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课程评价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新课标也是应运而生。新课标就课程的评价做了理念性、原则性的一些规定,但缺乏具体的操作策略;当然,这种情况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领会并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与原则,结合实践对课程评价进行改进。对课程评价应总体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改进,具体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标准要有多维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追求个性化发展,进而对课程评价标准提出多样化的要求。对于国家来说,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宏观上,可以根据各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中观上,可以根据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培养目标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微观上,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2.评价对象要有多元性。评价对象多元化针对我国的课程评价对象的局限性而提出评价对象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应该是唯一内容。应该对课程评价的对象进行改革,我们提倡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对象。因为学业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对于学生来说,学业成绩仅代表某一阶段,某一范围内的智力发展,另外,道德、情感、意志、心理等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这些都应该被纳入评价之中,与学业成绩共同构成评价对象。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考核,主要是对课内知识的单一评价,不能涉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的程度及进步程度和创造力。评价要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态度。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情的期望,观察的和接纳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七色花》时,我问同学们:“假如你有一朵花,你最想做什么?”学生A:“我想让我妈妈的病早一点好起来。”学生B:“让所有的人都健健康康的生活”……同样是健康话题,学生A的回答表面看来意义不大,好像违背了为人们做贡献这一主题“知识”,他平时学习成绩也很差,但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他的情感与心理,体现出的是对父母的孝敬与爱心。因此我对他说:“你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后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他的妈妈常年卧病在床,家务活大多落在他的身上。我们进一步发动老师和同学去帮助他,他的成绩不仅有所提高,同时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显著的进步。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就要重视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从而实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也能体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差生逐渐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活动,不能把单元检测,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换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及家庭建立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来体现和激励学生进步。我在班级管理中,建立了行为记录,促进了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差生没有受到歧视,相反成为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对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利用争夺叫、红花”的形式,如一次好的造句、礼貌用语的恰当应用、一张漂亮的作业等就得到一朵小红花,从而全面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所谓评价主体是指进行评价的组织或个人,其职责在于:一是呈现客体的全部资料或信息;二是收集并呈现对课程与教学的判断意见;三是评价者对课程做出价值判断。”在我国,在评价主体上,被评价者依然处于被动的评价地位,忽视同级、自下而上以及多元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主要以教师为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既是课程决策的参与者,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第二,学生也应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对于课程评价,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学生,应该将学生纳为课程评价的主体。第三,课程专家、家长、行政人员等都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这些课程评价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评价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而有利于资源的整合。
同时,学生应从被动接受评价,改为主动参与评价,一改老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现象,把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自我房展的过程。一改以往“学困生”受批评、优秀学生受表扬的粗疏形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社会评价、相互交融,评价过程是民主、协商、交流、借鉴的过程,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强调差生有优点,激励他们多学习借鉴,找出差距,促进他们不断改进。
5.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应“巧化”。评价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进步,而不是给学生下结论或排队,从而体现出所谓的“差生”。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延缓评价,不公开他们的成绩等次,可告知他们、继续努力,一定会很优秀!成绩满意后再评价。这样能让差生看到通过努力取得的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实现了评价的意义。
1.评价标准要有多维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追求个性化发展,进而对课程评价标准提出多样化的要求。对于国家来说,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宏观上,可以根据各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中观上,可以根据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培养目标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微观上,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2.评价对象要有多元性。评价对象多元化针对我国的课程评价对象的局限性而提出评价对象多元化。学业成绩评价应该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应该是唯一内容。应该对课程评价的对象进行改革,我们提倡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对象。因为学业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对于学生来说,学业成绩仅代表某一阶段,某一范围内的智力发展,另外,道德、情感、意志、心理等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这些都应该被纳入评价之中,与学业成绩共同构成评价对象。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考核,主要是对课内知识的单一评价,不能涉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的程度及进步程度和创造力。评价要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态度。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情的期望,观察的和接纳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七色花》时,我问同学们:“假如你有一朵花,你最想做什么?”学生A:“我想让我妈妈的病早一点好起来。”学生B:“让所有的人都健健康康的生活”……同样是健康话题,学生A的回答表面看来意义不大,好像违背了为人们做贡献这一主题“知识”,他平时学习成绩也很差,但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他的情感与心理,体现出的是对父母的孝敬与爱心。因此我对他说:“你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后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他的妈妈常年卧病在床,家务活大多落在他的身上。我们进一步发动老师和同学去帮助他,他的成绩不仅有所提高,同时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显著的进步。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就要重视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从而实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也能体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差生逐渐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活动,不能把单元检测,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换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及家庭建立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来体现和激励学生进步。我在班级管理中,建立了行为记录,促进了学生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差生没有受到歧视,相反成为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对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利用争夺叫、红花”的形式,如一次好的造句、礼貌用语的恰当应用、一张漂亮的作业等就得到一朵小红花,从而全面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所谓评价主体是指进行评价的组织或个人,其职责在于:一是呈现客体的全部资料或信息;二是收集并呈现对课程与教学的判断意见;三是评价者对课程做出价值判断。”在我国,在评价主体上,被评价者依然处于被动的评价地位,忽视同级、自下而上以及多元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主要以教师为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既是课程决策的参与者,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第二,学生也应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对于课程评价,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学生,应该将学生纳为课程评价的主体。第三,课程专家、家长、行政人员等都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这些课程评价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评价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而有利于资源的整合。
同时,学生应从被动接受评价,改为主动参与评价,一改老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现象,把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自我房展的过程。一改以往“学困生”受批评、优秀学生受表扬的粗疏形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社会评价、相互交融,评价过程是民主、协商、交流、借鉴的过程,帮助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强调差生有优点,激励他们多学习借鉴,找出差距,促进他们不断改进。
5.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应“巧化”。评价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进步,而不是给学生下结论或排队,从而体现出所谓的“差生”。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延缓评价,不公开他们的成绩等次,可告知他们、继续努力,一定会很优秀!成绩满意后再评价。这样能让差生看到通过努力取得的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实现了评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