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柳永《雨霖铃》词中出现了“寒蝉”“长亭”“帐饮”“兰舟”“烟波”“杨柳”“残月”诸多意象,每一个意象都传达了特定的感情,密不可分,相互烘托、陪衬,形成整个意境的完整,形象的统一。由于我们共同的民族心态、血缘、文化,意象贯通古今,成了我们民族通用的、特有的一种抒情方式。意象在词人和读者之间架起了感情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 雨霖铃 意象 意蕴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以其敏感的心灵创作出的《雨霖铃》,为古往今来的读者描绘了一幅饱含离情的画面,它是由数量众多的传统意象组合成的传世佳作。这些意象表现出了民族共同的思想和情感,受同一文化影响的读者能从这些传统的意象中体会出作者的心情,激起感情的共鸣。可以说,这些传统意象是读者与作者感情沟通的纽带。下面就词中的几种意象作简要的分析,揭示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一、寒蝉
词人先写寒蝉。写寒蝉是何用意?是要点出离别的时令是秋天,渲染一种秋季的萧索与悲凉。人遇秋总有冷落失意之感的。中国古代就有“秋士”的说法。刘禹锡有诗评论说:“古人逢秋悲寂寥”,欧阳修的《秋声赋》更是把悲秋之情写到极致。柳永在词中把离别之情与悲秋之情融合在一起,一幅清秋离别图所透露出的冷冷凉风扑面而来,为全词定下了凄美的基调。谈到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读到“寒蝉凄切”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秋天呢?这就关系到“寒蝉”体现出的传统审美意象了。《礼记月令》中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在中国古籍中就出现了“寒蝉”,并且讲明了是在秋季。唐代也有咏蝉三绝句: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用得多了,寒蝉自然变成一传统意象,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秋的孤独与凄凉,不由得引起人的一种秋情。词人并没有用文字点明秋,但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股冷冷的秋意,再加上“凄切”、“骤雨”、“长亭”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词人离别时的悲凉心情也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二、长亭、帐饮
长亭是古时设在交通大路边的供人休歇的亭舍,也是送别的地方,并在郊外送别处张设帐幕宴饮饯别。在西汉疏广、疏受告老还乡时,公卿大夫故旧数百人为其饯行于长安东门外,从此长亭帐饮也就成了离别时的传统了。江淹《別赋》中有“帐饮东都”之句,庾信《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在西厢记中,张生去京城赶考,崔莺莺也是在长亭设宴饯别的。在我国诗文中,凡是涉及长亭这一特定意象的,一般都与饯行有一定的关系。
三、骤雨、酒
这两种意象在古代诗文中也被赋予了一种传统的色彩。雨的缠绵是容易引发人的愁思的。不是有“雨送黄昏花易落”“空阶滴到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句子么?在这里,雨是伤感,是孤独,是离愁。
而酒却被认为是能够解愁的东西。李白更以斗酒诗百篇名扬后世。酒真的能解愁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想以酒来解千愁,以醉来掩藏哀痛。可惜当酒醉醒后,物是人非,更是令人感到伤心。同样酒也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
四、兰舟
在我国古代,旅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只、车与马。所以在羁旅行役诗词中,提到的船只比较多。在柳永这首词中,兰舟相传鲁班刻兰树为舟,后就用为船的美称了。
宋代诗人郑文宝诗中有“亭亭画舸系春潭”,“画舸”也是相当于“兰舟”,是船的美称,后来周邦彦将郑诗改为“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后来石孝友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王实甫《西厢记》里把船变为车“试着那司天台打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儿约有十余载”。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陆娟的《送人还新安》又有“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等等,无论是舟还是车马,在这里都与离愁融合在一起。本是一种无生命的东西,在词中都包含着离愁与相思。
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崔颢有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地域的宽广,无边的烟波与暮霭是很容易引发人的思绪的。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的心情沉重相似,天空的辽阔与愁绪的无边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这三种传统审美意象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六、杨柳、残月
杨柳这一物象更是一种具有传统意象的植物了。《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中谈到:“送行之人岂无他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土之离木,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也有的说古人在离别之时折柳送别,大约“柳”、“留”谐音,折柳表示留客之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代离别诗文中,杨柳这一意象应该是相当多的。
与杨柳具有同等级别的传统离别意象非月亮莫属了。乐府《汉横吹曲》有关山月的叙述,《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曹丕《燕歌行》写一位妇女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抒情委婉细致,其中就有月亮的描写:“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在李白诗中关于明月的就更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以明月这一意象来写离别的也不少,如悼亡之作《江城子》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设想死者痛苦,以寓自己悼念之情。他在密州作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全篇写月,借以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与胞弟七年不能团聚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之分离就像月将残缺。在诗文中,以月亮象征离情,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柳永写到这里,出现了“寒蝉”“长亭”“帐饮”“兰舟”“烟波”“杨柳”“残月”诸多意象。同是送别图景,但烟波暮霭仿佛泼墨山水,一片苍茫,后面几个则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渺,完全凝聚在画中。而几个意象密不可分,相互烘托、陪衬,形成整个意境的完整,形象的统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显感受到,词中一个个意象贯通古今,成了我们民族通用的、特有的一种抒情意象。由于我们共同的民族心态、血缘、文化,心有灵犀一点通,几个很普通的意象在词人和读者之间架起了感情沟通的桥梁,每一个旋律都在撞击读者的心灵,读者被作品中的意象传达出的感情所感动,更为作品所引起的伤心经历而陷入深深思念中,读者、词人融为一体,离愁别绪,委婉凄恻,悲痛欲绝,凄凉况味涌上心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关键词 雨霖铃 意象 意蕴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以其敏感的心灵创作出的《雨霖铃》,为古往今来的读者描绘了一幅饱含离情的画面,它是由数量众多的传统意象组合成的传世佳作。这些意象表现出了民族共同的思想和情感,受同一文化影响的读者能从这些传统的意象中体会出作者的心情,激起感情的共鸣。可以说,这些传统意象是读者与作者感情沟通的纽带。下面就词中的几种意象作简要的分析,揭示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一、寒蝉
词人先写寒蝉。写寒蝉是何用意?是要点出离别的时令是秋天,渲染一种秋季的萧索与悲凉。人遇秋总有冷落失意之感的。中国古代就有“秋士”的说法。刘禹锡有诗评论说:“古人逢秋悲寂寥”,欧阳修的《秋声赋》更是把悲秋之情写到极致。柳永在词中把离别之情与悲秋之情融合在一起,一幅清秋离别图所透露出的冷冷凉风扑面而来,为全词定下了凄美的基调。谈到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读到“寒蝉凄切”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秋天呢?这就关系到“寒蝉”体现出的传统审美意象了。《礼记月令》中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在中国古籍中就出现了“寒蝉”,并且讲明了是在秋季。唐代也有咏蝉三绝句: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用得多了,寒蝉自然变成一传统意象,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秋的孤独与凄凉,不由得引起人的一种秋情。词人并没有用文字点明秋,但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股冷冷的秋意,再加上“凄切”、“骤雨”、“长亭”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词人离别时的悲凉心情也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二、长亭、帐饮
长亭是古时设在交通大路边的供人休歇的亭舍,也是送别的地方,并在郊外送别处张设帐幕宴饮饯别。在西汉疏广、疏受告老还乡时,公卿大夫故旧数百人为其饯行于长安东门外,从此长亭帐饮也就成了离别时的传统了。江淹《別赋》中有“帐饮东都”之句,庾信《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在西厢记中,张生去京城赶考,崔莺莺也是在长亭设宴饯别的。在我国诗文中,凡是涉及长亭这一特定意象的,一般都与饯行有一定的关系。
三、骤雨、酒
这两种意象在古代诗文中也被赋予了一种传统的色彩。雨的缠绵是容易引发人的愁思的。不是有“雨送黄昏花易落”“空阶滴到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句子么?在这里,雨是伤感,是孤独,是离愁。
而酒却被认为是能够解愁的东西。李白更以斗酒诗百篇名扬后世。酒真的能解愁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想以酒来解千愁,以醉来掩藏哀痛。可惜当酒醉醒后,物是人非,更是令人感到伤心。同样酒也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
四、兰舟
在我国古代,旅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只、车与马。所以在羁旅行役诗词中,提到的船只比较多。在柳永这首词中,兰舟相传鲁班刻兰树为舟,后就用为船的美称了。
宋代诗人郑文宝诗中有“亭亭画舸系春潭”,“画舸”也是相当于“兰舟”,是船的美称,后来周邦彦将郑诗改为“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后来石孝友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王实甫《西厢记》里把船变为车“试着那司天台打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儿约有十余载”。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陆娟的《送人还新安》又有“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等等,无论是舟还是车马,在这里都与离愁融合在一起。本是一种无生命的东西,在词中都包含着离愁与相思。
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崔颢有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地域的宽广,无边的烟波与暮霭是很容易引发人的思绪的。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的心情沉重相似,天空的辽阔与愁绪的无边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这三种传统审美意象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六、杨柳、残月
杨柳这一物象更是一种具有传统意象的植物了。《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中谈到:“送行之人岂无他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土之离木,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也有的说古人在离别之时折柳送别,大约“柳”、“留”谐音,折柳表示留客之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代离别诗文中,杨柳这一意象应该是相当多的。
与杨柳具有同等级别的传统离别意象非月亮莫属了。乐府《汉横吹曲》有关山月的叙述,《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曹丕《燕歌行》写一位妇女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抒情委婉细致,其中就有月亮的描写:“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在李白诗中关于明月的就更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以明月这一意象来写离别的也不少,如悼亡之作《江城子》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设想死者痛苦,以寓自己悼念之情。他在密州作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全篇写月,借以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与胞弟七年不能团聚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之分离就像月将残缺。在诗文中,以月亮象征离情,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柳永写到这里,出现了“寒蝉”“长亭”“帐饮”“兰舟”“烟波”“杨柳”“残月”诸多意象。同是送别图景,但烟波暮霭仿佛泼墨山水,一片苍茫,后面几个则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渺,完全凝聚在画中。而几个意象密不可分,相互烘托、陪衬,形成整个意境的完整,形象的统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显感受到,词中一个个意象贯通古今,成了我们民族通用的、特有的一种抒情意象。由于我们共同的民族心态、血缘、文化,心有灵犀一点通,几个很普通的意象在词人和读者之间架起了感情沟通的桥梁,每一个旋律都在撞击读者的心灵,读者被作品中的意象传达出的感情所感动,更为作品所引起的伤心经历而陷入深深思念中,读者、词人融为一体,离愁别绪,委婉凄恻,悲痛欲绝,凄凉况味涌上心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