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我镇小学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于2010年秋学期开始,用原来太平镇二中的校舍开始实施了撤点并校。
一、我镇小学撤点并校情况
撤点并校伊始,我镇采取逐步撤并所辖村校的高年级到镇上的寄宿制小学就读的做法。
目前集中到鎮上小学寄宿的学生有585名。原来的14个村级完全小学现在只有三个村级完全小学,其余都是教学点了。如今的村校差不多都是包班制了。
二、撤点并校背景下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2010年秋学期起,太平镇小学村校陆续撤点并校,留在村校的教师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村校教师人数少,课务重;村校教师教研水平不高;学校没有小课题,教师教研论文欠缺;村校普遍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一)工作繁杂时间紧,参与热情低
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教师且不说每天至少会有三节课,多的会达到五节,还要再加上“两操和早读”,而且他们的代课极为复杂。语文老师会兼任音乐、思品,数学老师兼任体育、科学,一般都会兼任三至五个科目。这样一来,不仅时间很紧,备课就是大问题。
(二)学校缺乏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是保证校本教研有效的开展和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而在我们农村小学中,缺乏这种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搞教研和不搞教研一个样。
大家知道,教师作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主体,大多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其成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劳动,倾注大量的心智、体力和时间,而学校也很难根据某些标准或者是在短时期内判断某个教研成果,确定可以解决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积极性成了校本教研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校本教研也呼唤激励机制,应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主旨。应按有关办法折合成学分汇入教师本人继续教育证书,或者计入教师绩效考评工作中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参加职务评聘的必要条件。
(三)村校教师人数少,教研有名无实
村校由于撤点并校后,年级和班级数减少了,年级基本上以单班为主,教师数也相应的减少了,年级备课组几乎就只有一个老师。目前两个班级是2-3名教师的有四个学校;五个班级是6名教师的学校有五个学校;江头小学有6个班级是10名教师;还有三个村级完全小学是7个班级11名教师。几乎都是包班制。许多老师都要身兼数班、多科,教师工作量大,教学研究经常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有心无力,教研组也处于有组织而无活动的状态,教研工作有名无实,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如果开展教研活动的话,其他班级的课程就没有人去上了,管导学生成了开展校本教研时一道软肋。
(四)村校教师教研水平不高
撤点并校后由于学生数的锐减,按照学生人均数得到的办公经费更是少之又少了。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进修的机会和时间少之又少,走不出去就意味着闭塞,没有对比又怎能进步。
另外,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教师年龄老化,全镇小学168名教师,超过50岁的就多达20名。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撤点并校背景下村校校本教研对策
(一)科学统一地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规范各村校教研活动
每学期初,中心校牵头制定全镇教学工作计划,精心综合制定教研计划,统一中心校与各村校的教学教研常规、教学进度、教研要求、活动时间和评价考核制度,促进中心校与各村校教研的统一和深度融合,内容丰富,安排有序,有效地保证和促进农村教研工作的开展。辅导室负责组织全镇性的教研活动,各村校负责组织本校或者片区内的教研活动,有完善的教研监控机制和评价反馈记录。
(二)合理安排校本教研内容,激发参与热情
从内容的安排上看,校本教研要从重理论逐渐转向重课堂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开学初,可以学习课改理论文章并对学期所执教的教材进行分析;学期中,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听课、评课、研讨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等,内容可以涉及拼音、识字、阅读、作文等,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都要一一的尝试运用。
(三)确定研究小课题,以课题带动村校校本教研
为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小组,同时组建以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小组、片区教研组、各村校教研组,这三级教研组按教研工作计划定点、定时活动,有效整合差异资源,形成教研氛围,达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四)中心校教研开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撤点并校后,优秀的年轻的老师都集中到了中心校。它是辖区内的龙头学校,拥有学生一千多名,教师八十名,具有优厚的教师和学生资源。利用这个优势,中心校在学期初就将其教研计划传达到各村校,学校一旦有公开教研活动坚持全部面向村校开放,中心校的教研开放活动给村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校优质教育资源向村校辐射的作用。
(五)村校骨干教师到中心校上课
每学年,中心校共安排村校教师到中心校上课达十多人次,上课节数达二十多节。
(六)建立教研评价机制,加强教研管理
中心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了村校校本教研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把校本教研工作纳入各村校和教师的绩效考评,同时建立各村校教研档案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把它作为学校评优评先和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标准。
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校本教研如同这地上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完全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我们在感受收获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反思。首先是贵在坚持,把以往好的做法经验形成制度,常抓不懈。其次,要把教研兴校成为所有农村教师的共同教育理念,要把学习、研究、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打造一支师德水平高业务素质硬的农村教师队伍。
我镇小学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于2010年秋学期开始,用原来太平镇二中的校舍开始实施了撤点并校。
一、我镇小学撤点并校情况
撤点并校伊始,我镇采取逐步撤并所辖村校的高年级到镇上的寄宿制小学就读的做法。
目前集中到鎮上小学寄宿的学生有585名。原来的14个村级完全小学现在只有三个村级完全小学,其余都是教学点了。如今的村校差不多都是包班制了。
二、撤点并校背景下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2010年秋学期起,太平镇小学村校陆续撤点并校,留在村校的教师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村校教师人数少,课务重;村校教师教研水平不高;学校没有小课题,教师教研论文欠缺;村校普遍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一)工作繁杂时间紧,参与热情低
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教师且不说每天至少会有三节课,多的会达到五节,还要再加上“两操和早读”,而且他们的代课极为复杂。语文老师会兼任音乐、思品,数学老师兼任体育、科学,一般都会兼任三至五个科目。这样一来,不仅时间很紧,备课就是大问题。
(二)学校缺乏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是保证校本教研有效的开展和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而在我们农村小学中,缺乏这种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搞教研和不搞教研一个样。
大家知道,教师作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主体,大多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其成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劳动,倾注大量的心智、体力和时间,而学校也很难根据某些标准或者是在短时期内判断某个教研成果,确定可以解决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积极性成了校本教研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校本教研也呼唤激励机制,应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主旨。应按有关办法折合成学分汇入教师本人继续教育证书,或者计入教师绩效考评工作中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参加职务评聘的必要条件。
(三)村校教师人数少,教研有名无实
村校由于撤点并校后,年级和班级数减少了,年级基本上以单班为主,教师数也相应的减少了,年级备课组几乎就只有一个老师。目前两个班级是2-3名教师的有四个学校;五个班级是6名教师的学校有五个学校;江头小学有6个班级是10名教师;还有三个村级完全小学是7个班级11名教师。几乎都是包班制。许多老师都要身兼数班、多科,教师工作量大,教学研究经常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有心无力,教研组也处于有组织而无活动的状态,教研工作有名无实,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如果开展教研活动的话,其他班级的课程就没有人去上了,管导学生成了开展校本教研时一道软肋。
(四)村校教师教研水平不高
撤点并校后由于学生数的锐减,按照学生人均数得到的办公经费更是少之又少了。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进修的机会和时间少之又少,走不出去就意味着闭塞,没有对比又怎能进步。
另外,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教师年龄老化,全镇小学168名教师,超过50岁的就多达20名。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三、撤点并校背景下村校校本教研对策
(一)科学统一地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规范各村校教研活动
每学期初,中心校牵头制定全镇教学工作计划,精心综合制定教研计划,统一中心校与各村校的教学教研常规、教学进度、教研要求、活动时间和评价考核制度,促进中心校与各村校教研的统一和深度融合,内容丰富,安排有序,有效地保证和促进农村教研工作的开展。辅导室负责组织全镇性的教研活动,各村校负责组织本校或者片区内的教研活动,有完善的教研监控机制和评价反馈记录。
(二)合理安排校本教研内容,激发参与热情
从内容的安排上看,校本教研要从重理论逐渐转向重课堂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开学初,可以学习课改理论文章并对学期所执教的教材进行分析;学期中,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听课、评课、研讨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等,内容可以涉及拼音、识字、阅读、作文等,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都要一一的尝试运用。
(三)确定研究小课题,以课题带动村校校本教研
为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小组,同时组建以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小组、片区教研组、各村校教研组,这三级教研组按教研工作计划定点、定时活动,有效整合差异资源,形成教研氛围,达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四)中心校教研开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撤点并校后,优秀的年轻的老师都集中到了中心校。它是辖区内的龙头学校,拥有学生一千多名,教师八十名,具有优厚的教师和学生资源。利用这个优势,中心校在学期初就将其教研计划传达到各村校,学校一旦有公开教研活动坚持全部面向村校开放,中心校的教研开放活动给村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校优质教育资源向村校辐射的作用。
(五)村校骨干教师到中心校上课
每学年,中心校共安排村校教师到中心校上课达十多人次,上课节数达二十多节。
(六)建立教研评价机制,加强教研管理
中心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了村校校本教研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把校本教研工作纳入各村校和教师的绩效考评,同时建立各村校教研档案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把它作为学校评优评先和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标准。
撤点并校后的村校校本教研如同这地上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完全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我们在感受收获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反思。首先是贵在坚持,把以往好的做法经验形成制度,常抓不懈。其次,要把教研兴校成为所有农村教师的共同教育理念,要把学习、研究、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打造一支师德水平高业务素质硬的农村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