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最重要。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中,教师应该适应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适应时代培养人才的特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不仅让作者的生命在场,让教师的生命在场,也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学生主动追求知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焕发出精彩,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倡导平等、互动、融洽的求知关系
布贝尔曾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他的话表明了师生关系对教育效果产生的直接影响。倡导平等、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知识的快乐和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在平等的探究中领略知识的无限魅力,形成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一个具有辩证头脑的教师,必须善于从学生身上吸取各种营养,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要全面发展地看待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不说大话、粗话和风凉话。其次,要以爱为中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具有爱心呢?要求教师胸怀宽广,宽容待人。用善良的目光欣赏学生,用向上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不断学习,与时代同步,铸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赢得学生满腔的爱。双方心理相融,产生互动,形成合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渴望与心灵的震动。
二、倡导人文、精彩、丰富的求知气息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是折射五千年文化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体味到中华文化的精彩与博大。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呢?
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的境界,丰富美好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
三、倡导轻松、和谐、愉悦的求知土壤
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情感的信息功能和调节功能,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轻松、和谐、愉悦的精神状态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轻装上阵,抛弃思想上所有的包袱,大胆展现自我,达到良好的教学境界。如果课堂教学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知识储备要丰富,语言要新颖有趣,方法启发性要强,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情绪始终是最高涨的,思维始终是最活跃的,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趣激趣,寓知于乐。当然,良好课堂土壤的形成,教师不仅要研究怎样教的艺术,更要着重研究学生学的方法,围绕学生的学来施教。记得有位老教师说得好,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知道的东西要多,无论哪篇文章都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广泛涉猎,思考不止,探索不止,这样才能精通文本,熟悉学生,驾驭课堂,使求知的土壤更加民主,为学生获得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四、倡导自主、课内、课外的求知空间
要想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就应该让学生认清自主学习的本质,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整合课内、课外的多重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必备的条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会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把刚入学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高一新学段、新学期、新起点,学生都会有一些学习设想和学习期待,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绝佳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计划好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步骤方法,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然后,从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差异,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慢,求稳,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产生自信,感到愉悦之后,再在一定阶段逐步地提出要求,提高要求。在学生经历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飞跃之后,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养成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时间、学习程序安排等逐步加大干预,以此形成自然流程,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主行动。“生活就是语文大课堂”,学生就会把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睁大一双慧眼,积极梳理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丰富语文学习资源,使生活变成语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就会在课内学得理论知识,在课外延续求知的渠道,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位诠释生命与知识精彩的使者,应该是一位激情四溢、学识渊博的学者,应该是一位浪漫多感、见解独特的诗人,还给学生学习的一片蓝天碧海。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让学生焕发自主学习语文的精彩,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和谐的统一。
一、倡导平等、互动、融洽的求知关系
布贝尔曾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他的话表明了师生关系对教育效果产生的直接影响。倡导平等、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知识的快乐和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在平等的探究中领略知识的无限魅力,形成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一个具有辩证头脑的教师,必须善于从学生身上吸取各种营养,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要全面发展地看待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不说大话、粗话和风凉话。其次,要以爱为中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具有爱心呢?要求教师胸怀宽广,宽容待人。用善良的目光欣赏学生,用向上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不断学习,与时代同步,铸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赢得学生满腔的爱。双方心理相融,产生互动,形成合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渴望与心灵的震动。
二、倡导人文、精彩、丰富的求知气息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是折射五千年文化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体味到中华文化的精彩与博大。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呢?
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的境界,丰富美好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
三、倡导轻松、和谐、愉悦的求知土壤
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情感的信息功能和调节功能,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轻松、和谐、愉悦的精神状态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轻装上阵,抛弃思想上所有的包袱,大胆展现自我,达到良好的教学境界。如果课堂教学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知识储备要丰富,语言要新颖有趣,方法启发性要强,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情绪始终是最高涨的,思维始终是最活跃的,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趣激趣,寓知于乐。当然,良好课堂土壤的形成,教师不仅要研究怎样教的艺术,更要着重研究学生学的方法,围绕学生的学来施教。记得有位老教师说得好,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知道的东西要多,无论哪篇文章都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广泛涉猎,思考不止,探索不止,这样才能精通文本,熟悉学生,驾驭课堂,使求知的土壤更加民主,为学生获得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四、倡导自主、课内、课外的求知空间
要想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就应该让学生认清自主学习的本质,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整合课内、课外的多重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必备的条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会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把刚入学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高一新学段、新学期、新起点,学生都会有一些学习设想和学习期待,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绝佳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计划好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步骤方法,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然后,从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差异,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慢,求稳,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产生自信,感到愉悦之后,再在一定阶段逐步地提出要求,提高要求。在学生经历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飞跃之后,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养成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时间、学习程序安排等逐步加大干预,以此形成自然流程,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主行动。“生活就是语文大课堂”,学生就会把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睁大一双慧眼,积极梳理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丰富语文学习资源,使生活变成语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就会在课内学得理论知识,在课外延续求知的渠道,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位诠释生命与知识精彩的使者,应该是一位激情四溢、学识渊博的学者,应该是一位浪漫多感、见解独特的诗人,还给学生学习的一片蓝天碧海。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让学生焕发自主学习语文的精彩,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