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
培养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是在新课改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为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最终成为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一、教师转变认识,重视预习
一直以来,在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个误区、不重视课前预习、认为即便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也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其实课前预习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教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师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学生乐于预习
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
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
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三)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如“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三、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学会预习
(一)合理安排预习内容
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
(二)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看懂例题。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四、教师及时评价预习效果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师常抓不懈,学生坚持预习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
相信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是在新课改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为此,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预习方法,从而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最终成为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一、教师转变认识,重视预习
一直以来,在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个误区、不重视课前预习、认为即便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也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其实课前预习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教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师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学生乐于预习
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
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
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三)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如“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三、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学会预习
(一)合理安排预习内容
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
(二)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看懂例题。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四、教师及时评价预习效果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师常抓不懈,学生坚持预习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
相信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