《跋汉杰画山二则》,其二云: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
  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宋汉杰,即宋子房,字汉杰,是当时著名画家宋迪的侄子。徽宗时授画院博士,著有《画院六法》,他的画意趣高远,属文人画范畴。苏轼为其画作跋,其意义远超于作品个案之外,在画论史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士人画”也即后来所说的“文人画”,从身份上将士人与画工做了明确的区别。而在画风上,士人画是“取其意气所到”,这也是苏轼所提倡的。与之迥然有异的则是“画工画”,以画马为例,画工画只是描摹鞭策、皮毛、槽枥、刍秣等迹象,而在画中并无超拔之气。在苏轼看来,这对观赏者而言,毫无余味可言,很快就会产生审美上的疲倦感。在前面一则对汉杰画的题跋之中,苏轼又这样评价汉杰的山水之作:“唐人王摩诘、李思训之流,画山川峰麓,自成变态,虽萧然有出尘之姿,然颇以云物间之,作浮云杳霭,与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举世宗之,而唐人之典刑尽矣。近岁惟范宽稍存古法,然微有俗气。汉杰此山,不古不今,稍出新意,若为之不已,当作著色山也。”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大师,开一代风气者,汉杰山水画的成就焉能与之相提并论?但从苏轼看来,范宽之气还是“微有俗气”,那就是有“画工”的痕迹;而对汉杰所画之山水,则是“不古不今,稍有新意”,其眼光当然还是文人画的立场。苏轼在评价著名画家燕肃的山水画时则云:“画以人物为神,花竹禽鱼为妙,宫室器用为巧,山水为胜。而山水以清雄奇富,变态无穷为难。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粲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也。”其对燕肃的推崇,就在于“离画工之度数”,而“诗人清丽”含于其中。作画不以功利为目的,而以“适意”为主,这也是文人画的表现。苏轼评价山水画家朱象先的画作时,明确表达了这种价值观念,其云:“松陵人朱君象先,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昔阎立本始以文学进身,卒蒙画师之耻,或者以是为君病,余以谓不然。谢安石欲使王子敬书太极殿榜,以韦仲将事讽之,子敬曰:仲将,魏之大臣,理必不爾。若然者,有以知魏德之不长也。使立本如子敬之高,其谁敢以画师使之。阮千里善弹琴,无贵贱长幼皆为弹,神气冲和,不知向人所在……使立本如千里之达,其谁能以画师辱之!今朱君无求于世,虽王公贵人,其何道使之?遇其解衣盘礴,虽余亦得攫攘其傍也。”对于这篇评朱象先的题跋,一般只是注意了“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等语句,因为这已经宣示了文人画的重要取向,就是不为外在的功利目的,而求内心的适意。而后面这段话,则是在更深的层次上阐发了苏轼的价值观念。苏轼举了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例子。阎立本本为文学出身,但为朝廷所用,虽有相当高的职务,但其实是以御用画家的形象立于朝中的。在苏轼眼里,立本只是“画师”而已,而在苏轼的价值体系中,画师、画工、画匠,都是低于文人画家的,“卒蒙画师之耻”,道尽文人画的眼光!我们看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可知阎立本为统治者所用的汲汲之状:“时天下初定,异国来朝,诏立本画《外国图》。又鄂、杜问有苍虎为患,天皇引骁雄千骑取之,虢王元凤,太宗之弟也,弯弓三十钧,一矢毙之。召立本写貌,以旌雄勇。《国史》云:太宗与侍臣泛游春苑,池中有奇鸟,随波容与,上爱玩不已。召侍从之臣歌咏之,急召立本写貌。阁内传呼画师阎立本,立本时已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青,目瞻坐宾,不胜愧赧。退戒其子日:吾少好读书属词,今独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尔宜深戒,勿习此艺。然性之所好,终不能舍。及为右相,与左相姜恪对掌枢务,恪曾立边功,立本唯善丹青,时人谓《千字文》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言并非宰相器。”张彦远作为著名的绘画史论家,本身就有着文人画的倾向,而这段描述,以立本本人的口气,道出作为“画师”的耻辱感。苏轼则放大了这点:“使立本如子敬之高,其谁敢以画师使之!”以画师的身份受人驱使,这是基于文人画理论家的立场所鄙薄的。苏轼推崇朱象先,并非在其画技之高,而在其“无求于世”!
  最能体现苏轼文人画立场的一首诗则是《王维吴道子画》,不妨录此: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在苏轼的画评中,这首诗无疑是有着重要的地位的。吴道子在唐代画坛上的地位是一流的,朱景玄作《唐朝名画录》,置吴氏为“神之上”,而且仅此一人!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同时又以画名世。王维在《唐朝名画录》中,被置于妙品上,比起吴道子来说,所差的距离非道里可计!而王维却又是水墨画的开拓者,在他名下的《山水诀》《山水论》,无论是否果真出自于王维之手,“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却是切合他的画风和画法的。后世明代的大画家董其昌以“南北宗”为画史体派,南宗即以王维为鼻祖。董氏云:“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这就是著名的南北宗之说。所谓“南宗”,殆可谓文人画之脉。苏轼对吴道子也非常赞赏,其《书吴道子画后》也是对吴道子画的高度肯定,而且在画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篇题跋,录此可见苏轼对吴道子的评价:“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这个题跋,对吴道子的画风评价之高,为世人熟知。在《王维吴道子画》诗中,苏轼也是将道子壁画的奇妙,写得淋漓尽致。但当他将吴道子与王维相比较时,竟然将道子视为“画工”,也即“画师”!这是因为王维的画,是有诗的意境在其中的。从身份上说,王维不仅是画家,更是诗人。这是苏轼所看重的。苏轼对王维诗画有著名的评定之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在这首诗中所说的“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就是以画中诗意为画之高致。“得之于象外”,更是诗学的价值追求。“有如仙翮谢笼樊”,用鸟飞离笼子喻示突破形似,而获得神似。在苏轼眼里,摩诘之画,尤有“清”的韵味。“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也主要是形容其画境之清。“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是以画竹之清劲以象征其画风之清寒。苏轼虽然也以“妙绝”形容吴道子的成就,但又以“犹以画工论”,将其推向画师的行列。其实,这是不公允的,东坡其实是为了突出王维在画坛上的地位而发议论。“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问言。”在王吴二位大画家之间,东坡对摩诘推崇得五体投地。这首诗是一篇观点鲜明的“王吴优劣”论。王文诰注苏诗时说:“道元(即吴道子)虽画圣,与文人气息不通;摩诘非画圣,与文人气息通,此中极有区别。自宋元以来,为士大夫画者,瓣香摩诘则有之,而传道元衣钵者则绝无其人也。公(苏轼)画竹实始摩诘。”这就解释了东坡为何扬王抑吴。   二
  关于形神关系,苏轼画论中所阐发的观点,对后世画论史及审美观念的影响非常深远。且看其《书鄢陵王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在谈到绘画的创作过程时,东坡提出“随物赋形”的命题,在《书蒲永日昇画后》中,东坡说: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选。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笔法中绝五十余年。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宋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嘲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险风袭人,毛发为立。永舁今老矣,画亦难得,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
  这篇题跋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随物赋形”。东坡赞赏蒲永升所画之水为“活水”而非死水,因为画家“性与画会”。东坡又谈到此前以画水著称的画家如孙位、孙知微,都能画出水的变态,号称神逸。《益州名画录》以逸格为最上,置于逸格者仅有一位画家,即是孙位。其称:“其有龙孥水洵,千状万态,势欲飞动,松石墨竹,笔精墨妙,雄壮气象,莫可记述。非天纵其能,情高格逸,其孰能与于此耶!”“随物赋形”作为画论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其所主张之意,一在于画家在创作时要应物随机,不主故常。所画对象作为客观之物,其外在形态,是在自然的变化之中,并非是僵死的、固定的,而是变动不居的。作为画家,应该把握对象的当下形态,水的物态,就是最为典型的。这就使我们对于苏轼所说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有了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理解。苏轼并非简单地反对形似,而是认为应该超越形似而得其神理。在《净因院画记》里,苏轼提出常形和常理的问题,他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所谓“工人”,即指“画工”“画师”,而“高人逸才”,能是指文人画家。苏轼并非否定形似,而是要在形似中寓含“常理”。二是“赋形”。赋形有充分的主体性,是画家在随物应机中摄取对象之形而予以艺术表现。这同样也使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辩证地理解苏轼的“形神关系”论。形神是一对不可孤立、单独看待的美学范畴。不能脱离形似单论神似,也不能拘泥于形似而忽略神似。对于绘画而言,“形”是必不可少的,无形似则无神似!这个形,是画家笔下的形,而非外在物象之形。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說:“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画中之形,是第一个“形”。在绘画的艺术表现中,形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谢赫《古画品录》绘画六法第三就是“应物象形”。苏轼说的“随物赋形”,与谢赫的“应物象形”相比,一方面更为强调画家与外物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形”的主体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赋形”与“象形”有了明显的区别。“象形”侧重于对外物的模仿,“赋形”则主张从外物中摄取再加以形构。赋形的主体色彩更为明显。在绘画作品中,形与象也是不可分离的,形是基础,象是效果。
  作为文人画意识的代表人物,苏轼主张传神而超越形似,他所说的“传神”,并非静态的,而是因其随物赋形而生成的效果。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笃谷偃竹记》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基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所谓“心手相应”,才是“传神”的基础。苏轼又指出人物画的“传神”,不在于于其形貌描写之外,又有神韵附焉,而是就在所画人物的自然神态之中,也即在人物的一颦一笑之中。苏轼《传神记》中说道:“传神之难在目。顾虎头云:‘传神写照,都在阿睹中。其次在颧颊。’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可以增减取似也。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之。今乃使人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方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毫,觉精彩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至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使画者悟此理,则人人可以为顾、陆。”这里所说的“意思”,即作品中的神韵。“传神”的审美效应,不在于形似之外另有一个“神”。画家达到自由的境界,随物赋形,运斤成风,即会达到“传神”的效果了。
其他文献
摘要:方勇教授的《方山子文集》皇皇千余万言,颇能见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的有机结合。自《庄子学史》《庄子纂要》问世后,方先生于庄学研究方面已是名家,然其并不止步于此。其后,《子藏》项目的实施对于诸子学的贡献良多;“新子学”理念的提出,则在学界掀起一场文化讨论的热潮。  关键词:《方山子文集》 “新子学” 独断之学 考索之功  半个月前,当我看到刚刚出版的《方山子文集》皇皇31册精装巨著时,欣喜赞佩之情
期刊
《史记·屈原列传》中写到楚怀王被秦昭王诱骗到武关后扣留下来以求割地,终死于秦。然后说:  長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洪兴祖《楚辞补注》在《哀郢》“至今九年而不复”句下注云:  (怀王)三十年,秦昭王欲与怀王会,屈平曰:“不如无行。”怀王卒行。当顷襄王之三年,怀王卒于秦。顷襄听谗,复放屈
期刊
摘要:《应帝王》谈君主治理国家的有关问题,属于外王之道。全文由七段文字构成,在结构上采用先提问、再否定、后解说的模式。文章首尾连贯,脉络分明,一气流转,妙笔生花。  关键词:《应帝王》 艺术手法  《应帝王》谈君主治理国家应该采用的方法。庄子提出的治国之方是无为而治,帝王应该“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郭象注曰:“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庄子》内篇当中,前六篇讨论个体精
期刊
摘要:《墓碣文》一文当作为理解鲁迅思想精神核心之门径。此文以“我”与墓主人的精神对谈,将“抉心自食”与“欲知本味”、“自啮”与“殒颠”、“成尘”与“微笑”等种种相对之意象剖析出来,可看作是作者内心与处境的矛盾写照,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或更可以理解其本义。  关键词:鲁迅《墓碣文》 矛盾 思想精神  《野草》收鲁迅自1924年至1926年所作散文诗24篇(含《题辞》),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期刊
摘要:方勇教授《方山子文集》的出版是当今学界的一件盛事。山水以形媚道,学者以文载道。方勇教授的文集以1600余万字的宏大规模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庄子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我们树立起一个醉心传统、尊重传承、锐意创新、勇于担当,具有强烈士大夫情怀的当代学者形象。  关键词:《方山子文集》传统 传承 情怀  尽管早已知道方勇教授的文集有31册1600余万字,可当这皇皇31册《方山子文集》真正摆放在我面前的
期刊
摘要:关于哈姆雷特形象的阐释问题,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延宕说”,多数研究者持这一观点。二是“等待说”,这是从《圣经》角度进行的研究,通过考证泛莎士比亚时代的基督教改革情况及其对人们的影响,阐释哈姆雷特按照教规在等待适当的时机完成自己的两重使命,即惩治恶魔与恢复秩序。从文学阐释层面看,该观点一方面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另一方面将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等方法融合起来,是一种视域融合了的
期刊
摘要:美华新移民女作家笔下的“情人”形象表现出了作家的一种精神虚构,这是一种内在的意识外化为虚构的独特形象,不管是因异域生存困境而依附,或是因物质牵累而迷失,还是因欲望驱动而迷恋,其中所表现出的亲情观、事业观、爱情观不再只有单层次的意义,而是嵌入了美华新移民女作家独具审美建构的情感诉求,由此在“情人”形象的精神虚构中昭示她们试图以女性性别力量、女性自我认同的独特把握来传达华人女性的生命追求。  關
期刊
1903年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很重要的一年:晚清四大名著,居然全部在这一年开始发表。《老残游记》最早连载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绣像小说》半月刊(从1903年9月到1904年1月,共13回),作者笔名“洪都百练生”。因杂志编辑擅自删改原作,作者停止续写。后改在《天津日日新闻》重新连载,作者“鸿都百练生”。有学者怀疑“洪都”乃印刷之误。至于作者真名,当时不为人知。直到1920年后,蔡元培、胡适从刘
期刊
从《百年家书》开始,网络作家疯丢子不断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这部作品也被作为网络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得到社会肯定,在起到为网络文学“正名”的作用的同时,其“围观式历史小说”的特征也被作为“正处于传统历史小说和架空历史小说的中间状态”而受到研究者关注。在此之前,她描写“二战”的作品《战起1938》也使用了“围观历史”的叙事方法,这种手法成为她在“穿越历史”题材写作中的独特风格。在其他作品中,例如被别人“带
期刊
徐继曾先生(1921—1989),著名翻译家、辞书家。他生前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并继周培源、魏建功、王竹溪、唐有祺之后,出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主任委员。他一生致力于教学、翻译、辞书编纂事业,主要译著有法国卢梭的《漫步遐想录》、柏格森的《笑——论滑稽的意义》、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朗松的《朗诵文论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第二卷《斯万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