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刚进入中班时,我班转来了一名新生——涵涵。初见涵涵,他的眼神中透露着胆怯、逃避。在之后几天的活动及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涵涵从小由于肾功能的问题,长期在家养病,家长过度保护,很少让他与外界接触,缺少了正常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所以性格上比较孤僻,与人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在班级中,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涵涵喜欢独自嬉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自发性地寻求与他人共享快乐、兴趣和成就的表现。与同伴没有任何交流(语言、肢体等),慢慢地便不受同伴欢迎,甚至有的孩子在老师不注意时会偶尔“欺负”涵涵。
二、我的思考
“特殊”的涵涵真的就“一无是处”吗?难道需要灌输所谓的“正常化”的干预模式吗?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由于生理发展的局限性,每个幼儿会呈现出拥有各自特性的成长轨迹和成长步伐。除了引导和支持他们的成长,我认为等待不失为一个极好的教育手段。我的“静一静”“等一等”“想一想”让我去发现幼儿的独立探索,让我去看到幼儿的勇敢,更让我感受到一个幼儿自信的建立。等待不仅是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空间,更是对幼儿成长的尊重。
最终,我决定先从静心观察开始。
三、实录
在一次小农庄活动中,孩子们尽情地在小农庄里感受着大自然,照顾着他们的植物宝宝,沉浸在照顾植物的乐趣中。这时,我发现了涵涵的“与众不同”。
片段:“山坡”上的推行体验
小农庄里放着几辆用来运输晒水壶的小独轮推车,当孩子们三三两两在专心致志地照顾植物宝宝时,一边被冷落的涵涵却对小推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见,涵涵独自推着小车在小农庄附近玩起来。他手握小推车的两个扶手,想将车子推上石子小路“山坡”,但是没有成功。他停下脚步,仔细地看了看车轮和地面,似乎像是在做什么检查。之后,他两手扶着把手,向后退了几步,加快速度,很用力地将小车推上了石子小“山坡”。他愉快地在山坡之间上下穿行。车轮在小道的鹅卵石上不断地颠簸,他似乎又好奇起来,蹲下身子,观察着车轮经过鹅卵石时的上下浮动。
幼儿行为分析:
涵涵在有坡度的路面来回的试推体验,通过观察他细微的动作与神态,孩子的一系列动作都是有他的想法和目的的,能够看出他在探究有石子的坡度上如何推行小车。在过程中,涵涵感受小车的抖动,俯身探究车轮的变化,一次次尝试中知道遇到阻力,往后退,加速就能推上斜坡。
我的想法:
对于涵涵在活动中没按照我的“活动目标”,随意推行小车的行为,第一感受他是游离在小农庄活动外的,随着自己的意愿、兴趣没目的性地乱玩。起初,我的内心比较矛盾,纠结于是否要介入、及时制止?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提到:“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最终我理解了涵涵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涵涵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揉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了“拔茴长”式的前教育,尊重了孩子的个体性。
此时,我很庆幸之前没去“破坏”他的“探秘”。
四、我的感悟
1.师幼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
作为老师,与幼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以“幼儿为本”为教育理念。老师首先要把自己和幼儿之间看成是平等的人,特别是对于“特殊”一点的孩子更是如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孩子,未去阻止和介入——“幼儿在前,老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让孩子自主去探索发现。将教师的角色真正转移为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让幼儿变为主动学習、探究的主体。
2.适当地等待,善于观察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观察到幼儿的一系列行为,能够分析出,涵涵并不是无目的地玩,而是沉醉在一个人的探究探索的行为过程中。我读懂了孩子的行为,选择了等待,从中获得了“收获”。作为老师,只有善于观察幼儿才能了解幼儿并予以正确的教育。
3.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有的教师在面对一些特殊儿童时,总是会带着有色眼镜,“他呀,没救了!”“他呀,真不聪明!”但是,请你扪心自问一下,你了解这些孩子吗?虽说,涵涵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是有一定的障碍,但他在探究能力上也有自身的优势。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哪怕是“特殊”些的幼儿,都有自身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自有的学习方式和风格。
从观察中发现,涵涵这孩子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往往能体验到“忘我”的感觉。他能够长时间安静地独自处理复杂的问题,这种专注性和良好的耐心,也往往给孩子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他常常能非常有毅力、善始善终地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拥有博爱精神
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更能深切体会陶先生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拥有爱心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而这从心底自然而生,由衷而发的爱,更是教师人格的灵魂,师德的核心。我们的生涯中面对的孩子不计其数,请摘下 “有色眼镜”,也许我不能保证把握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但我牢牢记住梵高说的那句话: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让我们把爱撒向每一个角落,让每个来到我身边的你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刚进入中班时,我班转来了一名新生——涵涵。初见涵涵,他的眼神中透露着胆怯、逃避。在之后几天的活动及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涵涵从小由于肾功能的问题,长期在家养病,家长过度保护,很少让他与外界接触,缺少了正常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所以性格上比较孤僻,与人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在班级中,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涵涵喜欢独自嬉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自发性地寻求与他人共享快乐、兴趣和成就的表现。与同伴没有任何交流(语言、肢体等),慢慢地便不受同伴欢迎,甚至有的孩子在老师不注意时会偶尔“欺负”涵涵。
二、我的思考
“特殊”的涵涵真的就“一无是处”吗?难道需要灌输所谓的“正常化”的干预模式吗?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由于生理发展的局限性,每个幼儿会呈现出拥有各自特性的成长轨迹和成长步伐。除了引导和支持他们的成长,我认为等待不失为一个极好的教育手段。我的“静一静”“等一等”“想一想”让我去发现幼儿的独立探索,让我去看到幼儿的勇敢,更让我感受到一个幼儿自信的建立。等待不仅是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空间,更是对幼儿成长的尊重。
最终,我决定先从静心观察开始。
三、实录
在一次小农庄活动中,孩子们尽情地在小农庄里感受着大自然,照顾着他们的植物宝宝,沉浸在照顾植物的乐趣中。这时,我发现了涵涵的“与众不同”。
片段:“山坡”上的推行体验
小农庄里放着几辆用来运输晒水壶的小独轮推车,当孩子们三三两两在专心致志地照顾植物宝宝时,一边被冷落的涵涵却对小推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见,涵涵独自推着小车在小农庄附近玩起来。他手握小推车的两个扶手,想将车子推上石子小路“山坡”,但是没有成功。他停下脚步,仔细地看了看车轮和地面,似乎像是在做什么检查。之后,他两手扶着把手,向后退了几步,加快速度,很用力地将小车推上了石子小“山坡”。他愉快地在山坡之间上下穿行。车轮在小道的鹅卵石上不断地颠簸,他似乎又好奇起来,蹲下身子,观察着车轮经过鹅卵石时的上下浮动。
幼儿行为分析:
涵涵在有坡度的路面来回的试推体验,通过观察他细微的动作与神态,孩子的一系列动作都是有他的想法和目的的,能够看出他在探究有石子的坡度上如何推行小车。在过程中,涵涵感受小车的抖动,俯身探究车轮的变化,一次次尝试中知道遇到阻力,往后退,加速就能推上斜坡。
我的想法:
对于涵涵在活动中没按照我的“活动目标”,随意推行小车的行为,第一感受他是游离在小农庄活动外的,随着自己的意愿、兴趣没目的性地乱玩。起初,我的内心比较矛盾,纠结于是否要介入、及时制止?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提到:“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最终我理解了涵涵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涵涵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揉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了“拔茴长”式的前教育,尊重了孩子的个体性。
此时,我很庆幸之前没去“破坏”他的“探秘”。
四、我的感悟
1.师幼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
作为老师,与幼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以“幼儿为本”为教育理念。老师首先要把自己和幼儿之间看成是平等的人,特别是对于“特殊”一点的孩子更是如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孩子,未去阻止和介入——“幼儿在前,老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让孩子自主去探索发现。将教师的角色真正转移为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让幼儿变为主动学習、探究的主体。
2.适当地等待,善于观察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观察到幼儿的一系列行为,能够分析出,涵涵并不是无目的地玩,而是沉醉在一个人的探究探索的行为过程中。我读懂了孩子的行为,选择了等待,从中获得了“收获”。作为老师,只有善于观察幼儿才能了解幼儿并予以正确的教育。
3.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有的教师在面对一些特殊儿童时,总是会带着有色眼镜,“他呀,没救了!”“他呀,真不聪明!”但是,请你扪心自问一下,你了解这些孩子吗?虽说,涵涵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是有一定的障碍,但他在探究能力上也有自身的优势。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哪怕是“特殊”些的幼儿,都有自身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自有的学习方式和风格。
从观察中发现,涵涵这孩子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往往能体验到“忘我”的感觉。他能够长时间安静地独自处理复杂的问题,这种专注性和良好的耐心,也往往给孩子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他常常能非常有毅力、善始善终地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拥有博爱精神
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更能深切体会陶先生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拥有爱心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而这从心底自然而生,由衷而发的爱,更是教师人格的灵魂,师德的核心。我们的生涯中面对的孩子不计其数,请摘下 “有色眼镜”,也许我不能保证把握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但我牢牢记住梵高说的那句话: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让我们把爱撒向每一个角落,让每个来到我身边的你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