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涵义应包括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以及学生们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还有就是师生共建创新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探究、创新的主体。另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兴趣;创新精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面上的一切~”。因此“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观点,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利用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首先老师应该克服教师的权威作用,建立宽松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走到哪里。学生的思想被引导所束缚,被教师的观念所控制,为了简单地学习而学,忽略了人生的价值。新课标提倡了探究教育,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但要学到知识,而且要养成善于探究、提问、质疑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其次是克服教师主观的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往往认为让学生按照某种定势思维,养成特定规律,既而形成观念,便是创新,培养学生脱离教材,搞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说得离奇,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发生在课堂上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思维,独具一格的观察,独巨匠心的分析角度等等都可以看作创新。它并不是一种规律,而是出于本能的思维,从新见解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评价,发表自己的思维观点,或观察结果。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是否有新颖的见解。这往往来源于学生不受束缚的思维,如对于《阳光与影子》,学生利用实际观察提出:影子有一半在其它建筑物上,如何连线?是否符合三角形的相似?如果是不规则建筑物呢?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我们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就是创新。学生有了创新性的观察思维,再给学生以空间去探索,结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这样就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要培养学生有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更需要兴趣来维持。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数学活动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尝试,便可摘到桃子”,就可以给学生造成兴趣。问题设置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究的,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走向创新.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老爷爷已经68岁了,可他只过了17个生日,这是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感到奇怪。有的说:“这位老爷爷只顾工作,忘了自己的生日。”有的说:“这位老爷爷家里生活不好,忘了自己的生日。”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给同学说:“你们说的都是有可能的情况。但是,你们能不能从一年里每个月的天数多少上发现点新问题呢?”这时,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就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终于得出结果是:老爷爷是闰年二十九日出生的。这样在新课开始,激发学生探厅求异,会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旧教材的习题,绝大部分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封闭式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引起知识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倾向。我在教学中时是注重引入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条件开放;条件多余或条件不足
如:碧津公园的游泳池长是50米,宽是15米,深2米,现在水深1.5米,水的单价是每方2.9元,这水池水要交水费多少元?又如:小明的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补充条件),妈妈和小明的年龄各是多少?
(二)问题开放;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有很多个
如:学校舞蹈队有女生36人,男生9人,提出问题并解答。在解答时班上的学生就提出了很多问题:生1;学校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生2: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用已有的知识能解决的,可行的开放性题目,把生活知识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而开放性题目又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挑战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江泽民指出:“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思考问题,为学生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中开辟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兴趣;创新精神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面上的一切~”。因此“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观点,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利用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首先老师应该克服教师的权威作用,建立宽松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走到哪里。学生的思想被引导所束缚,被教师的观念所控制,为了简单地学习而学,忽略了人生的价值。新课标提倡了探究教育,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但要学到知识,而且要养成善于探究、提问、质疑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其次是克服教师主观的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往往认为让学生按照某种定势思维,养成特定规律,既而形成观念,便是创新,培养学生脱离教材,搞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说得离奇,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发生在课堂上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思维,独具一格的观察,独巨匠心的分析角度等等都可以看作创新。它并不是一种规律,而是出于本能的思维,从新见解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评价,发表自己的思维观点,或观察结果。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是否有新颖的见解。这往往来源于学生不受束缚的思维,如对于《阳光与影子》,学生利用实际观察提出:影子有一半在其它建筑物上,如何连线?是否符合三角形的相似?如果是不规则建筑物呢?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我们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就是创新。学生有了创新性的观察思维,再给学生以空间去探索,结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这样就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要培养学生有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更需要兴趣来维持。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数学活动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尝试,便可摘到桃子”,就可以给学生造成兴趣。问题设置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究的,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走向创新.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老爷爷已经68岁了,可他只过了17个生日,这是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感到奇怪。有的说:“这位老爷爷只顾工作,忘了自己的生日。”有的说:“这位老爷爷家里生活不好,忘了自己的生日。”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给同学说:“你们说的都是有可能的情况。但是,你们能不能从一年里每个月的天数多少上发现点新问题呢?”这时,学生受到老师的启发,就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终于得出结果是:老爷爷是闰年二十九日出生的。这样在新课开始,激发学生探厅求异,会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旧教材的习题,绝大部分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封闭式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引起知识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倾向。我在教学中时是注重引入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条件开放;条件多余或条件不足
如:碧津公园的游泳池长是50米,宽是15米,深2米,现在水深1.5米,水的单价是每方2.9元,这水池水要交水费多少元?又如:小明的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补充条件),妈妈和小明的年龄各是多少?
(二)问题开放;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有很多个
如:学校舞蹈队有女生36人,男生9人,提出问题并解答。在解答时班上的学生就提出了很多问题:生1;学校舞蹈队一共有多少人?生2: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用已有的知识能解决的,可行的开放性题目,把生活知识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而开放性题目又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挑战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江泽民指出:“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思考问题,为学生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中开辟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