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把次轻音发成轻声或把轻声发成次轻音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应归为错误。如此处理轻声和次轻音可以简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判断评分,也符合普通话的现实情况,并有利于各类方言区的人对普通话的准确掌握。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轻声;次轻音
双音节组合中“重音+最轻音”的轻声词与“重音+次轻音”的格式,在许多情况下是两可的,在语音上很多时候也是几乎无法区别的。轻声和次轻音在长短上大致相同,都是短促的;轻声和次轻音在强弱方面的区别很小,在语流中几乎难以察觉;轻声和次轻音在音色上是否有区别也很难下定论,因为轻声的音色本身就有很大的自由度,声母可以浊化也可以不浊化,单元音韵母可以央化也可以不央化,复元音韵母可以单元音化也可以不单元音化,声母或韵母可以脱落也可以不脱落等。
如何区别轻声和次轻音,郭锦桴在《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中提出:“轻声字都丧失固有声调的音高调值,没有一个轻声字保持固有字调不变。如果有一个轻声字保持固有的调值不变,那么它就不应被当作为轻声,而至多只能被当作为轻读(本文注:这里的轻读即指次轻音)。”这种方法在北京话里是完全行得通的,但在普通话里特别是艺术普通话里也行得通吗?
宋欣桥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平分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判定轻声词错误的基本范围:(1)工具书、教科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均注音为轻声,而没有读作轻声的。(2)把工具书、教科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没有注音为轻声的词语(实际口语的轻重音也不读作“重+次轻”格式的),读作轻声(或轻音)的。还提出了不视为错误的情况:(1)工具书、教科书注音不一致的所谓轻声词。(2)《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字,注音时,后一个音节标声调符号,并在前面加圆点的。例如:“因为”注为yīn wèi。(3)工具书、教科书虽然没有注明轻声,而普通话口语中的轻重音格式可以读作“重+次轻”的词语。这三条所列的均属于可轻可不轻的情况。测试中应试人无论是否轻读,都不应扣分。
笔者认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把次轻音发成轻声或把轻声发成次轻音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应归为错误。一是两者本身就不易区别,除了前面所说的音高不易区别外,许多词究竟是轻声词还是“重音+次轻音”格式的词也还没有定论,如“母亲”。迄今为止,也未见到一个较完整的词表能开列出必读“重音+次轻音”格式而不可以读成轻声词的清单。即使是必读轻声的词的认定也不是没有困难,如《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常用词语》和《现代汉语词典》都将“小拇指”注为必读轻声的xiǎo mu zhī,但同一本《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却在《总论》里将“小拇指”作为上声变调的“单双格”举例,注音为xiǎo mǔ zhǐ。轻声词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次轻音了。二是实际上播音员以至一部分北京人在发音时也常常混读。此外,相当一部分“重音+次轻音”格式的词已转化为“中音+重音”格式的读音。如“练习”一类的兼类词,作动词使用时后一个音节原本认为应读作次轻音,现在只有在尝试态中(“练习练习”)才读成次轻音,其他情况都已习惯于读作“中音+重音”的格式。这类“可轻可不轻”的词,无论读作“重音+次轻音”还是“重音+最轻音”,甚或读作“中音+重音”的格式,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应算作错误。
林焘、王理嘉提出:“汉语不以多音节词为主,重音的作用不明显,没有必要再把重音分成等级。”事实上,在声调问题上,普通话水平测试目前采取的是划分为三个层次的方法。音节为第一层次,最明显的标志是上声的调值必须是214(2114),否则就属于错误或缺陷;双音节词语为第二层次,上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儿化等是其主要标准;篇章(包括朗读和说话两个部分)为第三层次,主要标准比较模糊,虽然测试目的中包括“重点考察语音、连续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以及语音失误、方音明显,词汇语法,自然流畅等,但没有一个整体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主要还是凭测试员是否明显的感觉来确定等级。普通话语音的演变过程,其实次轻音中有不少本身就是从轻声转化而来的,即使现在的北京人也有仍旧读作轻声的。因此,含有次轻音的词完全可以读作轻声,含有轻声的词也完全可以读作次轻音,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能算作错误。
总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对轻声和次轻音的判断评分,完全可以根据普通话的发展变化,采取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当然,这种判断評分,不与日常生活用语的规范问题挂钩,也不与普通话的普及推广挂钩。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
[2]林茂灿,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方言,1980(3). [3]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5).
[4]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轻声;次轻音
双音节组合中“重音+最轻音”的轻声词与“重音+次轻音”的格式,在许多情况下是两可的,在语音上很多时候也是几乎无法区别的。轻声和次轻音在长短上大致相同,都是短促的;轻声和次轻音在强弱方面的区别很小,在语流中几乎难以察觉;轻声和次轻音在音色上是否有区别也很难下定论,因为轻声的音色本身就有很大的自由度,声母可以浊化也可以不浊化,单元音韵母可以央化也可以不央化,复元音韵母可以单元音化也可以不单元音化,声母或韵母可以脱落也可以不脱落等。
如何区别轻声和次轻音,郭锦桴在《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中提出:“轻声字都丧失固有声调的音高调值,没有一个轻声字保持固有字调不变。如果有一个轻声字保持固有的调值不变,那么它就不应被当作为轻声,而至多只能被当作为轻读(本文注:这里的轻读即指次轻音)。”这种方法在北京话里是完全行得通的,但在普通话里特别是艺术普通话里也行得通吗?
宋欣桥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平分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判定轻声词错误的基本范围:(1)工具书、教科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均注音为轻声,而没有读作轻声的。(2)把工具书、教科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没有注音为轻声的词语(实际口语的轻重音也不读作“重+次轻”格式的),读作轻声(或轻音)的。还提出了不视为错误的情况:(1)工具书、教科书注音不一致的所谓轻声词。(2)《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字,注音时,后一个音节标声调符号,并在前面加圆点的。例如:“因为”注为yīn wèi。(3)工具书、教科书虽然没有注明轻声,而普通话口语中的轻重音格式可以读作“重+次轻”的词语。这三条所列的均属于可轻可不轻的情况。测试中应试人无论是否轻读,都不应扣分。
笔者认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把次轻音发成轻声或把轻声发成次轻音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应归为错误。一是两者本身就不易区别,除了前面所说的音高不易区别外,许多词究竟是轻声词还是“重音+次轻音”格式的词也还没有定论,如“母亲”。迄今为止,也未见到一个较完整的词表能开列出必读“重音+次轻音”格式而不可以读成轻声词的清单。即使是必读轻声的词的认定也不是没有困难,如《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常用词语》和《现代汉语词典》都将“小拇指”注为必读轻声的xiǎo mu zhī,但同一本《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却在《总论》里将“小拇指”作为上声变调的“单双格”举例,注音为xiǎo mǔ zhǐ。轻声词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次轻音了。二是实际上播音员以至一部分北京人在发音时也常常混读。此外,相当一部分“重音+次轻音”格式的词已转化为“中音+重音”格式的读音。如“练习”一类的兼类词,作动词使用时后一个音节原本认为应读作次轻音,现在只有在尝试态中(“练习练习”)才读成次轻音,其他情况都已习惯于读作“中音+重音”的格式。这类“可轻可不轻”的词,无论读作“重音+次轻音”还是“重音+最轻音”,甚或读作“中音+重音”的格式,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应算作错误。
林焘、王理嘉提出:“汉语不以多音节词为主,重音的作用不明显,没有必要再把重音分成等级。”事实上,在声调问题上,普通话水平测试目前采取的是划分为三个层次的方法。音节为第一层次,最明显的标志是上声的调值必须是214(2114),否则就属于错误或缺陷;双音节词语为第二层次,上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儿化等是其主要标准;篇章(包括朗读和说话两个部分)为第三层次,主要标准比较模糊,虽然测试目的中包括“重点考察语音、连续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以及语音失误、方音明显,词汇语法,自然流畅等,但没有一个整体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主要还是凭测试员是否明显的感觉来确定等级。普通话语音的演变过程,其实次轻音中有不少本身就是从轻声转化而来的,即使现在的北京人也有仍旧读作轻声的。因此,含有次轻音的词完全可以读作轻声,含有轻声的词也完全可以读作次轻音,都不应算作缺陷,更不能算作错误。
总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对轻声和次轻音的判断评分,完全可以根据普通话的发展变化,采取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当然,这种判断評分,不与日常生活用语的规范问题挂钩,也不与普通话的普及推广挂钩。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
[2]林茂灿,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方言,1980(3). [3]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5).
[4]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