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奶油面包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我想买一个电饭煲。于是想起妈妈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为我物色好了。
  他回复我:“你有一个好妈妈。”
  你知道我当时思维跳到哪里去了吗?
  我跳到了今晚因为脚背受伤而无法饭后去锻炼。于是又跳到了小时候和妈妈不是每晚但是经常的散步。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里。门口有两条路,一条去往人民公园,一条去往更老的生活区。
  公园晚上是很嘈杂的。公园中心有一个不大的喷水池。中间是一块巨型的石头,包围着石头的水很脏,我一度企图在里面抓一种叫老虎鱼的小鱼。可是失败了。我只能抓到蚊子的幼虫,我们的方言里把它叫做“板凳虫”。
  公园里每逢清晨和黄昏。就会有很多老太太提着录音机相聚,放很大声的音乐跳舞健身。
  所以在那个公园里生活了10年。我就10年没有睡过懒觉,这是真话。
  我和妈妈散步的路线不定。因为不管哪条路最后都是会绕回公园里我家大院的。
  可是不管哪条路,每天都要去生活区的一家清真面包店买面包。奶油面包。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奶油,因此在小学时得了个叫“奶油”的绰号。可是90年代末的面包店里。奶油大都是那种雪白的,我指的是冷色调的白色的,轻飘飘的植物奶油。
  不知道是那几年特别流行还是怎样,满大街的植物奶油让我不喜欢也得接受。市场嘛……
  当时我们的小城市也没有黄油这种高级货,糕点大都是猪油做的。不好吃。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是在回外婆家的路上(我家回外婆家只要10分钟),我和妈妈无意进入了那间清真面包店。
  现在想想店主是一个很和蔼的中年人,可是我一直喊他爷爷。50岁左右。脸方方正正,五官也是端正的,很和蔼。常年穿着一件深灰色或是藏青色的带有面粉印的围裙,抱歉我实在记不清他围裙的颜色了。
  一进面包店。是一个不大的玻璃柜台,品种不多。我不记得有些什么了,因为我只吃奶油面包。
  爷爷靠着柜台站着,身后是一座很大的烤箱,还有一盆巨大的,厚厚的奶油!那是真正的奶油!不是冷色调的,轻飘飘,味道千篇一律流水线一般的植物奶油。
  是乳黄色的,暖色调的,厚重的。真正的奶油。看着它的颜色你都可以闻到味道的鲜奶油。
  我第一眼看到那盆奶油就知道我会爱上它的。
  爷爷问我要什么,我说“奶油面包!”掷地有声,结尾绝对是带感叹号的。然后他便从玻璃柜里取出一个面包胚,长条形的,两头圆润。表皮是有点橘黄又有点咖啡色的那种颜色,质朴可爱。再拿一把带有锯齿的长刀,形状像是现在的西瓜刀。从面包侧面横着切开,并不完全切断,然后用刀面在那盆厚厚的。乳黄色的奶油里一刮,再均匀地涂抹在面包的伤口里。合拢。最后装进一个小小的白色塑料袋里,递给我,收下妈妈给的一块钱。
  奶油面包一块钱一个。那时候的一块钱纸币还是红色的。
  我和妈妈要么回外婆家陪老人聊天。要么回家。
  我一手牵着妈妈,有时候会用手指拉着她左手上的玉镯走,她老是说我会有一天把她的玉镯给扯断,不过我现在18岁,拉了10多年,玉镯还是好好的。
  另一只手,自然是拎着那只奶油面包啦。我现在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塑料袋里长条形面包的重量,以及它一路上散发出的淡淡酸味的面包味和浓郁的奶油气息。
  早晨我洗漱完毕就开始吃面包了。因为时间紧。一般都是坐在妈妈或是爸爸的单车后座上进行的。
  先啃一口四周的面包,没有奶油的部分要先吃完,然后才是涂满奶油的部分。
  面包不是很甜,有一种发酵的酸味。和今天各种掺了黄油、牛奶、各式香精的制作工艺已成熟的面包自然不能比,可是却永远停留在我大脑里“最珍贵最美味的东西”那一栏里。
  奶油是甜的,厚重的,不腻,一点儿都不。奶味很重,香味扑鼻。我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形容词去形容那种“最美味”的味道。
  随着单车一路颠簸,面包吃完了,我也到学校和爸爸妈妈挥手再见了。
  每天吃也不会腻。
  后来家里买了一台微波炉,我学会用之后的一天早上,我尝试着把面包放进去加热了三十秒,我想试一试热的奶油面包是什么味道。
  “滴——滴——滴——”响过之后。拉开微波炉门,一股扑鼻的奶油香。我开心极了,拿出面包,一口咬下去。
  奶油没有了?!
  我惊奇地发现热腾腾的,散发着奶油香气的奶油面包没有了奶油。掰开面包的伤口,那些层层叠叠,厚厚实实的奶油堆儿不见了,白色的面包上染了一层黄色的液体,比奶油要甜得多。可是我不喜欢这“消失”了奶油的奶油面包,所以再也没有试图加热过奶油面包。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奶油并没有消失,它仅仅只是融化了。
  因为我和妈妈每天都要去买面包,所以卖面包爷爷的很快就认识我了。
  每次我去,还没开口,他就会模仿我的语气说:“奶油面包!”
  然后麻利地拿面包,切口,抹奶油,合上,装袋,递给我。
  对了,可能是因为爷爷和我熟悉了,又或许是因为他发现了我看他涂奶油时期盼的眼神。所以,他给我涂的奶油总是特别多。当他合上面包的切口时,奶油就会厚厚地挤出来一层,像一圈蕾丝花边似的,好看极了。
  后来,小城里开了越来越多的面包店,人们做糕点的技术也日益精湛。关键是。我搬家了。搬到了10公里以外的郊区,再也不可能每晚散步去买面包了。尽管我还在以面包为早餐,可是因为选择的增多。奶油面包已经深深地藏在记忆深处了,深到我几乎忘了那问清真面包店的名字叫做“国华清真糕点店”,也几乎忘了每日买面包的时光了。
  高三的冬天,我生了一场不小的肠炎。大概是学校食堂又冷又硬的米饭引起的,于是我开始了中午回外婆家吃饭的日子。
  从学校走回外婆家大概要30分钟左右。一路都是我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梧桐树。那片曾经的老城区已经被改造成繁华的商业中心。只有最边缘的一个街区仍然保留着拥有长了野草的破瓦和贴满治性病小广告的老旧平房。
  那片老平房没有甘于寂寞地等待拆迁,而是打开了大门做起生意。在其中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黄色的招牌。上面用红色的广告字写着“国华清真糕点店”。
  店里有乳黄色的干净瓷砖,颜色就像那盆厚厚的奶油一样。因为是正午日头高照的时刻,所以玻璃柜子上盖了一块与招牌同色的绒布遮光,我看不到在售卖什么糕点。也不知道当年做奶油面包的面包胚还有吗,以及如今价格几何。
  我几次路过面包店都想进去买一块奶油面包,都想看一看当年的爷爷(如今已是名副其实)是否还记得那个每晚牵着妈妈大声说“奶油面包!”的我。
  可是一想到外婆家还有50来米,如果买了面包,吃了就吃不下午饭浪费老人的心意,不吃拿回去外婆免不了一通关于肠胃健康的唠叨,从11月开始回外婆家到6月高考,我竟然一次也没有买过奶油面包!更别提高考后彻底放纵玩耍的暑假,那个清真面包店和奶油面包又一次被我遗忘了
  直到今天。
  与我聊天的。是当年住在我家楼上的“青梅竹马”,谈论的,让我想起的,都是那个在公园边上的家和周围的一切。
  我发现自己竟然是如此地怀念当年我嫌弃它嘈杂的人民公园和每晚拉着妈妈玉镯散步的日子。
  晚饭早已过了时候。现在食堂是宵夜时间。一定有奶油面包供应。可是寻遍天下,我再也找不到当年小店里昏暗灯光下。爷爷一手切一手抹奶油的面包了,也再也找不到和妈妈一起生活一起散步的童年了。
  于是并不饿的我发现,我想吃奶油面包了。我想妈妈了,我想家了,还有……我想哭了。
其他文献
阳光,心中的阳光  时刻,我都极小心  我要紧紧相随,一步挨紧着一步  像一个涉足长路的行人。追随  在你灿烂的荣光里  我的臂膀上负着担子  那是满满的沉沉的光明;我就  在其间歌唱,歌唱这一片持续的  金黄。自每一个晨曦  可是啊。我的梦境也离不开她  我要在她的光芒里成长,需要  她博大宽容的胸怀,需要那生机  昂然的气息。每一刻  每一刻,新星皆在闪耀  在你光的抚照下绚丽多姿。它们  执
期刊
在云南,我的足迹总是在山路与田畴之间游荡。我知道,我仅仅是云南的大地上一个轻如草籽的游魂。当我的身影转瞬之间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遮住,云南的乡村便把我揽到阴影里,用它们的湿气。告诉我。其实我的脚下有太多被时光掩盖住的往事。顺着泥土里纷繁的根须,努力地生长出来。于是,我在云南的行走,总会发现一些事物,让我在有生之年深爱着它们,并且为之沉迷。在永平。一片澜沧江边的热气腾腾的土地。它在群山之间掩藏着一个
期刊
记忆中,那是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季,当我第一次乘坐汽车翻过者摩山,随着盘山公路下到山脚,首先感到的是风的厉害,这也是我对于风城下关的最初印象。在下关工作以后,无论春夏秋冬,我都会在饭后或者休息之时到户外走走。我工作的单位离西洱河不远,于是,洱河便成了与我最近的风景。  到了西洱河边,还得先从风说起,下关风较为奇特,年均三十五天以上的大风,风力有时超过八级。本来海拔四千多米的苍山屏峙,挡住了西南吹来的季
期刊
一  栀子花在夏季开放,那个季节,塘河村的上空总是飘溢着淡淡的清香。  塘河村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水乡一个偏僻的小村,这里远离县城,沟渠交织,河荡相连。没有一条能开汽车的路,人们进出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只有紧靠东边的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塘河,在终日不停地流淌着,向人们诉说着它的风霜雨雪,还有偶尔从河上驶过的吨位不算大的运输船响起的汽笛声。才能给这片还不富有的土地注入一些生气,发布它存在的信息。  
期刊
冬天  千万朵花瓣纷纷赶在太阳下签字  让生命燃烧  平原人雪  如水的流势  清瘦的冬天枝枝重如人的五指  比开放的头脑聪颖智能冷静  最贵重的乳名悄悄胜出  大自然重捧一部  《沁园春·雪》的亲笔手稿  开始和作者们面对面  倾心叙旧  大理  被长江源头步步堆高的洁白浪花  洗涤远在边陲您星星般的名字与服饰  风常常围坐在南国秋园沉甸甸的谷粒边唱歌  让劳累了的夜的笑靥  安枕一汪被静谧群峰
期刊
洱海东岸有一个古老的集镇叫挖色街。是我出生的地方。洱海南岸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大理市下关。从挖色到下关,走旱路50余公里,走水路约40公里。几十年来,我在挖色和下关生活着、工作着,经常在这条路上反复往返。  1961年,我从宾川一中高中毕业后,在洱海区挖色管理大队工作。那时挖色没有一寸公路,不要说乘汽车,就连马车都没有,所以要到下关办事,一是乘船走水路。二是翻过洱海东岸的几座大山走旱路。当时
期刊
对于大理,点燃记忆的是下关客运中心和大理师专的红楼。从下车时的茫然到凝眸师专红楼的深情,其间时光漫漶三载。岁月的沟壑里除了沙砾还是沙砾。捡拾起来的能够闪烁一些珠玉光泽的却是这两座消失掉的建筑。  我多少次进出下关客运中心,已经记不清了。曾经的自己仿佛是它巨嘴里的一口气,任其吐纳。就像孙悟空总是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一样。我即便跑得再远,也总会回到它掌心里去。每天,东方似乎还未泛鱼肚白。人们已经和它一起
期刊
天地间有大美而无言,大理的苍山正是一座无言的,大美的山。  他伟岸,他谦逊,他阔大,他宽容,他坚忍不拔,他平和深沉,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高度,生命的高度,梦想的高度,爱与恨,的高度。  他有形的海拔,却彪炳了无言的矗立。他既是大理人的山,是白族人的山,更是中国的山,世界的山。  他是数万年,数十万年自然奇迹的缔造者和见证者,是一部永远没有终结的神话,是一组大气淋漓的水墨绝笔。  十九座伟岸的山峰,是
期刊
有人说,黑龙桥是下关历史的见证。  “我很喜欢这样的注解。因为这座桥默默地伴着我们这代人成长,见证着下关这座老城从孤寂、单调到发展、繁华的全部历史。”谈起黑龙桥,今年64岁的杨大光女士就像谈起自己的亲人,温暖而亲切。  “对我来说。黑龙桥是童年时代无法忘怀的记忆!”杨女士告诉记者。她外祖父家在西洱河北的关迤小井巷。她小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要领着她从西洱河南的关外经过黑龙桥去探望外祖父。  “记得当时
期刊
郭斌和陈文夫,本应该成为朋友的。即便成不了心心相映的好朋友,也应该成为一般性的朋友。不仅介绍陈文夫和郭斌认识的张哥这样认为,郭斌自己也这样认为。但他们仅仅经过了初识这个过程,两人的相处就戛然而止。像一列徐徐开动了的列车。还没有等到驶出车站。就猛然落了刹闸。踩车刹的当然是他郭斌。他果断地将车刹一踩,别说两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没有了。就是基本的熟识关系都没能再保持。相互见面,打个招呼的意思都没有。当然,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