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跪了下来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上海读大学那会儿,看不到什么西方好电影,只能画饼充饥读读电影书,但那时的电影书,也是以偏概全。譬如:介绍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就说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与罗西里尼、德·西卡等人共同开创了这个流派。没错,他确实拍过《沉沦》《大地在波动》《小美人》等现实主义杰作,但这只是他的一部分,若硬要给他贴标签,“贵族、马克思主义、同志”,这三个元素必不可少。
  维斯康蒂出身于富甲一方的米兰贵族世家,从少年时代便与作家邓南遮、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作曲家普契尼等名流往来。他的遗作《无辜者》即改编自邓南遮的小说。维斯康蒂的艺术造诣极高,举止得体,衣着讲究,生活奢华,晚上没有高级亚麻床单睡不着觉。但他又是著名的共产主义信徒,是个左派,关心社会底层。他电影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这个矛盾:一方面他沉溺于贵族的审美,另一方面又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种种社会现象,颇有同情心。
  十多年前,我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他执导的《魂断威尼斯》,大吃一惊,天底下怎么会有这种电影。按理说托马斯·曼这部悲情小说不可能搬上银幕,故事性不强,非常抽象,带有哲学思辨,是对“美”的内在追逐与哀悼。但维斯康蒂的本事实在大,他居然用流动的影像拍出了小说的主题精髓,让人物活了起来。他的音乐修养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选用的马勒第三、第五交响曲的慢板乐章为电影加了分。电影里老音乐家奥申巴赫在旅馆餐厅第一次惊鸿一瞥美少年达秋时,背景音乐是动听的《风流寡妇》,尽管曲名很俗,但这首乐曲的本质是非常揪心的。电影处处捕捉生命中正在凋零的一些美丽品质,基调就是两个字:伤逝。维斯康蒂抓得准极了。维斯康蒂在选角上也非常厉害,奥森巴赫由德克·博加德(Dirk Bogarde)饰演,他把那份末世的悲凉、追恋的绞痛,演绎到了十分。“老房子着火”无药可救,德克·博加德算是演绝了。至于美少年达秋的扮演者安德森(瑞典人),一开始我不以为然,觉得太过中性,也没有少年郎的性感。再一想,维斯康蒂自有他的考量,这个人物只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道具,不需要情欲成分在他的身上流露。我想维斯康蒂是对的,若找个意大利式、西班牙式的奔放性感男孩来演达秋,就流于世俗了。安德森有北欧人的冷艳,符合小说赋予他的特色。有一种猜测,奥森巴赫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作曲家马勒,托马斯·曼写作时,姑隐其名,改为作家。但到了电影里,维斯康蒂又把作家还原成作曲家,所以,马勒音乐在这部电影的运用,就显得格外搭调。
  一位艺术家,不管他是作家、音乐家、画家还是导演,他真正的本钱应该是人性的特质与才华,他的政治倾向或者性倾向,当然也会影响他的创作题材。譬如说,我相信只有普鲁斯特和纪德才写得出《追忆逝水年华》和《伪币制造者》,也只有左派的陈映真才写得出感人的《山路》。但最终作品的质量还得取决于他对人性理解的深浅与才情的高下,仅仅标榜你的政治观念或性向嗜好,对作品价值的提升毫无帮助。
  卢奇诺·维斯康蒂的电影我看了不少,最喜欢的还是史诗一般的《豹》。影片以一八六○年意大利西西里岛为背景,一场“革命”正在进行,意大利民族统一领袖加里波第率领的红衫军侵入西西里岛,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维斯康蒂通过萨利纳亲王家族的兴衰起伏,也从其自身的经历出发,对贵族阶级的消亡、历史演变、时间流逝、青春不再表达了深切的感叹。正如亲王所言:“我们是豹子、是狮子,取代我们的将是豺狼和土狗。”
  维斯康蒂注重细节,注重场景的氛围,每一个镜头都是完美的:华丽的衣衫,手上的扇子,在风中飘扬的窗帘,壁炉里的火焰,这些细节都在“述说”着故事。在维斯康蒂看来,花再多的钱,也必须营造出逼真的拍摄现场,建筑、墙面、地砖、家具、花朵、器物、灯光,都不可马虎,只有处在和故事背景一样的历史和心理氛围,全体演员才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氛围的控制,下意识地进入角色,呈现出最佳的表演状态。《豹》最后一场舞会是电影史上的经典,长达五十分钟,却一点不让人觉得冗长,时间在此有了另一种走法。伯特·兰卡斯特饰演的亲王,体格雄壮如豹,但姿态高贵,神情迷离。他在舞会中与侄儿未婚妻一起跳的华尔兹,是他一生的最高潮了。舞会行将结束,他在休息间饱含泪水揽镜自照一场,真是神来之笔,他的短暂抽离,使自己成了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让我联想到南唐冯延巳的两句词:“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也让我联想到王国维的名句:“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大概维斯康蒂从这面镜子里不仅窥视到电影里的人物亲王,也反观到步入晚境的自己。“镜像”,是维斯康蒂擅用的电影语言,有意无意间传递了镜花水月的幻灭感。
  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场舞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才结束。萨利纳亲王让侄儿安排好马车送家人回府,他自己却要透透气,一个人步行回家。走在小镇的街头,亲王这头桀骜不驯的豹子突然跪了下来,他仰望黎明的星空,念念有词:“忠诚的星星,远离这儿的喧嚣,在你那永恒真实的天宇里,什么时候给我一个稍稍长久的欢聚啊!”天底下,一切都是无常,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刚才的舞会再怎么风光也有意兴阑珊的时候,旧的会去,新的要来,他无奈地接受着时代的变化及稍纵即逝的人生过程,只能祈祷有一个“稍稍长久的欢聚”。亲王剧终前这一跪,让我想到《红楼梦》里贾母的一跪。贾府被抄后,第一百零六回贾母拜佛祷天一节,老太太大红拜垫上那一跪、那一番念词,真个令人动容。贾母也好,萨利纳亲王也好,两人都感到“人力”的有限和渺小,在老天面前只有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萨利纳亲王的扮演者是美国演员伯特·兰卡斯特,不知是谁挑选了他,当维斯康蒂得知这个消息,大声抗议:“什么!让一个美国牛仔来演意大利贵族,算了吧。”可为了财务上的需要,维斯康蒂最终让步了—这样的让步很少出现。维斯康蒂在和兰卡斯特接触后,看法陡转,对他的表演大为欣赏,实际上,他确实为电影增了光、添了彩。尤其是他的眼神,说出了很多嘴巴说不出的话。多年后,卢奇诺·维斯康蒂的御用编剧苏索·切基·达米科接受访谈,她说:“我总觉得主人公就是他自己,尽管卢奇诺不喜欢别人这么说。兰卡斯特真够聪明,他会观察并模仿卢奇诺走路的姿态或手势什么的。”   在《豹》里扮演亲王侄儿的是阿兰·德龙,德龙的首次出场也是在镜像里,亲王对着镜子刮胡子,侄儿德龙一句“早上好,叔叔”,就这样走进了镜子里。他是来道别的,他要去战场。临走时他说:“再见了,叔叔。”也是两人同框,面对镜子。《豹》是一九六三年拍摄的,四年前也即一九五九年,二十四岁的德龙和维斯康蒂第一次见面,开始合作拍摄《洛可兄弟》,一九六○年完成,上映后大受欢迎。以维斯康蒂对美的敏感,他当然为德龙的丰仪所打动,他和德龙是否有过暧昧关系一直是一个谜,德龙只承认维斯康蒂对他有一份柏拉图式的爱。那时候,德龙正和“茜茜公主”罗密·施奈德热恋,后来两人分手,固然因素很多,维斯康蒂是否其中之一,不得而知。最近在读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发觉丰先生喜欢用“昳丽”一词形容人的漂亮,而且更多地是用在男子身上,东方美男子有阴柔之气,故适用,西方男子则不适用这个词,但阿兰·德龙或许是个例外,年轻时的他,非常昳丽,是个尤物。
  维斯康蒂本人也是一表人才,贵气逼人。他一生中进进出出的男人为数不少,最有名的当然就是他和奥地利演员赫尔姆特·贝格(Helmut Berger,他在维斯康蒂的后期电影里扮演了诸多重要角色)的故事。毛尖有文提过,在此不赘。他和佛朗哥·泽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的孽缘倒是可以补上几笔。泽菲雷里出名前,担任过维斯康蒂的小场记之类的角色,因为长得俏,常在维斯康蒂面前摇来晃去以期注意,说白了就是勾引吧,这一招蛮灵的,让他得逞了。之后做了《小美人》的副导,从而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一九六八年,泽菲雷里拍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大获成功,名气如日中天。这部电影大胆启用两位少男少女新人莱昂纳德·怀廷和奥丽维娅·赫西分饰罗密欧和朱丽叶,青春欲滴,美不胜收,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泽菲雷里也是才华盖世,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九八七年春,我在上海国泰大戏院看过他执导的歌剧电影《茶花女》,那时我没接触过歌剧,一点不懂,稀里糊涂只记得电影场景华丽,吊灯美丽。
  也许名气大了,翅膀硬了,不听话了,后来泽菲雷里和师傅反目,闹得不欢而散。当然,师傅打压徒弟,也有可能。维斯康蒂风烛残年的时候,他回心转意去看老爷子,那一刻他悔痛交加,无限感慨。老爷子晚年中风,坐在轮椅上,敌不过时间的摧残,是的,“豹子”跪了下来。
  打开泽菲雷里的电影列表,可知他一生拍了很多歌剧电影,他甚至拍过歌剧女神卡拉丝在科文特花园演出的录像。这一点,想必继承了师傅维斯康蒂对歌剧的热爱。“歌剧”,是维斯康蒂后期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场景和主题,都打上了歌剧的烙印:华丽、颓废、跌宕、研悲情为金粉。想想看,他少年时代就有机会亲炙普契尼,这是什么样的音乐熏陶啊!他把积累了一辈子的艺术养分注入了电影。
  今年六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放映八部卢奇诺·维斯康蒂的作品,纪念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逝世四十周年。上海的观众有眼福了—特别是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气盖山河的巨作《豹》、精美的抒情诗《魂断威尼斯》、为情欲纠缠的《战国妖姬》以及难得一见的《北斗七星》。各花入各眼,我个人最喜欢的东方导演是小津,西方导演则是维斯康蒂,一个朴实自然,一个瑰丽雕琢,都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年,我们可以收藏到几乎所有欧洲大导演的套装DVD,唯独不见维斯康蒂,我只能零零散散收集了他近十部碟片,可见,对维斯康蒂的重视还远远不够。今年的“致敬”,仅仅是个开始。
其他文献
[译者的话] 宋春舫(1892-1938)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先驱,也是西方戏剧的重要引介者。他对戏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宋春舫论剧》(全书3册,分别出版于1923、1936、1937年),既有对西方戏剧渊源与流派的介绍,又有对中国戏曲传统与革新的评价。除此之外,学贯中西且熟谙外语的宋春舫,还曾以法语出版过若干著作。此事很早就为英国作家毛姆所知,一九一九年毛姆访华,拜见当时任教于北大的宋春舫,毛
期刊
“看张”,自然是从张爱玲的一个集子名《张看》翻造过来。世界既由得张爱玲来看,我们亦可经张爱玲去看这个世界。本篇所指的“世界”不大,只是上海。一、缘起:不要把上海看偏了  前不久读过一篇论文,是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词的。题目很新鲜,论述也不俗,但看来看去发现一个问题,即全文所指的流行歌曲,便是从《毛毛雨》到《蔷薇处处开》这般的软性音乐。这与我童年印象并非一致。这些歌我都知道,也会哼几句,都
期刊
一个奇怪的人。  多才多艺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诗人、小说家、设计师,各种设计师,从瓷砖、家具、地毯到纺织品、花窗玻璃、壁纸,他知道美丽为何物,还能依靠这种对美的敏锐判断发家致富。留着马克思一样的大胡子的他,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那本收录在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中的《乌有乡消息》就是他写的。  他的名字叫威廉·莫里斯,一个大众可能感到陌生的名字,是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先驱。  威廉·莫里斯
期刊
一、福州首山妙峰寺游神  二○一五年六月十一日,农历四月廿五。这一天骄阳似火,气温达到三十八度。在庙内一同用过午餐之后,福州仓山首山村的游神队伍从魁峰胜境鱼贯而出。队伍里首先出现的是写有“首山魁峰胜境”“高盖山妙峰寺”“天仙府五位灵公”的一对大灯笼,其次是一对黄旗锣(前锣后旗挑在肩上),一面双人抬大鼓,鸣锣鼓开道作为前导。随后是“肃静回避”“禁止喧哗”执事牌两队,彩旗之后是竖式衔头旗一面,上书主神
期刊
二○一六年九月一日,黄克孙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悲痛—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盖棺定论,他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才是物理学家。记得八年前,第一次访黄教授,他亲口对我说:“一百年后,若还有人记得我黄克孙的名字,一定是因为我写的诗及我的译诗。”说得多么坦荡自信。我把黄教授的话转告给一位物理学家,他不同意,他认为黄教授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同样可以名垂史册。他的物理学著作包括:《统计力
期刊
珀洛克(Porlock)是英国西南部萨默塞特郡的一个临海小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寂寂无名。可自一八一六年起,突然变得名声大噪,如今已是英国一个著名的文化景点,这多半源于浪漫主义大诗人柯勒律治的名诗《忽必烈汗》。这首诗发表于一八一六年五月,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作”,蒙古帝王的宫苑楼台由此跟英国这个安静的海隅发生了奇妙的关联。  作为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作,《忽必烈汗》
期刊
一  夏志清过世之后,夫人王洞整理他与兄长夏济安的往来书信,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六五年共六百多封。整理数据并输入计算机,工作量极大,费时费力,很难在几年内完成编辑工作,于是求助于王德威。王德威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季进,带了一批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年轻人,打字编注,很快就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印出了第一卷—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年的一百二十一封书信。  近来在书店看到此书,买了一本仔细阅读,读得兴味盎然。其中最有
期刊
谈家桢的名字,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普教育专家。国内知名遗传学家赵寿元教授曾经说过:“国内但凡有学生物学的地方,你总能找到与谈先生有关的人。”这样一位新中国的科学家,了解其成长经历、学术道路、科研思想乃至趣闻轶事,对于后辈学人而言,不失为一面镜子,也是今人吾辈成长的教科书。  由此,不妨看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谈家桢与大学科研》一
期刊
一、健身房还是工厂?  在巨大的厂房式建筑内,所有人都穿着统一的灰色制服,整天默默地骑着健身自行车。我们对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这究竟是一个庞大的健身中心,还是一个后现代工厂?这是英国连续剧《黑镜》第一季(Black Mirror, Season 1,2011)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基本设定。黑人小伙子宾(Bing)就是这个厂房中的一员。厂房中的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就是骑自行车,骑车的里程数会
期刊
二○一六年三月,法国劳动、就业、职业培训与社会对话部部长米利暗·艾尔柯莫里(Myriam El Khomri)开始在法国立法机关提出草案,改革严重僵化的法国劳动制度。可怜这位出生于摩洛哥的三十八岁阳光美女就这么成了众矢之的,法案尽管一再软化,但反对声势却越来越大,直到出现大批民众在巴黎共和国广场抗议的所谓“夜晚站出来”运动(Nuit debout)。针对劳动制度的冲突自不待言,这也不是近年来法国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