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吉安市依托新农村建设的大形势,将农村旧祠堂打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充分发挥祠堂文化阵地的新功能,丰富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本文通过总结分析祠堂文化阵地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示范作用,为“十二五”期间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旧祠堂;农村文化建设新阵地;典型经验;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张卫文(1970—),男,吉安市艺术档案室副主任。(江西吉安343000)
近年来,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吉安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因势利导,注重发挥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出了一条把旧祠堂打造成农村文化阵地的新路子。据初步统计,全市已有2000多个祠堂被建设成为农村文化阵地,农村祠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旧祠堂”嬗变为“村级文化室”的典型做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干县中洲村曾是远近出名的“麻烦村”,为改变村庄落后的状态,在村老年协会的倡议下,该村投入10多万元资金,将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的邹氏祠堂改造扩展为村文化活动室,内设中洲村革命烈士纪念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和棋牌室等活动场所。为让先进文化进入祠堂,使旧祠堂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祠堂四周墙壁上办起了法制法规园地、道德教育园地、计划生育园地、时事政策园地等,祠堂内还组建起秧歌队、腰鼓队、武术队和农民业余剧团。文化活动室一年四季天天开放,成为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议事理事的好场所,也成为了村里开展道德教育、倡导文明新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风好转的好场所。中洲村文化活动室自开办以来,似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全村群众,3000多村民都热情参与到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来,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
新干县中洲村等地把旧祠堂建成农村文化阵地的做法得到了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中洲村由此先后获得“全国计划生育村”、“全国敬老模范村落社区”、“全省创建文明工作先进村”和“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称号。2007年,中洲村文化活动室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昔日的“麻烦村”转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二、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示范作用
在总结新干县中洲村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吉安市立足当地实际,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中洲村的做法,要求各地学习中洲村的经验,把农村祠堂建设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让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祠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道德教化”新讲坛。新农村建设以来,各地以旧祠堂改造为契机,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通过形式多样的道德教化来净化村风民风。许多老年协会在祠堂内设立了“荣辱榜”,不定期将村民中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团结和睦、尊老爱幼、奉献爱心等先进事迹予以公告,引导村民用身边事教育村中人,不断提高村民道德素质水平。
(二)“政策宣传”好阵地。为使祠堂成为政策宣传的好阵地,许多村组在祠堂内开辟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等园地,建立了“小广播”,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等,向村民进行解读。几年来,各地对“农村税费改革”、“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殡葬制度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
(三)“文化娱乐”大舞台。2010年3月16日,青原区陂旅游文化节在古村祠堂前的广场上开幕启动,各地嘉宾齐聚一堂,共度文化盛会。该村已经连续五年在这里举办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举行大规模民俗表演、民间工艺表演等活动,展示了古村魅力,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原先只是逢年过节才热闹的“旧祠堂”,变成了现在天天欢歌笑语不断的“文化乐园”。
(四)“村事管理”小平台。老年人在村事、民事的管理上具有很多客观优势,为发挥好老年人在村事、民事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各地设立了禁赌、民事调解、村规民约监察等工作小组,主动参与村事、民事管理,有效抑制了一些治安隐患的发生,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经验启示
在祠堂文化建设中,吉安市立足当地实际,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为广大村民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有效地发挥了祠堂文化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纵观吉安市祠堂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政策引导、部门扶持是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关键因素
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相继出台的农村文化经济政策,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出台,“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文化政策相继出台。
为加快发展江西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省委、省政府开全国之先河,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全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即免费给农民放电影、演戏和开展农村特色的文体活动。五年来,吉安市共获得专项资金 5000余万元,全市231个乡(镇)农林场、2534个行政村、370多万农村人口从中受益。
(二)需求主导、农民自办是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客观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看电视是他们日常主要的休闲方式。为了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里的老艺人和青年文艺骨干自发组织,在村里的祠堂里兴办起农民剧团,筹资购买了服装、道具、音响、乐器等。农民剧团的演员基本上是本村的文艺爱好者,他们一般忙时务农、闲时排练,节目都是自编自演,或请老艺人口传身授。
“衣食足、兴歌舞;日子旺、锣鼓响”,这普遍反映了当前农村富裕之后,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将旧祠堂建设成农村文化阵地的实践,就是着眼于农民实际需求,把祠堂作为日常文娱活动的场所,结合村民自治和管理,并以群众自发组织的形式,让群众成为祠堂文化建设的主体。
(三)继承传统、弘扬先进是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现代文明就成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必然选择。而新时期的民间祠堂文化,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蕴涵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集聚着先进的现代文明信息。
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求雨求子、祈福做寿、还愿感恩等祭祖祭祀活动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红白喜事、庙会香会中的仪式和戏歌表演等,衍生出来并代代相传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是民间原生态文化的展示,而且是乡村居民一种特殊的文化休闲方式和精神享受。
(四)纳入体系、示范推广是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努力方向
当前,吉安市祠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满足农民对先进文化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全市现在还没有可遵循的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专项政策,对自办文化项目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制定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专项政策,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是要把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要把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农村文化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建的方针。
二是村级的文化设施只建到行政村,还有更多的自然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空白点。笔者2006年因督导检查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开展情况,走访过吉水县冠山乡浒岭村。这是一个特别偏远的自然村,因交通不便,到行政村参加文化活动很困难,所以村民自发在祠堂里办起了农民剧团,他们的节目都是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剧团红红火火,深受村民欢迎和喜爱。由此看来,自然村更应以发展“祠堂文化”、“庭院文化”为重点,将农民自办文化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分类别树立农民自办文化典型,对自然村的文化示范户发展给予重点扶植和推广,积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大力推广“祠堂文化”、“庭院文化”等形式,将这种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效应无限放大。
[责任编辑:罗丹]
[关键词] 旧祠堂;农村文化建设新阵地;典型经验;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张卫文(1970—),男,吉安市艺术档案室副主任。(江西吉安343000)
近年来,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吉安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因势利导,注重发挥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出了一条把旧祠堂打造成农村文化阵地的新路子。据初步统计,全市已有2000多个祠堂被建设成为农村文化阵地,农村祠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旧祠堂”嬗变为“村级文化室”的典型做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干县中洲村曾是远近出名的“麻烦村”,为改变村庄落后的状态,在村老年协会的倡议下,该村投入10多万元资金,将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的邹氏祠堂改造扩展为村文化活动室,内设中洲村革命烈士纪念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和棋牌室等活动场所。为让先进文化进入祠堂,使旧祠堂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祠堂四周墙壁上办起了法制法规园地、道德教育园地、计划生育园地、时事政策园地等,祠堂内还组建起秧歌队、腰鼓队、武术队和农民业余剧团。文化活动室一年四季天天开放,成为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议事理事的好场所,也成为了村里开展道德教育、倡导文明新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风好转的好场所。中洲村文化活动室自开办以来,似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全村群众,3000多村民都热情参与到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来,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
新干县中洲村等地把旧祠堂建成农村文化阵地的做法得到了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中洲村由此先后获得“全国计划生育村”、“全国敬老模范村落社区”、“全省创建文明工作先进村”和“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称号。2007年,中洲村文化活动室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服务奖。昔日的“麻烦村”转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二、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示范作用
在总结新干县中洲村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吉安市立足当地实际,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中洲村的做法,要求各地学习中洲村的经验,把农村祠堂建设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让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祠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道德教化”新讲坛。新农村建设以来,各地以旧祠堂改造为契机,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通过形式多样的道德教化来净化村风民风。许多老年协会在祠堂内设立了“荣辱榜”,不定期将村民中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团结和睦、尊老爱幼、奉献爱心等先进事迹予以公告,引导村民用身边事教育村中人,不断提高村民道德素质水平。
(二)“政策宣传”好阵地。为使祠堂成为政策宣传的好阵地,许多村组在祠堂内开辟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等园地,建立了“小广播”,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等,向村民进行解读。几年来,各地对“农村税费改革”、“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殡葬制度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
(三)“文化娱乐”大舞台。2010年3月16日,青原区陂旅游文化节在古村祠堂前的广场上开幕启动,各地嘉宾齐聚一堂,共度文化盛会。该村已经连续五年在这里举办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举行大规模民俗表演、民间工艺表演等活动,展示了古村魅力,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原先只是逢年过节才热闹的“旧祠堂”,变成了现在天天欢歌笑语不断的“文化乐园”。
(四)“村事管理”小平台。老年人在村事、民事的管理上具有很多客观优势,为发挥好老年人在村事、民事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各地设立了禁赌、民事调解、村规民约监察等工作小组,主动参与村事、民事管理,有效抑制了一些治安隐患的发生,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经验启示
在祠堂文化建设中,吉安市立足当地实际,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为广大村民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有效地发挥了祠堂文化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纵观吉安市祠堂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政策引导、部门扶持是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关键因素
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相继出台的农村文化经济政策,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出台,“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文化政策相继出台。
为加快发展江西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省委、省政府开全国之先河,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全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即免费给农民放电影、演戏和开展农村特色的文体活动。五年来,吉安市共获得专项资金 5000余万元,全市231个乡(镇)农林场、2534个行政村、370多万农村人口从中受益。
(二)需求主导、农民自办是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客观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看电视是他们日常主要的休闲方式。为了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里的老艺人和青年文艺骨干自发组织,在村里的祠堂里兴办起农民剧团,筹资购买了服装、道具、音响、乐器等。农民剧团的演员基本上是本村的文艺爱好者,他们一般忙时务农、闲时排练,节目都是自编自演,或请老艺人口传身授。
“衣食足、兴歌舞;日子旺、锣鼓响”,这普遍反映了当前农村富裕之后,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将旧祠堂建设成农村文化阵地的实践,就是着眼于农民实际需求,把祠堂作为日常文娱活动的场所,结合村民自治和管理,并以群众自发组织的形式,让群众成为祠堂文化建设的主体。
(三)继承传统、弘扬先进是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现代文明就成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必然选择。而新时期的民间祠堂文化,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蕴涵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集聚着先进的现代文明信息。
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求雨求子、祈福做寿、还愿感恩等祭祖祭祀活动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红白喜事、庙会香会中的仪式和戏歌表演等,衍生出来并代代相传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不仅是民间原生态文化的展示,而且是乡村居民一种特殊的文化休闲方式和精神享受。
(四)纳入体系、示范推广是祠堂文化阵地建设的努力方向
当前,吉安市祠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满足农民对先进文化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全市现在还没有可遵循的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专项政策,对自办文化项目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制定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专项政策,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是要把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要把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农村文化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建的方针。
二是村级的文化设施只建到行政村,还有更多的自然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空白点。笔者2006年因督导检查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开展情况,走访过吉水县冠山乡浒岭村。这是一个特别偏远的自然村,因交通不便,到行政村参加文化活动很困难,所以村民自发在祠堂里办起了农民剧团,他们的节目都是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剧团红红火火,深受村民欢迎和喜爱。由此看来,自然村更应以发展“祠堂文化”、“庭院文化”为重点,将农民自办文化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分类别树立农民自办文化典型,对自然村的文化示范户发展给予重点扶植和推广,积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大力推广“祠堂文化”、“庭院文化”等形式,将这种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效应无限放大。
[责任编辑: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