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说明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以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为主,以学习写说明文作为主要目标。本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太阳》,这篇课文语言风格平实,抓住了太阳鲜明的特点,将太阳介绍得清楚明白,是说明文中的典型范例。如何将阅读与表达巧妙关联?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桥梁呢?笔者就以《太阳》这篇精读课文为例,谈谈说明文在关注文体形式、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推进的表达策略。
  一、概括性表达——检索、摘要
  本单元的导语页上非常明确地指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即通过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分门别类地介绍事物的一些特点,一般都是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相关联的意思。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文的典型特征,在初读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检索和摘要的能力。
  检索是指从文本资料、网络信息等信息集合中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资料的过程。说明文介绍的内容比较集中,比较有针对性,所以学生对于知识信息的把握是比较精准的,提取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可以说,检索难度不大。摘要就是提要内容,摘取要点。结合说明文的文本特点,提取要点的过程也是一目了然。教学时教师可用“聊读”的方式,以“这篇文章介绍了太阳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个大问题统领,在学生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太阳的信息,并在师生对话中提取关键信息,将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本内容。
  不管是检索还是摘要,都需要一种概括能力。其实学生有一定的概括基础,但在概括知识内容时,如果过分强调其知识性,那学生会被某些专业的术语限制住思维,课堂效果可能会沉闷无趣。所以,在关注概括性表达的同时不要缺失趣味性。如教学《太阳》时,教师在厘清课文脉络的环节,通过“一站到底”知识抢答的形式,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自然呈现出来,做到了概括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二、条理性表达——关联、推理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说明文在表达形式方面,更严谨,更有条理。教学时需关注行文的谋篇布局,对于句与句的关联要明确,要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学会推理和演绎。
  如《太阳》在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时,从正反两方面来写,“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对应结尾段的“没有草、木、鸟、兽”,另外作者具体写了雨、雪、风的形成,与结尾段“没有风、雪、雨、露”相照应,文本的条理性表达本身就是科学家得出结论的推想过程。教学时可结合这样的叙述层次来展开,可以设计这样的流程:
  1.自由朗讀第4~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说明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密切的特点的?
  2.生交流,明确作者是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这一特点的。
  3.重点讲解煤炭的形成原理。提问:能不能不举这个例子呢?让学生明确:即使是埋在地下的煤炭,居然也和太阳有关,有力地证明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如果没有了太阳,将会怎样呢?用“如果没有太阳,(
其他文献
字词承载着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事件的叙述以及情感的表达,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对文章细节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感悟,但应注意的是,要针对不同的字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理解,因为在不同的文章里即使同一个词体现的意义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课文语言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抓住字词的“内容味”“表达味”和“情感味”展开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化学生对文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很简单明了,就是说张继在一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住宿在枫桥,因为心里有愁事,半夜睡不着觉,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诗似乎平淡无奇,无非就是一首写景的诗,可是如果往深处再想一想,张继在心情忧愁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写这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堂提问入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对课堂提问都比较重视,并且也设计了不少问题,但由于这些问题的思维含金量不高,不能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效果甚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呢?  一、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
批判性阅读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统整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诸多元素,对文本进行深度反思的阅读。批判性阅读的实施要基于学生前期的质疑理解、重构反思,并建构出全新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取深度体验。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呢?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提出困惑,在质疑中推进批判性阅读  当下阅读理论研究表明,
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为古诗词主题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古诗词在课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在应试背景下,以读、背为主,很多学生却因古诗词朗读单一,情境体验不足,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不浓。在古诗词阅读中,关注学生诗意成长,顺应学生学情、认知特点,以主题为引领,统合古诗词内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古诗词朗读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古诗词中品味诗意,获得语文核心素养。运用主题阅读思维,整合古诗词
任何一种表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认知作为基础支架。低年级学生由于经验有限、方法缺乏,更需要支架。为此,编者在编排统编本教材时,就设定了多维的写话支架,构建了鲜明的助写系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支架的作用,在学生搜集素材、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洞察内容、明晰对象,促进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用支架锁定对象,明晰为谁而写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言不达意,表达能力停滞不前,很大程度就在于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真正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做了些尝试。  一、画一画,涂一涂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中、高年级时抽象思维才逐步发展。涂涂画画是儿童喜欢做的事。在教学描写性较强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画涂色,有利于学
统编本教材倡导阅读与写作并重的教学理念。“微习作”是适应当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微习作”不同于平常的习作教学,它注重学生平时阅读过程中习作方法技能的积累,体现了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依据统编本教材的特点,“微习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低年级“微写话”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写话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微写话”是与我们常说
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由于其用词准确,科学严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优秀范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课标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范例中用词之精妙,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教学策略、何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采用“两相比较取其‘重’”的教学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缺乏了对生活的关注,词语的理解必然会陷入僵硬的泥潭之中。统编本教材的编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无论是在编选文本,还是在设定单元语文要素时,都将“关注生活”“链接生活”作为重要的学习渠道。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着“夏天”这个主题词,进行了单元内容的编排,设定的单元语文要素也定位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