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 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医促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肿瘤委员会委员。擅长复杂泌尿系肿瘤的诊断治疗,包括前列腺癌个体化规范化全程诊断治疗,复杂疑难性肾癌的全程化诊治,膀胱癌、肾盂/输尿管癌、肾上腺肿瘤等,以及复杂疑难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手术、药物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8年前,孙先生为了减脂买了一台健身器材在家锻炼,可这不练不要紧,一练却发现了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他在一次偶然的仰卧起坐锻炼后,出现双腿沉重、行走困难的症状,但自己没当回事,依旧坚持上班。随后,孙先生出现了低烧持续不退,在家吃药休息两天后,症状也没有好转。于是他赶忙到附近医院就诊,经过两次B超检查,竟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孙先生转去专科医院接受诊断,却被告知已是癌症晚期,希望渺茫,不如在有生之年及时行乐。“人的生命在癌症面前不值一提。”他在不敢相信的同时,也回忆起了自己半年前的一次常规体检。
2012年5月,孫先生通过体检发现肾脏上有一个很小的肿物,大小仅有零点几厘米,医生建议他注意观察和定期复查。孙先生的身体一直很好,他自己根本没把这个“渺小”的东西放在眼里,只觉得它不痛不痒,也不影响生活,没有定期复查的必要,却没想到半年后再见到这个“小东西”,就已是癌症晚期。孙先生找到龚侃主任时,只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没想到却真的重获生机。
龚主任介绍,威胁孙先生生命的恶性肿瘤,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肾癌。当时,孙先生的肿瘤已经长成了十几厘米大小,并且顺着人体最大的一条血管,也就是沿静脉腔继续向心脏方向生长。所以从专业角度来说,若肿瘤在静脉腔中形成高位瘤栓,患者的生存概率则很渺茫。若出现这种情况,国外有研究数据显示,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并且,像孙先生这样的肾癌晚期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也很高,术中易出现大出血,夺走患者的生命。
肾癌危险在何处
一般而言,人们对常见的肝癌、肺癌或一些胃肠道的肿瘤比较熟悉,却很少能了解到肾癌的知识。其实,肾癌是一种“沉默”且“杀伤力惊人”的癌症。
与肠癌、乳腺癌等吻合的癌症不同,肾癌发生的位置导致它在晚期会“疯狂”发展。肾脏是一个富血管的器官,它的血运丰富,癌细胞会通过血管在全身流转。因此,肾癌患者往往会合并有瘤栓,而瘤栓破裂,将引起下肢静脉堵塞、肺栓塞,甚至影响到心脏,致死率极高。龚主任介绍,人体中最粗大的血管叫作“腹主动脉”,此处若被瘤栓侵占导致破裂,患者短时间内就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而孙先生的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与下腔静脉被瘤栓堵塞有关,下腔静脉分布的血管是下肢血液回流的必经之路,被瘤栓堵塞后导致血液无法形成回流。在肿瘤发展的过程中,它会吸收人体大量的营养,晚期患者常常会出现低热、消瘦、浑身乏力,以及一些影像学检查异常的情况。
肾癌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各地的发病率虽各不相同,但发达国家的肾癌发病率总体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为50~70岁。据统计,我国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至2008年,肾癌已经成为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十的可怕杀手。肾癌在所有泌尿系肿瘤中的死亡率居高位,虽然在早期发现并治疗,可以有90%的希望让患者获得五年生存率,然而它的症状却极其隐匿,很难被发现。因此,多数罹患肾癌的人,都是在晚期才确诊,五年生存率骤降到只有10%,即使通过手术和各种方式治疗,仿佛也只是徒劳。这样看来,肾癌是一个“矛盾体”,虽然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良好,但人们却很难在早期发现它的踪影,难道我们真的无法找到肾癌的蛛丝马迹吗?
其实不然。龚侃主任告诉我们,虽然肾癌棘手,但依然存在早发现的方法,以及预防的手段。
血尿、肿块和疼痛,常被称为泌尿系肿瘤的三联征,它们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已经进入肿瘤晚期。“不痛不痒的,有什么好害怕?”有些患者的晚期症状中并不会伴随疼痛,他们便因此掉以轻心,不去医院检查,最后葬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实,没有疼痛的血尿是非常危险的,在泌尿外科医生眼中,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往往提示着患者的疾病进入晚期。并且,根据统计,罹患肾癌的患者中,只有7%~8%的人会出现明显症状。所以,龚主任提醒大家,不能依靠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患病。早发现、早诊断,最经济简单的方法是定期体检。 1. 定期做腹部彩超。通过腹部彩超可以粗略地筛查出肿瘤的存在,当超声科医师对查出的肿瘤存有疑问时,会建议患者进行CT检查,方便医生更精确地了解到疾病的全貌。龚主任建议大家每年做一次腹部彩超,如果有疑问可进一步做腹部CT。
2. 提前抽血查基因。201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威廉·乔治·凯林发现了抑癌基因VHL基因的下游信号通路,为开发治疗肾癌的VEGF抑制剂奠定了基础。龚主任解释,VHL基因也叫“管家基因”,是每个人体内忠实的“看门人”,它的存在会把很多炎症和肿瘤挡在门外,其中就包括肾癌;若该基因失去活性,就无法起到抑制癌症的作用,肾癌就可能发生。了解VHL基因的下游信号通路,使人们对人体的炎症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机制产生新的认识。基因检测对预防和治疗肾癌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基因筛查可以了解体内这位“看门人”的状态,龚主任建议家族直系亲属有肾癌或脑部肿瘤的人群,尽早接受遗传性肾癌基因筛查。通过这个方法,患者只需一滴血就能够在其他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之前,了解自己即将发生的疾病。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张先生是一位特殊的肾癌患者。张先生于2004年因脑血管瘤接受了手术治疗,2012年却在体检时又发现肾脏肿瘤的踪迹,当时诊断的医生建议他立刻接受手术。张先生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找龚主任做进一步诊断,龚主任却建议他不要做手术,先接受基因检测,这与之前医生的判断完全相反。果不其然,张先生的基因检测报告显示,他是一名VHL病患者,肾脏肿瘤大小约1.7厘米,完全可以继续观察,先不做手术。随后,张先生每年复查一次,直至2019年,肿瘤发展为3.6厘米,龚主任才建议他接受手术切除。至今,张先生的各项指标均正常。
同样是可怕的肾癌,为何孙先生被确诊后,立马接受了手术,争分夺秒地与癌症和死神抗争;而这位张先生,却在确诊肾癌后被医生要求“等”?龚主任告诉我们,肾癌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两种,孙先生所患的是散发性肾癌,是最常见的肾脏肿瘤;而张先生患上的则是发病年龄更早、肿瘤灶会不断发生、可能会接受多次手术的遗传性肾癌。
这种遗传性肾癌也叫VHL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肾脏肿瘤,患者人数仅占肾癌患者总数的4%。遗传性肾癌患者的子女患病率高达50%,且子女的发病时间相对更早,症状更严重。由于VHL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生殖细胞VHL基因突变,会导致多脏器良恶性病变,患者可能脑、眼底、内耳、肾上腺、肾脏、卵巢等多器官并发肿瘤,患者平均寿命只有46~47岁,主要致死原因是脑血管瘤和肾肿瘤。
龚主任介绍,之所以不主张张先生在确诊之后立即接受手术,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年龄因素。遗传性肾癌患者发病时间早,散发性肾癌多见50~60岁人群,而遗传性肾癌患者很可能在30~40岁之间就已发病,甚至更早。
第二个因素:疾病性质因素。常见的散发性肾癌,肿瘤普遍生长于同一侧肾脏,而遗传性肾癌是肾脏双侧都会出现,且多发。
这两个因素意味着医生若立即为遗传性肾癌患者进行手术,患者的肿瘤很可能在切除后的一段时间内,又重新生长出来。人体毕竟不是“拉链”,不可能經受住反复的手术折磨。龚主任表示,作为医生必须做的就是为患者确定一个最佳的手术时机,给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根据多年经验,龚主任和他的团队研究证明,遗传性肾癌患者的肿瘤生长至4厘米左右再进行手术,能够为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
虽然肾癌如此凶险,但大家也不必太过惊慌。只要能够在生活中避开致癌的高危因素,就可以不让肾癌缠上自己。
1. 戒烟限酒,少碰油漆,少染发。上百种有害物质通过吸烟进入体内,会对多个器官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过度吸烟,更会增加肿瘤的发生率。因此,不管是预防哪种癌症,第一个条件都应该是戒烟。至于染发,过去有一些劣质的染发剂里面含有致癌的化学成分,如果频繁地染发,人体吸收致癌成分,诱发基因突变,极易导致癌症发生。如果要染发,可以选择纯植物提取的染发剂,染的过程中不要加热,以及染发的频率不能太勤,最多半年染一次。
2. 多发性肾囊肿及时治。肾囊肿就如同肾脏上长了水泡,单纯的肾囊肿极少发生恶变,患者不必过度紧张;若肾囊肿为多发性囊肿,且囊肿之间有间隔并有增厚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癌变。
3. 不吃成分不明的中药偏方。成分不明的中药偏方中,有些成分里含有马兜铃酸,这种成分摄入过量且累积服用两周,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肾衰竭和多发的尿路上皮肿瘤。国家已经颁发了法律,禁止含有这种成分的中药销售上市,所以如果要吃中药,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开方,自己不要随意服用不明成分的中药偏方。
最后,龚主任提醒大家,预防肾癌还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控制体重,体脂率过高、肥胖,也是肾癌发生的诱因之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医促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肿瘤委员会委员。擅长复杂泌尿系肿瘤的诊断治疗,包括前列腺癌个体化规范化全程诊断治疗,复杂疑难性肾癌的全程化诊治,膀胱癌、肾盂/输尿管癌、肾上腺肿瘤等,以及复杂疑难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手术、药物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8年前,孙先生为了减脂买了一台健身器材在家锻炼,可这不练不要紧,一练却发现了危及生命的恶性肿瘤。他在一次偶然的仰卧起坐锻炼后,出现双腿沉重、行走困难的症状,但自己没当回事,依旧坚持上班。随后,孙先生出现了低烧持续不退,在家吃药休息两天后,症状也没有好转。于是他赶忙到附近医院就诊,经过两次B超检查,竟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孙先生转去专科医院接受诊断,却被告知已是癌症晚期,希望渺茫,不如在有生之年及时行乐。“人的生命在癌症面前不值一提。”他在不敢相信的同时,也回忆起了自己半年前的一次常规体检。
2012年5月,孫先生通过体检发现肾脏上有一个很小的肿物,大小仅有零点几厘米,医生建议他注意观察和定期复查。孙先生的身体一直很好,他自己根本没把这个“渺小”的东西放在眼里,只觉得它不痛不痒,也不影响生活,没有定期复查的必要,却没想到半年后再见到这个“小东西”,就已是癌症晚期。孙先生找到龚侃主任时,只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没想到却真的重获生机。
〇 两个动作,巧护膝关节和腰椎
龚主任介绍,威胁孙先生生命的恶性肿瘤,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肾癌。当时,孙先生的肿瘤已经长成了十几厘米大小,并且顺着人体最大的一条血管,也就是沿静脉腔继续向心脏方向生长。所以从专业角度来说,若肿瘤在静脉腔中形成高位瘤栓,患者的生存概率则很渺茫。若出现这种情况,国外有研究数据显示,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30%左右。并且,像孙先生这样的肾癌晚期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也很高,术中易出现大出血,夺走患者的生命。
肾癌危险在何处
一般而言,人们对常见的肝癌、肺癌或一些胃肠道的肿瘤比较熟悉,却很少能了解到肾癌的知识。其实,肾癌是一种“沉默”且“杀伤力惊人”的癌症。
与肠癌、乳腺癌等吻合的癌症不同,肾癌发生的位置导致它在晚期会“疯狂”发展。肾脏是一个富血管的器官,它的血运丰富,癌细胞会通过血管在全身流转。因此,肾癌患者往往会合并有瘤栓,而瘤栓破裂,将引起下肢静脉堵塞、肺栓塞,甚至影响到心脏,致死率极高。龚主任介绍,人体中最粗大的血管叫作“腹主动脉”,此处若被瘤栓侵占导致破裂,患者短时间内就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而孙先生的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与下腔静脉被瘤栓堵塞有关,下腔静脉分布的血管是下肢血液回流的必经之路,被瘤栓堵塞后导致血液无法形成回流。在肿瘤发展的过程中,它会吸收人体大量的营养,晚期患者常常会出现低热、消瘦、浑身乏力,以及一些影像学检查异常的情况。
肾癌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各地的发病率虽各不相同,但发达国家的肾癌发病率总体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为50~70岁。据统计,我国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至2008年,肾癌已经成为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十的可怕杀手。肾癌在所有泌尿系肿瘤中的死亡率居高位,虽然在早期发现并治疗,可以有90%的希望让患者获得五年生存率,然而它的症状却极其隐匿,很难被发现。因此,多数罹患肾癌的人,都是在晚期才确诊,五年生存率骤降到只有10%,即使通过手术和各种方式治疗,仿佛也只是徒劳。这样看来,肾癌是一个“矛盾体”,虽然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良好,但人们却很难在早期发现它的踪影,难道我们真的无法找到肾癌的蛛丝马迹吗?
其实不然。龚侃主任告诉我们,虽然肾癌棘手,但依然存在早发现的方法,以及预防的手段。
〇 肾癌早诊有妙招
血尿、肿块和疼痛,常被称为泌尿系肿瘤的三联征,它们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已经进入肿瘤晚期。“不痛不痒的,有什么好害怕?”有些患者的晚期症状中并不会伴随疼痛,他们便因此掉以轻心,不去医院检查,最后葬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实,没有疼痛的血尿是非常危险的,在泌尿外科医生眼中,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往往提示着患者的疾病进入晚期。并且,根据统计,罹患肾癌的患者中,只有7%~8%的人会出现明显症状。所以,龚主任提醒大家,不能依靠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患病。早发现、早诊断,最经济简单的方法是定期体检。 1. 定期做腹部彩超。通过腹部彩超可以粗略地筛查出肿瘤的存在,当超声科医师对查出的肿瘤存有疑问时,会建议患者进行CT检查,方便医生更精确地了解到疾病的全貌。龚主任建议大家每年做一次腹部彩超,如果有疑问可进一步做腹部CT。
2. 提前抽血查基因。201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威廉·乔治·凯林发现了抑癌基因VHL基因的下游信号通路,为开发治疗肾癌的VEGF抑制剂奠定了基础。龚主任解释,VHL基因也叫“管家基因”,是每个人体内忠实的“看门人”,它的存在会把很多炎症和肿瘤挡在门外,其中就包括肾癌;若该基因失去活性,就无法起到抑制癌症的作用,肾癌就可能发生。了解VHL基因的下游信号通路,使人们对人体的炎症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机制产生新的认识。基因检测对预防和治疗肾癌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基因筛查可以了解体内这位“看门人”的状态,龚主任建议家族直系亲属有肾癌或脑部肿瘤的人群,尽早接受遗传性肾癌基因筛查。通过这个方法,患者只需一滴血就能够在其他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之前,了解自己即将发生的疾病。
〇 同是肾癌 治疗却不同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张先生是一位特殊的肾癌患者。张先生于2004年因脑血管瘤接受了手术治疗,2012年却在体检时又发现肾脏肿瘤的踪迹,当时诊断的医生建议他立刻接受手术。张先生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找龚主任做进一步诊断,龚主任却建议他不要做手术,先接受基因检测,这与之前医生的判断完全相反。果不其然,张先生的基因检测报告显示,他是一名VHL病患者,肾脏肿瘤大小约1.7厘米,完全可以继续观察,先不做手术。随后,张先生每年复查一次,直至2019年,肿瘤发展为3.6厘米,龚主任才建议他接受手术切除。至今,张先生的各项指标均正常。
同样是可怕的肾癌,为何孙先生被确诊后,立马接受了手术,争分夺秒地与癌症和死神抗争;而这位张先生,却在确诊肾癌后被医生要求“等”?龚主任告诉我们,肾癌分为散发性和遗传性两种,孙先生所患的是散发性肾癌,是最常见的肾脏肿瘤;而张先生患上的则是发病年龄更早、肿瘤灶会不断发生、可能会接受多次手术的遗传性肾癌。
这种遗传性肾癌也叫VHL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肾脏肿瘤,患者人数仅占肾癌患者总数的4%。遗传性肾癌患者的子女患病率高达50%,且子女的发病时间相对更早,症状更严重。由于VHL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生殖细胞VHL基因突变,会导致多脏器良恶性病变,患者可能脑、眼底、内耳、肾上腺、肾脏、卵巢等多器官并发肿瘤,患者平均寿命只有46~47岁,主要致死原因是脑血管瘤和肾肿瘤。
龚主任介绍,之所以不主张张先生在确诊之后立即接受手术,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年龄因素。遗传性肾癌患者发病时间早,散发性肾癌多见50~60岁人群,而遗传性肾癌患者很可能在30~40岁之间就已发病,甚至更早。
第二个因素:疾病性质因素。常见的散发性肾癌,肿瘤普遍生长于同一侧肾脏,而遗传性肾癌是肾脏双侧都会出现,且多发。
这两个因素意味着医生若立即为遗传性肾癌患者进行手术,患者的肿瘤很可能在切除后的一段时间内,又重新生长出来。人体毕竟不是“拉链”,不可能經受住反复的手术折磨。龚主任表示,作为医生必须做的就是为患者确定一个最佳的手术时机,给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根据多年经验,龚主任和他的团队研究证明,遗传性肾癌患者的肿瘤生长至4厘米左右再进行手术,能够为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
〇 预防肾癌有三招
虽然肾癌如此凶险,但大家也不必太过惊慌。只要能够在生活中避开致癌的高危因素,就可以不让肾癌缠上自己。
1. 戒烟限酒,少碰油漆,少染发。上百种有害物质通过吸烟进入体内,会对多个器官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过度吸烟,更会增加肿瘤的发生率。因此,不管是预防哪种癌症,第一个条件都应该是戒烟。至于染发,过去有一些劣质的染发剂里面含有致癌的化学成分,如果频繁地染发,人体吸收致癌成分,诱发基因突变,极易导致癌症发生。如果要染发,可以选择纯植物提取的染发剂,染的过程中不要加热,以及染发的频率不能太勤,最多半年染一次。
2. 多发性肾囊肿及时治。肾囊肿就如同肾脏上长了水泡,单纯的肾囊肿极少发生恶变,患者不必过度紧张;若肾囊肿为多发性囊肿,且囊肿之间有间隔并有增厚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癌变。
3. 不吃成分不明的中药偏方。成分不明的中药偏方中,有些成分里含有马兜铃酸,这种成分摄入过量且累积服用两周,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肾衰竭和多发的尿路上皮肿瘤。国家已经颁发了法律,禁止含有这种成分的中药销售上市,所以如果要吃中药,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开方,自己不要随意服用不明成分的中药偏方。
最后,龚主任提醒大家,预防肾癌还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控制体重,体脂率过高、肥胖,也是肾癌发生的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