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拒绝并不可怕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w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在阻止你的前进?


  Sam刚刚入职不久,就接到领导安排给他的一个任务—需要他去做一个客户回访。这让Sam感到压力山大。
  一方面,Sam刚刚到岗,对这些客户都不怎么熟悉。另外一方面,Sam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对“和别人打交道”这件事比较头痛。Sam拿到了客户回访的名单及联系方式,重重地嘆了一口气。在这个名单上,足足有20个人。而领导的要求是,要在两天之内完成所有客户的回访,并且希望每个客户都要填写一个大约5分钟可以完成的问卷。
  Sam最担心的是,客户根本就不会搭理他,自己会被别人无情地拒绝。Sam首先尝试逐个去加客户的微信,结果20位客户中有9位客户都没有通过他的好友请求。于是,Sam的负面情绪开始泛滥,心情感到特别郁闷和低沉。他的脑海中开始盘旋着一些消极的想法:
  “我的工作能力真是太差了。”
  “这几位客户连微信好友申请都不通过,更别说会去做后面的回访问卷了。”
  “完蛋了,领导交代的任务完成不了,说不定我马上就要被炒鱿鱼了。”
  根据情绪的认知理论,一个人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往往不在于这个人所遇到的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所遇到的事情。从表面上看,Sam是因为有9个客户没通过好友请求而感到心情郁闷。而实际上,存在于他脑袋里那些“以偏概全、随意推断、灾难化预测”的消极思维方式,才是导致他坏心情的真正元凶。也正是这些消极的思维方式,使Sam的工作卡住了。他想跟领导摊牌说,自己能力不行,这项工作自己无法完成。
  这时,一旁的老员工给Sam支招说,你可以再尝试给那些不通过好友请求的客户逐个打电话。如果所有的方法都尝试过了,还是有客户不愿配合,至少你也能问心无愧地跟领导交差了。
  Sam一想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就鼓起勇气开始给客户打电话。事情远没有Sam想得那么复杂,经过一番电话沟通之后,客户最终都通过Sam的好友请求了。接下来,Sam通过微信给每位客户都发送了问卷调查的链接。开始的时候,依然有人没能完成问卷调查,但是经过Sam的一番催促之后,最终所有人都完成了调查问卷。



  从这件事情当中,Sam悟出一个重要道理:在职场上,阻止一个人前进的,往往是消极的思维方式。例如,因为害怕被人拒绝而不敢继续尝试。然而,现实情况是,“被人拒绝”这件事并不会一直发生—当我们尝试第一次的时候,的确容易被人拒绝。但是,当我们多尝试几次的时候,机会的大门就会慢慢敞开。

厚脸皮与畅销书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都害怕被别人拒绝。在很多人的眼中,被人拒绝,就意味着没面子。尤其是在中国人集体无意识当中,“面子”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人要脸,树要皮”,表达的就是类似的道理。
  还有人会认为,被拒绝,就意味着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意味着自身价值受到了贬损。所以,有很多人为了保证不丢面子、保证自尊心不受伤害,就尽量避免向别人去提请求。
  然而,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采取行动,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你会因此而丧失很多成长或发展的机会。
  我曾出版过三本书,其中第二本书的销量最好,曾经连续一个月都排在某平台励志类新书热卖榜前十位,上市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加印了两次。难道是因为第二本的质量比第一本和第三本书的质量明显更好吗?未必。这三本书同样都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为什么第二本书卖得更好呢?
  这是因为,在出版第二本书的时候,我脸皮足够厚,冒着被拒绝的风险,向身边很多人推荐了自己的书。比方说,厚着脸皮让好友帮忙写书评,厚着脸皮让好友帮忙转发营销文案,厚着脸皮让好友帮我做宣传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的确遭遇了一些拒绝。例如,当我把书寄给某位朋友之后,对方再也不回复我的任何信息了。当然,大部分的朋友都给了我积极的回复,并且帮助我去宣传这本书,最终推动了这本书的销量。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在那段时间鼓起了“就是被拒绝,我也要往前冲”的勇气。

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果你也是一个非常害怕被拒绝的人,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去网上看一个很火的TED演讲,名字叫《被拒100天》,演讲者的名字叫蒋甲。蒋甲在网络上发起了一项“100天被拒计划”。为了使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加强大,他主动出击,四处“找虐”,反复去体会被人拒绝的感觉。
  例如,他向一个陌生人询问:“能借我100美元吗?”或者是,他在吃完一个汉堡后,问服务员是否能够提供类似于“饮料续杯”那样的服务,再免费给他加一个汉堡吃;还有一次,他向一位大学教授提出请求,想要去对方的课堂上去教一节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属于一种系统脱敏疗法——逐步地去接触你自己所害怕的某样东西,从而减轻对这件事情的敏感性。虽然开始的时候,他提出的很多请求都被拒绝了,那是因为这些请求实在是太不合理了,同时他也会在对方皱起眉头的那一刻就马上溜走。但是,他也慢慢开始尝试去坚持自己的请求。有很多他原本以为不可能实现的请求,在他的反复坚持下,最终竟然也被同意了。例如,在被拒绝三次之后,教授同意了蒋甲去他的班级上一堂课的请求。上完课之后,蒋甲的眼中全是激动的泪水。
  因为他发现:每个人只要不害怕被拒绝,敢于提出请求,都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也请你相信:只要你能鼓起勇气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拒绝不会一直发生。而且,你还会活得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秀兒,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做事认真且小心谨慎、考虑周全。在父母、老师、同学眼里,是一个做事有计划、细心的姑娘。出门前会提醒大家带钥匙、手机等,离开一个地方时,会提前检查物品是否收拾完整。只要秀儿在,就不会落东西,大家很喜欢和秀儿相处。优势变成困扰  大四这一年,秀儿进入一家外企公司实习,她的优点逐渐展示出来。实习一段时间后,组长便让她参与重要事情的策划和处理。同学和实习的同事很羡慕她的“待遇
期刊
一  她从小就很讨厌他,但同时又非常牵挂他。  其实,她讨厌他,并不是因为他对她不好,而是他身上的味儿。其实他身上本身也没有什么味儿,只是因为他喜欢吃蒜,并且一天三顿,顿顿都有。但她虽然是他的亲生女儿,却没有继承他爱吃大蒜的嗜好,相反,她特别厌恶他身上和口中常散发出的那股辛辣的蒜臭。  他在工厂当操作工,每天天还没亮,就得早早地起床去厂里开机床。他早上从不做饭,隔夜的干馍,也不会馏一下,剥两瓣紫皮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您知道吗?中考之后我满怀信心等待成绩,结果却让我十分失望,在班里只排到了第25名。我简直不能相信!本来不想让家人知道我的悲伤,但,这次实在忍不住,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有一道难以越过的坎。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换老师数学成绩下滑,老师曾经几次提到数学的重要,在我的成绩册上写过一句“要加强数学”。我知道老师为我好,但是
期刊
上周,打车回家时不幸被堵在大马路上,半个小时的路程,开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到。无奈而烦躁的司机师傅打开了音乐,放起了经典老歌。这几首老歌,让我们都有了些怀旧的感觉,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来: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或是某位红极一时的歌星,或是年少时迷恋的电视剧、小游戏,甚至是读书时续写的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怀旧所带来的强烈归属感与欣慰感,让我和司机师傅都忘记了堵车的不愉快。  在心理学中,怀旧
期刊
“大夫,我的孩子可不能吃药啊,这药物有依赖性,到时候就离不开药可咋整?这孩子一辈子就毁在这儿了……我们一个街道的就有人吃了一辈子药也不能停的。”  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的疑问,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人,都非常担心精神类药物成瘾的问题,甚至因此拒绝接受药物治疗。但是,精神类药物真的会成瘾、一旦吃上就不能停,甚至会让人欲罢不能吗?◢ 到底成瘾不成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精
期刊
小雅是一名初三的备考生,因为考试焦虑来找过我。我们一起探寻了她小升初这一关键节点经历的挫折,以及事件现在对她的影响,都觉得找到了考前莫名焦虑的原因。  我满以为和小雅的咨询会告一段落,她的焦虑会随着对过去和自己的理解而降低,没想到几天以后小雅又来找我,跟我预约时特别提出要在她上历史课的时候前来。我恰好没空,就建议她改期。  她哀求:“老师,就不能是那节课吗?”我摇摇头,她叹了口气,无可奈何的同时又
期刊
开 篇  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列文在戏剧《安魂曲》第十场中安排了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母亲的有关人生的对白:  老人:那你这一生干过什么呢?孩子?  母亲:就这些,洗衣服、扫地……  老人:可是更大一点儿的事情呢?做过吗?  母亲:没做过,先生  老人:你是个人,你有头脑,你有自己的愿望,你怎么对待这些呢?  母亲:我活着,先生  老人:你从没有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吗?  母亲:没有,先生  老人:你从没
期刊
孕期夫妻间能不能过性生活?不少准爸爸、准妈妈都有这个疑惑,又难以启齿。  根据传统的说法,妊娠期的“性”一般被否定。有些孕妇为了避免丈夫的“骚扰”,一怀孕就回娘家,果断地选择了物理隔离。也有一些夫妻因为缺乏性知识,没有采取安全的性方式导致流产、早产甚至阴道流血,引发严重威胁母胎安全的事件。  那么,妊娠期的“性”到底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令人尴尬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丈夫们的意愿  2
期刊
很多人认为《小王子》是一部写给成人的童话,可以净化心灵。最近,根据《小王子》改编了一部票房极高的动画片,通过飞行员和小王子的故事,告诉所有人爱的责任。  动画片借着一个小女孩和老飞行员的故事引出小王子。从小被母亲逼着只知道学习的小女孩因为回答不出“你觉得你的未来是什么样”这个问题被名校拒之门外,母亲只好购买学区房将女孩送进学校,并给她制定了一系列人生计划,让她好好学习。谁知,第二天,从隔壁飞出一个
期刊
在网上看到一个特殊的“请假条”,是父母写给外地工作的子女的:“以前过年,是你们跟我们请假不回家,这一次,我们跟你们请个假。今年春节,我们老头老太太也要来一场你们年轻人流行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很多网友和我一样,看完后竟是笑着笑着已经泪流满面。笑是因为老人的可爱,哭是因为父母对儿女的体谅。从心里,我希望那对父母真的是去旅游,而不只是为了让儿女安心编织的谎言。  记得看过一个公益广告:女儿去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