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造型艺术教学观感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dininik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和埃森造型艺术学院的教师交流和观察中得到感悟:德国造型艺术教学更加重视个人艺术情感的理性表达,善于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当下的社会问题,注重学术理念的实践探索,是西方艺术教育的缩影。造型艺术基础、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评价体系均有独到之处。基于理性的思考和广袤的发散思维产生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效果。
  关键词:教学 艺术创作 教学方法
  美术创作有着宽泛的命题,东西方对美术的理解不尽相同,即便在西方国家也是各抒己见,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鉴赏标准和不同的创作方式,尤在当下,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和学术观点。对于1991年东西德国合并后,不同意识形态杂糅的德国美术呈现出多家争鸣的格局,有着本民族固有的创作理念和方法。2016年的夏天,我随学校工作室考察团到德国几个城市的艺术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其中印象深刻且具有典型性的莫过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和埃森造型艺术学院(杜塞尔多夫)。我们在与师生们的交流和观摩中,对考察过的德国艺术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均有了初步的了解。
  德意志民族素有严谨和理性的生活秉性。历史中虽不乏伟大的艺术家,但不同时期众多哲学家的辈出,似乎在告诉人们,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文人逻辑思维似乎更优于形象思维。然而,在诸艺术大学的实际观摩和考察过程中,我們感觉到,师生们在艺术创作中十分善于利用形象(图形)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发散思维活跃,经常采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主张,更加注重学术理念的实践探索。另外,对艺术发展史中不同时期的美术思潮也有着理性的思索和认知。
  一、基础教学形式多样创意理念纷呈
  柏林艺术大学造型艺术系和埃森造型艺术学院的本科教育十分注重基础教学,但他们对于基础的理解似乎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异,即便是对表现技法的认定也较我们“随性”。他们对于绘画基础的理解是宽泛的,写实能力仅为绘画基础的一部分。他们更加偏爱造型的严谨性,但更多的从情感出发,注重绘画语言自身的逻辑关系,平面的造型表达方式不再是对客观物体的二维再现,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随性而严谨,追求主观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感悟,寻觅感性中的必然性,而非某个客观物体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偶然性。例如素描课程,在面对人体写生时,教授缺少了师傅般的手把手,很少动手给学生修改画作。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理性写生,或分析动态,或了解结构,或解决线条与构图的关系,或探索艺术的表现形式。学生可以使用不同材料进行绘画,作品可以写实,也可以夸张,还可以变形,甚至可以抽象地表达。习作练习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不追求单一习作的完整。
  艺术理念的思辨能力培养是这两所艺术大学学生们理论学习的基础,艺术科学课是他们的必修课程。据柏林艺术大学马丁·艾德姆教授介绍,他们的美术史论多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谈起,分析艺术家作品并提出问题是教授在课堂上的主要责任,他们会谈达芬奇、丢勒、门采尔、康定斯基,更会谈及杜尚和博伊斯。从教学形式上看,美术史的教学似乎脱离了以时间为主线的授课方式,但马丁教授认为,将艺术发展的过程串联起来是书本的任务,学生应在课外完成,而教师们应当从具体的作品入手,分析艺术家的作品并从中了解他的思想。的确,艺术家的作品和行为恰是其所处历史时期的反应。“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的,不仅要求他们有较强的造型能力,更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他们的作品必须要有创意,这个创意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艺术理念的形象化。”马丁教授如此说。
  二、 宽泛的课程设置拓宽学生们的视野
  柏林艺术大学造型专业的学生从大三开始进入工作室学习。教授们以自己的专长设立工作室,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求报名。学生与老师实行双向选择,学生们可以在完成一个专业方向或课题后转入其他工作室,教授则根据学生在本工作室的学习情况给出相应的学分。教授坚守自己的专业风格和特长,林林总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多选的可能。在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范围内,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因此说,柏林艺术大学和埃森艺术学院的学生是“自由”的,没有人安排课程,选修哪门课,什么时间选都要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时间段自主决定。即便在必修课程里中,学生们也是“自由”的,他们会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需求,在教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因此,学生们完成的作业不会类同。学生们在完成必修课之外,有着广泛的选修课程,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仅会涉及到平面造型、雕塑、空间装置等课程,音乐、舞蹈欣赏、哲学、美学史论等多个门类也在他们的选修课之内。马丁·艾德姆教授认为:“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不是单一的,来自于不同学科和门类,是基于系统的哲学理念和艺术体系的有缘之水”。
  从师生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拘泥于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对表现主义绘画语言再探索的痕迹,也有对超现实主义的修正与批判,逻辑自洽完整,表现形式多样。对此我不由地想起宗白华老先生在点评希腊艺术时的言语:“艺术的模仿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乃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所以艺术最邻近于哲学,他是达到真理表现真理的另一道路,他是真理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①
  三、创作与生活和艺术思潮联系密切
  在我们考察的几所大学里,学生们的作品往往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尤其是装置艺术更是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表现自己的艺术理念。例如柏林艺术大学的学生在展厅里搭起了小屋,随意的榻榻米、绿色的植物与现代视听设备构成了四维的装置。作者说:“艺术作品由空间和时间构成,视听将主观和客观相连接,主观受客观的影响,又反作用于客观。在人的主观意识影响下,榻榻米的柔软既可以使人舒适,也可以使人无所适从;狭小的空间可以令人烦闷,也可以令人充满安全 感。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图1)在埃森艺术学院,学生用塑料袋材料编织成海洋生物,以疏密对比的艺术造型技法和纯净的白色表达了自己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夙愿。(图2)学生的创作是不羁的,宽松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到极致,创作成为自觉,看似信马游缰的艺术创作却总是基于哲学的思考。“美”与艺术分离,多年来艺术创作的“美术”定义受到了挑战,似乎失去了唯一性,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丹托所言:“前卫艺术大刀阔斧在艺术与美之间劈出一条裂隙,这在以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其实正如我们所见,即使在裂隙劈开很久之后,仍然是难以想象的,之所以如此,在于艺术与美之间的联系始终被认为是一个屹立不摇的前提。”②   四、评判体系多元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新。回顾艺术发展史来看,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总是在传承和变革中不断裂变。以绘画为例,从成熟的古典主义写实绘画到印象派、野兽派、抽象派到多变的现代绘画,呈现出变化万千的思潮和流派,我们已经很难再用既定的标准来评判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也很难评说良莠。从我们在德国走过的几所艺术院校来看,正如当今西方对艺术的评判一样,绘画艺术的创作形式更加自由。无论学生还是教师的作品均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颠覆了我们以结构准确和一点透视为基础的绘画认知评价體系,学生的作品似乎没有了优劣。如果说在基础教学部分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们写生和技法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学似乎还有结构准确与否的“标准”,但在后期的艺术创作阶段,教师不再给学生的作品打分,而是在聆听学生对作品的诠释之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修改意见。教授们更加关注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在作品中的表达,更加关注作品的表现技法与内涵的统一性,以及跨界知识面的广度、深度交叉在造型艺术中的运用能力。艺术作品不再有统一的评分标准,教授们的教学也随意的多,教学大纲仅作宽泛性的要求,教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喜好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的评价体系从量化打分转为质的评定。
  结语
  德国的造型艺术教育从表面上看,似乎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感性阶段,各种条框规矩的束缚不见了踪影,创作更加依赖激情,更加随心所欲。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深入了解下去,我们会看到,德国的艺术创作之路正归拢到世界大一统的模式之中。感性的艺术创作背后是更加理性的艺术学养对创作的支撑,是对创作者思想意识的表达和诠释。柏林艺术大学造型艺术系的教学理念对我们以工作室为单位的项目教学有所启迪,艺术和设计的教育离不开专业理论的支持,尤其对于系统训练的院校学生来说,艺术的创作和产品的设计更加需要艺术素养的滋润和理论体系做基础,不仅停留在笔墨的技法之间,应形成学术的完整性。正如苏州大学李超德教授在《当前“术学之争"背景下美术学科的学术评价问题》一文中所说:“美术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生活课题,还是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它是用非逻辑的感悟、非语言的传授,用图像表达画家理想造型的最高境界。”③我们应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在艺术和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个性,结合新时期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运用新的艺术理念来分析当下的艺术现象,推动艺术创新,探索未知的艺术世界。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39.
  ②亚瑟·丹托.美的滥用[M]. 台北:国立编译馆,1997:80.
  ③李超德.“当前‘术学之争’背景下美术学科的学术评价问题”[J].艺术百家,2013(5):2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与本土音乐文化要发展,与外来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是必然的,同样,国外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也要与本民族的、本土的音乐教育实际充分融合,才能不流于形式,只有立足于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之上的吸收、融合与建构,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才会换发活力,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充满自信。文章在奥尔夫本土化现状研究与笔者多年奥尔夫本土化实践教学的基础之上,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价
期刊
摘 要:吳冠中的绘画作品《故宫》,以具有现代感的形式、饱含历史感的意蕴及洋溢着诗性的绘画语言,营造了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其丰富的意蕴可通过题词引发的遐思、对“空”的三层解读和关于“点”的联想等方面进行审美观照。堪称其绘画创作追求“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的经典代表作。吴冠中追求“群众点头”即是尊重绘画中的民族性,此亦他艺术中要极力表现的“道”。在体“道”之同时,他又不倦地向高超的“艺”迈进。艺进乎道,
期刊
摘 要:基于现在二胎政策开放后孩子增多的现状,益智性玩具将会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市面上益智性玩具种类较为单一。根据这种现象,本课题从玩具设计出发,结合榫卯结构设计帮助儿童识字的汉字积木和结合儿童立体书设计的汉字玩具书。针对3-6岁儿童设计以汉字笔画为主体,以榫卯结构为主要形态,结合的识字积木和汉字玩具书籍。在增加趣味的同时,为儿童识字数量的增加和思维的开发提供帮助。  关键词:榫卯 玩具 积木
期刊
摘 要:目前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高度关注,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结合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生态环境的设计和研究,阐述了其中四个有效途径:生态规划、资源共享、景观建筑、可持续景观,并将其体现在笔者规划设计的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的生态环境之中。  关键词:大学校园 生态规划 资源共享 景观建筑 可持续景观  21世纪是更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人类的环境问题越来
期刊
摘 要:隨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各类传统文化面临着不断传承与升级的挑战,尤其是民居方面的传统延续问题,全文命题研究的初衷主要在于对广西壮族传统民居的特点结合当下社会城市发展需求的理论探讨,广西壮族民居独特的设计建造方式已成为众多建筑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因此全文想再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思考壮族民居发展的冲突,进而结合一些案例对壮族民居的设计特点和传承延续进行讨论是否有破解的可能,从而得出一些参考性观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流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探索新的人才选拔和培养路径,并且流行音乐传播也和电视综艺节目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大众娱乐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音乐选秀类节目《中国好歌曲》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把握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关键词:音乐选秀类节目 《中国好歌曲》 流行音乐   流
期刊
摘 要:红色音乐作为红色文化的分支,记录着民族奋斗的历史,抒发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英雄的崇敬,对革命斗争有着推动作用。红色经典钢琴改编曲,使钢琴这一外来乐器成为鼓舞中国人民革命士气的重要媒介和有效桥梁。本文将改编自红色经典音乐的钢琴作品进行整体的介绍和梳理,并对其中所运用到的技术理论进行剖析,意在凸显这些作品在当时及之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意义和地位。  关键词:红色经典音乐 钢琴改编曲 价值意义
期刊
摘 要:弦乐四重奏是古典主义音乐中最重要的器乐演奏形式,由四位演奏者在一起默契演奏。整体思维与弦乐四重奏的演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想演奏出和谐统一的音乐,务必将整体思维在四重奏的演奏中贯穿始终,本文以贝多芬的《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为例,通过分析作品,就四位演奏者的整体思维在演奏中的运用,怎么通过训练可以形成默契的配合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弦乐四重奏 整体思维 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是以合作为前
期刊
摘 要:以电影形式表达文学名著内涵,好比是电影创作者以自己的视角解读文学经典名著,亦或是生动再现电影创作者自身探索原著真理的艰难历程。不管小说描述的故事处在哪个时间段,将其转换为电影时,电影内容都应该考虑当前观众所处的社会背景,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与当前现实联系越紧密,往往越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情感,使得电影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会越高。  关键词:文学名著 文学精神 电影语汇 当代性 文字转化 形式  
期刊
摘 要:蒙古族长调艺术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演唱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宽廣的旋律彰显着草原宽广的品格,是蒙古族艺术的灵魂。本文意在研究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历史文化演变,总结蒙古族长调音乐艺术的独特文化内涵,呼吁长调艺术家、音乐工作者与爱好者们,关注长调音乐的艺术发展与传承,将探索与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的进行与发展,使其可以在世界艺术文化的舞台上展现精彩。  关键词:蒙古族 长调 演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