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出精彩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ua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存在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它使艺术作品具有召唤性。唤起读者在这个空白中填补自己的体验和智慧,也使其感受到发现的愉悦。语文课是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留出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畅想,就能在教学中化“虚”为“实”,填补文本空白,品出新意,课堂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空白留出精彩呢?
  一、文题留白
  教育的艺术在于给你一片“落叶”,让你想象出怡人的“秋天”。但不是文本中所有的字句都具有召唤性,所以教师应适当设计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那最具特色的“落叶”。
  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文眼,更是理解、分析文章的突破口。所以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标题空白艺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都江堰》一课时,为使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故意把标题写成“都江堰与李冰”。反问学生:课文主要表达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上人是不是更好?在教学《听听那冷雨》一课时,把听写成繁体的聽,使学生猜字理解,带着好奇去从听、看、想,从这一个字入手解读课文。
  二、结尾留白
  水到渠方成,思考的活水源于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空间去调动自己的“活水”。
  结尾在文中的结构上有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突出人物品质或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因此在分析情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上,应巧用结尾的空白。
  在教《故都的秋》时,让学生从原文中找作者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原因。分析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很多疑惑,认为情感矛盾,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争论不断。在学生将观点都阐述出来以后,教师才引导学生从具体感性的意象出发,再去把握文本的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充作品的情节空白,进而理解作者对那带着苦涩滋味的秋的独特情感。
  三、情境留白
  空了文字,内容却还在,这就是文学无声胜有声的魅力。这种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在课堂要做的不是释放自己的知识、感悟,而是要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实现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情节,不同于历史,也不同于生活,它有更大的表现自由。它取源于生活,又有独立于生活之上的一面,因此可以利用生活的一面感知未知的独特。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情节,这种空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使文章更具深意,也拓展了作品的内涵。教学中通过填补这种“空白”,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塑造人物上的高超技巧,还能加深他们对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诗歌独有的形式决定了诗歌不可能有详尽的叙事,诗人常常字斟句酌,以雪泥鸿爪般的意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再现出来,可写,可唱,可演。对于小说,像《孔乙己》《祥林嫂》,通过课文描述可以表演动作神情,设想人物的命运遭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了作品,但作者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的理解,有时还是需要点拨的。像《项链》留人遐想的结尾,学生就体会不出作者“人生不确定,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思想。
  优秀作品正是因为留有空白和不确定性,为读者提供了参与创作的空间,从而跨越时空历久不衰。对作品欣赏而言,发现更重要,没有发现,就谈不上填补,更谈不上获得情感体验的愉悦。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出精彩,适度留白是不可或缺的。总之,作品没有意境的“空”,诗歌就没有灵气,小说就没有余味。而若不能化“虚”为“实”来填补空白,就不能品出新意。
其他文献
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作文的高度。再优美流畅的句子,缺少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也仅仅是华丽浮华的外衣,没有真正的精神内核。要写出让人信服的作文,需要从“深刻”入手。  在议论文中,要有独到的见解,有正确、深入的说理,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揭示生活的真谛。  但是,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犯“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毛病。审题过于浅显表面,论述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堆砌事例。只会
期刊
从事了十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深深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而言,最难教的便是作文了,而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作业,也就是作文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探究困扰师生的这一最大难题的根源,并对症下药,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完成一篇作文。  一、用写读后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了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本书,而后将自己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这就是读后感。读后感从本
期刊
偶尔会听到有些家长或是老师这样感慨:“现在的孩子可以全心全意地呆在学校学习真幸福啊,我们那时候,上完了几节课,顾不上做作业就得砍柴、割猪草,稍大点还得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哪有现在这样优越的环境学习啊。”这可真让人想要为现在的孩子叫苦。从早上6:30到晚上9:30,孩子整天呆在学校念书,可他们念的却也仅仅是教材。在看作文时常感叹学生阅读面窄,素材缺乏,情感淡漠。可去了解一下孩子的现状,孩子也抱怨:课
期刊
时光如梭,转眼高考在即。高三语文备考在紧锣密鼓中,讲练有度,考评有法,井然有序,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与日俱增。随着二轮复习的结束,卷面中的大分值试题需进行强化训练,力争在四、五月份通过重温强化为高考增分做精彩的最后一搏。  新课标高考卷中文言文分值是十九分,三道选择题,两道翻译题。其中翻译题最易失分,所以考前强化训练的思路是以实词为突破口,以翻译为核心,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一、突破实词  1
期刊
如何写好供材料议论文,关键是要读懂材料。读懂材料不是一般的浅层认知,而是透彻理解材料的内涵和实质,并且能够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不少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供料无命题的作文,往往文不对题,或者跑偏,或者无限引申,而没有找准材料的切入点和“命门”。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供材料议论文呢?供材料议论文根据写作方式大体可以归纳为“引、析、点(议)、联、结”五步法,这也是写好供材料议论文的基本模式。  一、引,就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最重要。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中,教师应该适应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适应时代培养人才的特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不仅让作者的生命在场,让教师的生命在场,也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学生主动追求知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焕发出精彩,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倡导平等
期刊
人类的教育活动, 如果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 一般体现为信息的生成、传输、接受的全过程。现代化教育手段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基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所使用的教育信息传播手段, 具体包括幻灯、录音、录像、影视、计算机等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现代化教育手段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背景。  1.现
期刊
雨,轻轻地滴落,时断时续。印在脑海的故事,一幕朦胧一幕清,一幕愉悦一幕伤。很想极致地放松自己,放松到不分白天黑夜,放松到慵懒,慵懒到不愿事事。  深沉的夜,没有清冷月光的映照,没有与皓月遥望的金星。可没有光芒的夜空却更加深邃,没有任何掩饰的夜空更加浩渺。无论世人看到与否,无论时光物转星移,天际的一切,都静静地默默地相互守望着。  世人应该去仰望,仰望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真诚、善良、友爱、无私、无畏。
期刊
一、高三语文评讲课存在的问题  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做题和评讲占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说讲评课是教学的最重要环节。一堂高质量的讲评课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答题技巧,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解题能力产生一次质的飞跃。还能为教师了解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评讲课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1)面面俱到的讲评,忽略主次。很
期刊
旧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语文教师的唾沫下就像是一群老学究,全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毕恭毕敬地凝神倾听孔老先生的讲学。这一幕不禁让人生出这样的疑问:这样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吗?这样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吗?这样的接班人能让祖国腾飞吗?所幸的是,语文教学改革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得到了改变。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