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如梭,转眼高考在即。高三语文备考在紧锣密鼓中,讲练有度,考评有法,井然有序,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与日俱增。随着二轮复习的结束,卷面中的大分值试题需进行强化训练,力争在四、五月份通过重温强化为高考增分做精彩的最后一搏。
新课标高考卷中文言文分值是十九分,三道选择题,两道翻译题。其中翻译题最易失分,所以考前强化训练的思路是以实词为突破口,以翻译为核心,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一、突破实词
1.考情分析。
实词在考卷中显性设题是选择题第四题,隐性设题在文言文翻译中。文言文翻译每道题分值为5分,其中考查关键词语为3分,考查大意为2分。关键词语即侧重实词的考查,大意侧重虚词的考查。综观2009至2012年新课标高考卷,除2011年考了特殊句式,其余年份均考查的是实词、虚词。所以实词的考查分值至少在7分。
2.方法回顾。
(1)联想推断法。课本是联想的后花园,通过联想课本中相关的词语,推断考题中的实词含义。
(2)语言结构推断法。古汉语多用整句,且语意多相对、相反。
(3)辨析词性,调用语法推断法。调用语法知识,根据主谓宾和定语状语的位置及词性特点推断实词的含义。
(4)邻字帮助法。这种方法最适合于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5)语境分析推断法。内部语境即句子内部,外部语境即上下文,原则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实词在考题中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1)无中生有(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得不合理,如,“济”,解释为“渡过难关”。
(2)以今释古。实词掌握不牢,往往会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
(3)忽略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如果不熟悉这些词类活用现象,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4)细微差别。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在实词的准确性方面有所侧重。
(5)不明通假。通假现象是文言实词的常见语言现象,掌握此类现象需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因而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强化这一意识,根据上下文也是可以判别正误的。
判明通假,注意音近、音同、形近的词,正确辨析古今异义词,调动语法知识,识断词类活用,紧扣语境,慧眼观察细微差别,从而避过陷阱,躲闪障碍,成功跨越。
二、攻克翻译
1.翻译在考场中的失误多表现为不联系语境,不能化新为旧,忽略句式。
2.应对策略:(1)缜密斟酌,如,“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此句中的“谢”,大多数学生翻译为“感谢”,即刘殷接受(别人送的财物)不感谢,只说等以后富贵了报答他们。这时就要告诉学生何为“报答”, “报答”即“酬报、答谢”,“不感谢”何来“报答”?(2)回归文本,注重迁移。上句“相酬”中的“相”有学生就翻译不出来,《孔雀东南飞》中有大量的“相”(“誓不相隔卿”、“嬉戏莫相忘”等),熟悉课本,自会知道“相”此处指动作偏指一方。翻译的最大障碍是视野茫然,摸不着头脑。不熟悉文本,积累贫乏,自然感觉一切都是陌生的。能适时迁移,化新为旧,方能所向披靡。
三、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题为选择题的第六题,这个题的题干明确,即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题肢规范,即前半部分总结概括,后半部分分析,总分结构,而且多是概括不出错,错误在分析。其错误设置多为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颠倒顺序、弄错动作和行为的发出者等。阅读文言文需理顺人物关系,明晰官职变动,概括主要事件,读懂作者的感情倾向,如此才有助于正确理解分析。
俗话说:“磨镰不误砍柴工。”重温科学的方法,明确障碍设置,注重迁移,化新为旧,正确推断,举一反三,可触类旁通,灵活应对,处变不惊。丰厚积累,思维缜密,沉着应战,方能淡定从容,脱颖而出,蟾宫折桂。
新课标高考卷中文言文分值是十九分,三道选择题,两道翻译题。其中翻译题最易失分,所以考前强化训练的思路是以实词为突破口,以翻译为核心,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一、突破实词
1.考情分析。
实词在考卷中显性设题是选择题第四题,隐性设题在文言文翻译中。文言文翻译每道题分值为5分,其中考查关键词语为3分,考查大意为2分。关键词语即侧重实词的考查,大意侧重虚词的考查。综观2009至2012年新课标高考卷,除2011年考了特殊句式,其余年份均考查的是实词、虚词。所以实词的考查分值至少在7分。
2.方法回顾。
(1)联想推断法。课本是联想的后花园,通过联想课本中相关的词语,推断考题中的实词含义。
(2)语言结构推断法。古汉语多用整句,且语意多相对、相反。
(3)辨析词性,调用语法推断法。调用语法知识,根据主谓宾和定语状语的位置及词性特点推断实词的含义。
(4)邻字帮助法。这种方法最适合于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5)语境分析推断法。内部语境即句子内部,外部语境即上下文,原则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实词在考题中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1)无中生有(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得不合理,如,“济”,解释为“渡过难关”。
(2)以今释古。实词掌握不牢,往往会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
(3)忽略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如果不熟悉这些词类活用现象,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4)细微差别。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在实词的准确性方面有所侧重。
(5)不明通假。通假现象是文言实词的常见语言现象,掌握此类现象需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因而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强化这一意识,根据上下文也是可以判别正误的。
判明通假,注意音近、音同、形近的词,正确辨析古今异义词,调动语法知识,识断词类活用,紧扣语境,慧眼观察细微差别,从而避过陷阱,躲闪障碍,成功跨越。
二、攻克翻译
1.翻译在考场中的失误多表现为不联系语境,不能化新为旧,忽略句式。
2.应对策略:(1)缜密斟酌,如,“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此句中的“谢”,大多数学生翻译为“感谢”,即刘殷接受(别人送的财物)不感谢,只说等以后富贵了报答他们。这时就要告诉学生何为“报答”, “报答”即“酬报、答谢”,“不感谢”何来“报答”?(2)回归文本,注重迁移。上句“相酬”中的“相”有学生就翻译不出来,《孔雀东南飞》中有大量的“相”(“誓不相隔卿”、“嬉戏莫相忘”等),熟悉课本,自会知道“相”此处指动作偏指一方。翻译的最大障碍是视野茫然,摸不着头脑。不熟悉文本,积累贫乏,自然感觉一切都是陌生的。能适时迁移,化新为旧,方能所向披靡。
三、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题为选择题的第六题,这个题的题干明确,即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题肢规范,即前半部分总结概括,后半部分分析,总分结构,而且多是概括不出错,错误在分析。其错误设置多为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颠倒顺序、弄错动作和行为的发出者等。阅读文言文需理顺人物关系,明晰官职变动,概括主要事件,读懂作者的感情倾向,如此才有助于正确理解分析。
俗话说:“磨镰不误砍柴工。”重温科学的方法,明确障碍设置,注重迁移,化新为旧,正确推断,举一反三,可触类旁通,灵活应对,处变不惊。丰厚积累,思维缜密,沉着应战,方能淡定从容,脱颖而出,蟾宫折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