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存在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它使艺术作品具有召唤性。唤起读者在这个空白中填补自己的体验和智慧,也使其感受到发现的愉悦。语文课是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留出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畅想,就能在教学中化“虚”为“实”,填补文本空白,品出新意,课堂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空白留出精彩呢?
一、文题留白
教育的艺术在于给你一片“落叶”,让你想象出怡人的“秋天”。但不是文本中所有的字句都具有召唤性,所以教师应适当设计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那最具特色的“落叶”。
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文眼,更是理解、分析文章的突破口。所以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标题空白艺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都江堰》一课时,为使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故意把标题写成“都江堰与李冰”。反问学生:课文主要表达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上人是不是更好?在教学《听听那冷雨》一课时,把听写成繁体的聽,使学生猜字理解,带着好奇去从听、看、想,从这一个字入手解读课文。
二、结尾留白
水到渠方成,思考的活水源于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空间去调动自己的“活水”。
结尾在文中的结构上有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突出人物品质或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因此在分析情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上,应巧用结尾的空白。
在教《故都的秋》时,让学生从原文中找作者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原因。分析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很多疑惑,认为情感矛盾,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争论不断。在学生将观点都阐述出来以后,教师才引导学生从具体感性的意象出发,再去把握文本的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作品的情节空白,进而理解作者对那带着苦涩滋味的秋的独特情感。
三、情境留白
空了文字,内容却还在,这就是文学无声胜有声的魅力。这种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在课堂要做的不是释放自己的知识、感悟,而是要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实现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情节,不同于历史,也不同于生活,它有更大的表现自由。它取源于生活,又有独立于生活之上的一面,因此可以利用生活的一面感知未知的独特。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情节,这种空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使文章更具深意,也拓展了作品的内涵。教学中通过填补这种“空白”,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塑造人物上的高超技巧,还能加深他们对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诗歌独有的形式决定了诗歌不可能有详尽的叙事,诗人常常字斟句酌,以雪泥鸿爪般的意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再现出来,可写,可唱,可演。对于小说,像《孔乙己》《祥林嫂》,通过课文描述可以表演动作神情,设想人物的命运遭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了作品,但作者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的理解,有时还是需要点拨的。像《项链》留人遐想的结尾,学生就体会不出作者“人生不确定,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思想。
优秀作品正是因为留有空白和不确定性,为读者提供了参与创作的空间,从而跨越时空历久不衰。对作品欣赏而言,发现更重要,没有发现,就谈不上填补,更谈不上获得情感体验的愉悦。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出精彩,适度留白是不可或缺的。总之,作品没有意境的“空”,诗歌就没有灵气,小说就没有余味。而若不能化“虚”为“实”来填补空白,就不能品出新意。
一、文题留白
教育的艺术在于给你一片“落叶”,让你想象出怡人的“秋天”。但不是文本中所有的字句都具有召唤性,所以教师应适当设计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那最具特色的“落叶”。
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文眼,更是理解、分析文章的突破口。所以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标题空白艺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都江堰》一课时,为使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故意把标题写成“都江堰与李冰”。反问学生:课文主要表达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上人是不是更好?在教学《听听那冷雨》一课时,把听写成繁体的聽,使学生猜字理解,带着好奇去从听、看、想,从这一个字入手解读课文。
二、结尾留白
水到渠方成,思考的活水源于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空间去调动自己的“活水”。
结尾在文中的结构上有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突出人物品质或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因此在分析情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上,应巧用结尾的空白。
在教《故都的秋》时,让学生从原文中找作者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原因。分析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很多疑惑,认为情感矛盾,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争论不断。在学生将观点都阐述出来以后,教师才引导学生从具体感性的意象出发,再去把握文本的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作品的情节空白,进而理解作者对那带着苦涩滋味的秋的独特情感。
三、情境留白
空了文字,内容却还在,这就是文学无声胜有声的魅力。这种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在课堂要做的不是释放自己的知识、感悟,而是要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实现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情节,不同于历史,也不同于生活,它有更大的表现自由。它取源于生活,又有独立于生活之上的一面,因此可以利用生活的一面感知未知的独特。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情节,这种空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使文章更具深意,也拓展了作品的内涵。教学中通过填补这种“空白”,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塑造人物上的高超技巧,还能加深他们对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诗歌独有的形式决定了诗歌不可能有详尽的叙事,诗人常常字斟句酌,以雪泥鸿爪般的意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再现出来,可写,可唱,可演。对于小说,像《孔乙己》《祥林嫂》,通过课文描述可以表演动作神情,设想人物的命运遭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了作品,但作者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的理解,有时还是需要点拨的。像《项链》留人遐想的结尾,学生就体会不出作者“人生不确定,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思想。
优秀作品正是因为留有空白和不确定性,为读者提供了参与创作的空间,从而跨越时空历久不衰。对作品欣赏而言,发现更重要,没有发现,就谈不上填补,更谈不上获得情感体验的愉悦。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出精彩,适度留白是不可或缺的。总之,作品没有意境的“空”,诗歌就没有灵气,小说就没有余味。而若不能化“虚”为“实”来填补空白,就不能品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