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元论还是意识形态的操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系统理论和操纵学派的理论在近年来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有诸多学者用该理论来研究翻译状况。中国近代的翻译状况因其特殊性更是被很多学者研究。本文试图用多元系统理论和操纵学派的理论来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意识形态;操纵;翻译状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94-02
  一、引言
  多元理论自近代被引入国内以来,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兴趣。该理论由以色列文化学家伊塔文?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拓宽了翻译理论的视野,把翻译活动放在一个由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例如语言、文学、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组成的一个混合体——多元系统中来研究。此理论对近代中国的翻译状况研究是否能做出合理解释,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将展开讨论。同时,该理论也受到很多批评,很多学者也指出该理论忽视了译者的主体能动性。基于此,赫曼斯和勒菲弗尔所倡导的操纵学派,在此方面对多元系统做了补充。勒菲弗尔提出了制约翻译的三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二、多元系统论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是由以色列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多元系统”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这些系统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止境地在斗争以取得中心位置;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会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一是文学多元系统依然“稚嫩”。二是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者“弱势”。三是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点,危机或者真空。
  三、操纵学派理论简介
  操纵学派是在比较文学的范畴内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文学翻译。代表人物是赫曼斯和勒非弗尔。在《翻译,改写与文学名声的操纵》一文,勒非弗尔认为,文学(包括创作和翻译)可以看作是由两个相互制约的因素组成的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具体指文学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如批评家、评论家和翻译家等。当一部作品远离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时,“专业人士”就会站出来进行干涉或禁止。主导观念由两部分组成,即诗学和意识形态。外部因素则指赞助人力量。因此勒非弗尔总共提出了三个要素: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力量。
  四、从多元系统论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翻译传统的一个新高峰,而促成当时文学翻译的原因不是文学本身,而是当时中国社会对变革的要求。当时,满清政府软弱无能,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一批文人志士提出救国必先强民的看法。他们所选择的教育工具是小说,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国家的小说来开化教育民众。活跃在这一时期的典型的翻译代表人物中,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和林纾。虽然他们的翻译并不能代表当时翻译小说的整体概况,但是足以说明问题。梁启超他们提倡白话文,认为这样才能为大多数人所读,而不再是接受过教育的人的专利。梁启超所翻译的多为政治小说,例如《佳人奇遇》、《十五小豪杰》等。他提倡的以小说治国的理想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文治国的文化基础上,实际上小说对于梁启超来说已经处于一种从属地位,为其政治目的而服务,那么我们不难想象为什么在其译作中,随意改变原作的人物,主体,结构等的“豪杰译”的风格了。林纾作为一位古文家,在翻译时更注重的是译文的文学性。然而后人常批评林纾的翻译存在漏译,误译,删节。其中原因有很多,他自己不懂外语,翻译的时候靠的是给他翻译的口译者,这样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必然造成与原文的出入。然后更多的原因则是,林纾对古文的推崇导致自己的译作被古文束缚。从多元系统理论来看,当时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处于世界大多元文化系统的边缘,也就是弱势地位,文人志士们想通过译介先进国家的文学作品来刺激本土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传统文化正在被推翻,新的文化尚未形成,这便是上述说的翻译文学占中心地位的第二种情况。此时翻译文学占主流,这才形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翻译传统的一个新高峰。据多元系统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多选用的翻译策略是异化,努力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引进外国文学系统中的新话语。但是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志士并没有采用异化和引进外国文学系统中的新话语,而大多采用了归化,并别对原文本进行大刀阔斧的手术,例如删节等。由此可以看出多元系统不适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状况。
  五、从操纵中的意识形态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状况
  勒菲弗尔认为在诗学、赞助人、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在翻译活动中是首要因素。纵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对翻译有着重大影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一些文人志士志在救国救民,先是翻译了西方的自然科学论著如:《化学指南》、《算术课艺》等。后来他们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强大不只是技术上的,更多的在于其社会制度,政治体系的先进。于是他们着手西方政治领域的翻译,翻译了西方关于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教育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例如严复的《天演论》、《原富》等。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这些文人志士意识到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能成功,于是他们开始转向一种通俗的教化工具——小说,迎来了小说翻译的高潮,其中就有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梁启超的《十五小豪杰》等。可见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材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的意识形态对其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也起着重大作用。当时,中国虽然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但是由于中国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异国的文化嗤之以鼻,一时之间还难以改变这种落后思想。由此,那些近代的翻译者对原作进行无情地删减、改译、漏译等。同时,近代中国的翻译家也就是那些文人志士,之所以选择小说,之所以倡导白话文,其目的就是想让小说在民众之中普及。想要使小说普及,就要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主流意识,价值观,世界观,力求跟读者达到心理上的共鸣,以达到教化民众的效果。至此,不难看出,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其中包括对翻译选材的影响,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翻译是个复杂的过程,不论是多元系统还是操纵学派,都力争对翻译这一复杂活动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都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把学者们从文本与文本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为翻译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使学术界为之一振。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翻译状况而言,多元系统不适用,而操纵学派的理论却在一定程度上给这种特殊的翻译状况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意识形态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很大,当时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国内翻译文学的地位,读者的主流意识,即读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等,这些因素都包含在翻译活动中内。但是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就如范若恩先生所说,我们不能夸大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翻译研究应以尊重并科学地透视历史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应根据某种固定模式对历史加以人为剪裁,亦不应让(被误读的)理论遮蔽我们对丰富的现实的观察。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Edwin Gentzler.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3]查明建.文化操纵和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构建——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04,(02):86-102.
  [4]范若恩.“操纵”何为——反思国内译学界对操纵理论解读中的盲区[J].学术界,2010,(08):116-124.
  [5]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24(5):11-15.
  [6]邵璐.质疑,解构,颠覆?——论多元系统论的悖谬、误读与误用[J].外语教学,2004,25(4):57-60.
  [7]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24(5):16-23.
  [8]吴莎,屠国元.论中国近代翻译选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1840-1919)[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38-40.
  [9]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899-1979)[J].中国翻译,2003,24(5):11-15.
  [10]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和未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4):61-69.
  [11]谢世坚.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4):103-108.
其他文献
摘要: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责和功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找到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是关键。贺州学院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服务基础教育、文化引领等途径,在为地方服务中走出了一片天地。  关键词: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服务途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个性,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教学活动;和谐民主;主体意识;快乐学习;平等對话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会计学专业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但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初级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更需要授课模式的创新。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进行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以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教学模式;会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
期刊
摘要:一个宿舍的学生集体迷上了网络武侠小说,晚上熄灯后还通过手机熬夜偷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及身体健康。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呢?文章通过一个班主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案例,分析了怎样才能成功有效地教育学生。  关键词:武侠小说;痴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1-02  一、案例背景  目前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天津科技大学面对由快速发展带来的能耗需求持续增长,提出以信息化能耗管理和节能技术改造为主线的现代校园能耗管理模式加以应对。在对传统节能工作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日常能源管理规章,成立专职能源管理中心,研发能耗监管平台,引入新型节能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全方位推进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加强节能三位一体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在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低碳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期刊
摘要: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详细地记录了几名中学生的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收获,并阐述了研究成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外籍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
期刊
摘要:探讨PBL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将学生随机分成PBL教学法组和传统讲授法组,比较PBL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在教学途径、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BL教学法组在学生期中考试成绩总分和应用分析题(72.9±8.6)(13.3±2.4),明显高于传统讲授法组(68.6±11.1)(12.20±2.78)(P<0.05)。与LBL组相比,PBL+LBL组学生自我评价在学习主动性、动手
期刊
摘要:《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是海明威于193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在《雪》中,主人公哈里和其情人海伦的对话贯穿全篇。本文将具体分析小说中精心设计的人物对话如何呈现人物内心矛盾和人物性格的。  关键词:《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85-02  《乞力马扎罗的雪
期刊
摘要:“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考察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与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说课意义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课程为例进行说课设计应用。  关键词:说课;教学;模具;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
期刊
摘要: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大学》曾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齐家在其中也显得尤为重要。集智慧、道德、理性于一身的诸葛亮在教子、生活等方面也深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他的治家也给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变得更加丰富、饱满,充实,更富有人情味,更贴近我们这些小人物,由此给大家展示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一个崭新的诸葛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