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长程心理咨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    篇


  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列文在戏剧《安魂曲》第十场中安排了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母亲的有关人生的对白:
  老人:那你这一生干过什么呢?孩子?
  母亲:就这些,洗衣服、扫地……
  老人:可是更大一点儿的事情呢?做过吗?
  母亲:没做过,先生
  老人:你是个人,你有头脑,你有自己的愿望,你怎么对待这些呢?
  母亲:我活着,先生
  老人:你从没有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吗?
  母亲:没有,先生
  老人:你从没想过:喏,我要走这儿,不要走那儿?
  母亲:没有,先生。生活带着我走,我就走
  老人:这是什么生活呀,孩子!
  母亲:跟所有人的生活一样,先生。我站在长长的队里领我那一小把糖,队很长,我没排到。
  所有走进心理咨询室,想预约心理咨询师的潜在来访者,都很像这位老人说的,他们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们有头脑,他们有自己的愿望,他们不愿意像那个母亲一样,被生活的潮流盲目地带着走,他们想在生活面前有自己的发言权,我想走这儿,我不想走那儿。
  同时,有这样想法的潜在来访者们,也许还能体验到,类似这位母亲面对生活的无力感和无奈感。也许就是因为想着要摆脱这种感觉的努力,让他们又感觉到自己陷入到了生活的痛苦和困境中。这种痛苦和困境,一方面提醒着我们,哦,我还在生活中,我还活着;另一方面,也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我们对目前的生活还不是那么满意,我不想就这么活着,我还想活得更好一些。

初次预约


  很多来访者在预约心理咨询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现实中感觉有一个困难,自己在一段长期的过往中,已经想过很多自助和求助的方法,但是都收效不大,感觉实在无法克服了,于是就想,心理咨询师会不会给我一个建议,然后,就可以帮助我解脱呢。
  一般来说,带着这样想法的来访者,在第一次咨询中,或多或少地都会体验到失望或失落的感觉。
  我想,这里面的原因有二:
  1心理咨询的首次会谈,往往目的不在帮助來访者解决问题,咨询师的工作任务在访谈评估。这个评估的工作,往往还不是一次就能完成,有可能需要3-4次的工作完成。
  2评估过程中,咨询师需要从专业的视角理解来访者带来的议题,对于来访者表述的困难,是一个心理的困难,还是一个其他困难,如何界定和理解,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一起理解这个困难究竟是什么,进一步明确具化这个困难。
  以上工作帮助咨询师完成工作方案,在这部分还未结束的时候,咨询师即便在工作中给出一两句话当作建议,也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暂时缓解焦虑的说法。
  一般咨询师会告诉来访者,我们的工作在前4次是评估阶段,还不能暂时进入正式的工作。在我没有办法很了解你的情况下,我还不适合给你建议。
  即便如此,在现实的工作中,当来访者还没有做好耐受住“我的问题不能马上解决”的焦虑,或者感觉:我向咨询师要建议,咨询师竟然不能给我一个意见,而对咨询失望。往往这个时候,咨询就没有了下一次,咨询师和来访者就此错过了。

完成评估


  能够走过3-4次心理咨询评估的来访者,往往在评估阶段进行中,感觉自己的现实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来访者会感觉这些变化好像还是不错的,同时体验到,好像来参加心理咨询,是个可以解决我的困难的有希望的途径。
  虽然心理咨询初始访谈阶段的工作任务并不是治疗,但是,这3-4次的工作依然会在潜意识层面带来一些治疗的效果,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能够在心理咨询评估阶段感受到自己可能在咨询中获益的来访者,内心对咨询工作产生希望的来访者,一般会选择和咨询师签订一个工作协议,选择每周抽出1-2小时,走进咨询室,在咨询中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带来的议题。
  把自身的困难当作一个正式的议题,给自己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逐渐推进,静静等待云散花开。
  这时候的来访者开始不那么焦虑了,虽然知道自己有一个困难或苦痛,但是,已经不要求这个困难马上消失了,而是感觉,如果有咨询师的存在,我可以和这个痛苦暂时待在一起,每周花一些时间,逐渐去了解和认识自己在这个困难的境遇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逐渐去改善自身与困境的关系。

走进咨询


  签订心理咨询协议,就意味着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承诺,对参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承诺。不管刮风下雨,除非不可抗力,在一个承诺的时间里,准时进入咨询,完全没有外界的纷繁干扰,50分钟不被打扰,来访者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里。
  在现实的层面,来访者在签订协议之前,需要对自己履行协议的能力做出评估,我是否有把握,每周有1-2个时间是自己可以完全说了算的,可以保证的?经济上,每周1-2次的工作频率,连续几个月或者几年,感觉是否可以承受?
  当现实层面的评估基本可以确认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来访者具备了对工作的承诺能力,咨询协议关注的就是心理层面了。
  来访者在咨询室里,每周1-2次,每次50分钟,用语言勾画出潜意识的信息地图,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来体验那些曾经经历,却没有细细品尝的经验,在那些意识上也许从来没有想到的地方,潜意识将它出其不意地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那背后被我们压抑、隔离、遗忘的情绪、情感和想法,熟悉又陌生。
  随着这种体验的不断丰富,来访者会感觉到自己在咨询室外对生命的体验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个时候的来访者会有一种体会,这种体会让他明白,做心理咨询的确不是向咨询师要建议的,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和体验,能够真正带来生命的改变,这个改变,不在头脑层面,而在身心层面。
  一般来说,这个时候的来访者,就很少向咨询师要建议了,来访者透过参与和体验,开始真正懂得,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负责的道理。同时,来访者这时候也许就开始明白,咨询师说过的心理咨询不是教育,是一种体验的过程,通过内在的体验带来生命的成长,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了。
  随着工作的开展,来访者在生活中的体验经验越来越丰富和成熟,这个时候,来访者也能够开始体验到,生活的智慧来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权威和专家的建议,向内探索,认识自己,学会使用自己与生俱来的心智,这种生活的感觉将不再焦虑和无力。

结束语:《生命的体验》


  我们坐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
  有时候
  没感觉怎么样
  有时候
  感觉很不怎么样
  有时候
  感觉还算怎么样
  偶尔有那么一刹那
  感觉真的很怎么样
  真相
  常常出现在没有的预期里
  惊喜
  有时候闪亮在长期平淡的眼神里
  生活
  总是不期而遇
  谨以此诗分享给对中长程咨询有过切身体验或者期待体验的同行、来访者和潜在的来访者们。
其他文献
压力是什么?在心理学上,压力是指由变化和威胁导致的情绪唤起。从积极的角度讲,适度的压力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唤起,能够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鞭策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积极进取,不断前行;从消极的角度讲,长期、过度的情绪唤起会导致忧虑的破坏性压力反应,这不仅会让防御系统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摧毁我们的意志,增加我们的恐惧和焦虑,成为阻碍我们自身成长的“拦路虎”。  随着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增加,压力
期刊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有一些人际关系的困扰,自从上初中后,我慢慢发现周围的同学越来越疏远我,原因是他们说跟我聊天没有意思,说我是“杠精”,因为我很少赞同别人的观点,总会找到各种反面证据,甚至非常牵强。“杠精”的沟通方式让我非常苦恼,我不是故意成为“杠精”,有的时候是不自主的,我都意识不到。但我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内心感到非常孤独,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变态,总控制不住地表达相反的意
期刊
精神障碍患者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他们饱受争议与歧视,人们常常给他们贴上“疯子”“冷血”“麻木”等负面的标签,可是,你知道吗?疾病固然可以令他们短期地丧失理智与控制能力,但是急性期过后,当病情趋于稳定时,他们是一群情感丰富、懂得感恩的人。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每天近距离接触他们,就像参演了一部精彩的电影,有无厘头,有冷幽默,有感人瞬间……有人说精神障碍患者是失心的天使,他们需
期刊
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上虽然存在着暴力、攻击、传播谣言等负面行为,但也存在着安慰他人、分享有用信息等亲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完美主义”是指人们在道德领域设定高个人标准或者担心在道德方面犯错的人格倾向。无论是道德完美主义的高个人道德标准还是担心犯道德错误的心理倾向,都会促使他们从事亲社会行为。  博士研究生曾攀为第一作者的中国人
期刊
秀兒,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做事认真且小心谨慎、考虑周全。在父母、老师、同学眼里,是一个做事有计划、细心的姑娘。出门前会提醒大家带钥匙、手机等,离开一个地方时,会提前检查物品是否收拾完整。只要秀儿在,就不会落东西,大家很喜欢和秀儿相处。优势变成困扰  大四这一年,秀儿进入一家外企公司实习,她的优点逐渐展示出来。实习一段时间后,组长便让她参与重要事情的策划和处理。同学和实习的同事很羡慕她的“待遇
期刊
一  她从小就很讨厌他,但同时又非常牵挂他。  其实,她讨厌他,并不是因为他对她不好,而是他身上的味儿。其实他身上本身也没有什么味儿,只是因为他喜欢吃蒜,并且一天三顿,顿顿都有。但她虽然是他的亲生女儿,却没有继承他爱吃大蒜的嗜好,相反,她特别厌恶他身上和口中常散发出的那股辛辣的蒜臭。  他在工厂当操作工,每天天还没亮,就得早早地起床去厂里开机床。他早上从不做饭,隔夜的干馍,也不会馏一下,剥两瓣紫皮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您知道吗?中考之后我满怀信心等待成绩,结果却让我十分失望,在班里只排到了第25名。我简直不能相信!本来不想让家人知道我的悲伤,但,这次实在忍不住,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有一道难以越过的坎。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换老师数学成绩下滑,老师曾经几次提到数学的重要,在我的成绩册上写过一句“要加强数学”。我知道老师为我好,但是
期刊
上周,打车回家时不幸被堵在大马路上,半个小时的路程,开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到。无奈而烦躁的司机师傅打开了音乐,放起了经典老歌。这几首老歌,让我们都有了些怀旧的感觉,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来: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或是某位红极一时的歌星,或是年少时迷恋的电视剧、小游戏,甚至是读书时续写的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怀旧所带来的强烈归属感与欣慰感,让我和司机师傅都忘记了堵车的不愉快。  在心理学中,怀旧
期刊
“大夫,我的孩子可不能吃药啊,这药物有依赖性,到时候就离不开药可咋整?这孩子一辈子就毁在这儿了……我们一个街道的就有人吃了一辈子药也不能停的。”  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的疑问,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人,都非常担心精神类药物成瘾的问题,甚至因此拒绝接受药物治疗。但是,精神类药物真的会成瘾、一旦吃上就不能停,甚至会让人欲罢不能吗?◢ 到底成瘾不成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精
期刊
小雅是一名初三的备考生,因为考试焦虑来找过我。我们一起探寻了她小升初这一关键节点经历的挫折,以及事件现在对她的影响,都觉得找到了考前莫名焦虑的原因。  我满以为和小雅的咨询会告一段落,她的焦虑会随着对过去和自己的理解而降低,没想到几天以后小雅又来找我,跟我预约时特别提出要在她上历史课的时候前来。我恰好没空,就建议她改期。  她哀求:“老师,就不能是那节课吗?”我摇摇头,她叹了口气,无可奈何的同时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