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哈佛有句大家熟悉的谚语:“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积极思考是一种思维模式,它使我们在面临弱势的情形时仍能寻求最好的、最有利的结果。换句话说,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指望。积极思考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一种主观的选择,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标志!
1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每次认真聆听专家的报告,每次仔细观摩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我都会有所收获。或是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有更新,或是对自己的方法设计有点拨。为此我们教研组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最重要的关注焦点之一,我们定时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为了让听评课活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在本学期引入了“课堂观察”。学习相关的理论后,我们着手尝试操作。课前每人认领了任务,我确定从学生学习的维度——“互动”这一视角中来观察课堂中呈现的各种交流活动。
我将要听课的内容是二年级的“三位数加法”。我了解了学生相关的学习基础和希望达到的学习目标,我想在课堂上看到师生之间有过哪些互动合作行为,尤其在提问和回答方面人数、次数、过程、结果怎样?这些行为有多少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
课堂观察——互动
(参与提问/问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
课堂观察让我在走进课堂前做好了准备,试图在课堂观察中寻求到答案。
2走出课堂寻求问题
由于我对今天的任务很明确,所以在课堂观察中我有意识地仔细聆听了每个环节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记录了老师选择的对象和相应学生座位的分配,判断着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的联系。课后,我根据观察量表从问题的设计、学生回答的状况进行了统计。
整堂课教师一共提问35个左右,学生平均个别回答人次达1.1人次,其中有3人平均2至3人次,2人未有机会回答。我把老师设计的问题分成三类:
可以看到老师能尽可能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积极踊跃发言,整个课堂之间师生的情感交流还是很和谐的。老师在设计问题中能抓住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创设机会让学生逐步感悟规律,归纳规则,从而突破难点。但同时从上各种数据中我们也看到老师对学生原来的知识基础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在这样一堂计算课上算理和算法有些脱离,学生的知识迁移未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与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老师的问题意识还比较局限,应该多创设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质疑解疑。对问题的内容更要反复推敲,对一些没有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问要坚决舍弃,把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不可能在唠唠叨叨的指令、反反复复地强调下会有所收获,相反他们必定是在平等对话,积极思考、实践归纳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相关知识技能的。
课堂观察让我在课堂中关注细节,发现问题,思考策略。
3再入课堂实践问题
我从最初的了解学习内容,选择观察视角,确定研究问题,到融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后自我反思,寻找策略,虽然我未亲身执教这一堂课,但它留给我的体验和提高很深刻。我思索着如何有机联系算理和算法,如何把相关的学习内容科学整合,选择典型例题层层递进……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次都会在遗憾中我们有所思、有所得。带着思索我再入课堂寻求实践。
思考让我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关注课堂,审视教学行为;用实在的数据评判教学的有效性;用积极的策略改进问题,提高课堂效益。我从简单的观望、随意的记录、轻易的点评到刻意的选择、重点的倾听、主题的反思,教研组的主题式培训令我在听评课活动中已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有充分准备的积极参与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水乳交融的,既要学习掌握前人总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又要学会进行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剖析事物的本质,明辨是非,掌握真理。我在学会思考中逐步成长。
1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每次认真聆听专家的报告,每次仔细观摩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我都会有所收获。或是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有更新,或是对自己的方法设计有点拨。为此我们教研组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最重要的关注焦点之一,我们定时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为了让听评课活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在本学期引入了“课堂观察”。学习相关的理论后,我们着手尝试操作。课前每人认领了任务,我确定从学生学习的维度——“互动”这一视角中来观察课堂中呈现的各种交流活动。
我将要听课的内容是二年级的“三位数加法”。我了解了学生相关的学习基础和希望达到的学习目标,我想在课堂上看到师生之间有过哪些互动合作行为,尤其在提问和回答方面人数、次数、过程、结果怎样?这些行为有多少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
课堂观察——互动
(参与提问/问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
课堂观察让我在走进课堂前做好了准备,试图在课堂观察中寻求到答案。
2走出课堂寻求问题
由于我对今天的任务很明确,所以在课堂观察中我有意识地仔细聆听了每个环节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记录了老师选择的对象和相应学生座位的分配,判断着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的联系。课后,我根据观察量表从问题的设计、学生回答的状况进行了统计。
整堂课教师一共提问35个左右,学生平均个别回答人次达1.1人次,其中有3人平均2至3人次,2人未有机会回答。我把老师设计的问题分成三类:
可以看到老师能尽可能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积极踊跃发言,整个课堂之间师生的情感交流还是很和谐的。老师在设计问题中能抓住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创设机会让学生逐步感悟规律,归纳规则,从而突破难点。但同时从上各种数据中我们也看到老师对学生原来的知识基础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在这样一堂计算课上算理和算法有些脱离,学生的知识迁移未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与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老师的问题意识还比较局限,应该多创设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质疑解疑。对问题的内容更要反复推敲,对一些没有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问要坚决舍弃,把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相信学生不可能在唠唠叨叨的指令、反反复复地强调下会有所收获,相反他们必定是在平等对话,积极思考、实践归纳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相关知识技能的。
课堂观察让我在课堂中关注细节,发现问题,思考策略。
3再入课堂实践问题
我从最初的了解学习内容,选择观察视角,确定研究问题,到融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后自我反思,寻找策略,虽然我未亲身执教这一堂课,但它留给我的体验和提高很深刻。我思索着如何有机联系算理和算法,如何把相关的学习内容科学整合,选择典型例题层层递进……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次都会在遗憾中我们有所思、有所得。带着思索我再入课堂寻求实践。
思考让我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关注课堂,审视教学行为;用实在的数据评判教学的有效性;用积极的策略改进问题,提高课堂效益。我从简单的观望、随意的记录、轻易的点评到刻意的选择、重点的倾听、主题的反思,教研组的主题式培训令我在听评课活动中已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有充分准备的积极参与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水乳交融的,既要学习掌握前人总结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又要学会进行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剖析事物的本质,明辨是非,掌握真理。我在学会思考中逐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