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关问题的思考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1000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外部监督,妥善解决“监督者无人监督”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制度创新,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发布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方案》,从而开始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经过六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已经在全国的检察机关全面施行。我们应当承认,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在规范执法、防止侦查权的滥用以及保障人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试点阶段的制度设计与法制化后的成熟模式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民监督员制度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突出表现为现行的“被监督者挑选监督者”模式无法彻底实现监督的外部化、社会化。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在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关问题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思考,从人民监督员监督职责及监督效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由人大机关来实施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模式是最佳选择。关于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的意义,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从法理角度上看,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更具有合法性
  (一)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在理论上具有正当性。
  人大常委会选任人民监督员工作是有理论依据的。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人民通过行使社会监督权,加强对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监督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与人民监督员权力具有同源性———均来源于人民。另一方面,人民权力的行使需要国家权力的确认和保障。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决定了人民监督员经人大确认,更具有监督检察机关的权威,监督权的行使才有更为有力的保障。由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将民主监督上升到权力监督的层次上来,既避免了实践中人们对“检察机关自己选任人民监督员”所产生的种种质疑,也能促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规范化、法制化,提高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公信力,增强监督力度,促进检察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二)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符合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法律上具有合宪性。
  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符合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3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既充分彰显了民意,又使宪法规定的“纸上的权力”变成了现实的权力。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和更扎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监督员经人大选任、授权和管理,不仅使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工作更加具有法定性和权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促进了人大监督权和人民监督权力的实现,提高了检察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二、从监督效力程度上看,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更具有权威性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现行的人民监督员选任及管理工作一般是由检察机关自行进行的,存在社会公信力不高、监督权威不强、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监督工作的质量。其弊端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监督者的任命方式与程序由被监督者决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在第二章“人民监督员的产生”中对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及任职条件做了详细规定。仔细分析这一规定,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选任程序规定太模糊,实践中不好操作,人民监督员的选择比较随意。比如,由哪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推荐无法确定,而实际上往往出现“先确定人选后通知单位”的情形,实践中人民监督员成为了权势和荣誉的一种象征,真正适合的成员并没有被选举出来;其次,人民监督员由检察院任免的規定易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走入“被监督者挑选监督者”的逻辑困境,印证了人民普遍怀疑的“被监督者自己找人来监督自己”的说法,人民监督员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很大质疑;再次,任期规定为三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长期与检察机关打交道的人民监督员难免会“熔化”为编外检察官,成为检察机关的“宣传员”或“保护伞”,而且长期担任人民监督员职务,也可能影响到人民监督员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削弱其监督工作的积极性。
  (二)监督者监督程序的启动由被监督者决定。
  关于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案件办理进行监督的监督程序,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规定》第四章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还存在一定缺陷。人民监督员启动监督程序的权利都没有给予,只是让人民监督员被动的参与并且有时间限制。这就可能在实际运作中,形成人民监督员事先并没有就要监督的案件听取外界的反映和意见,进入监督程序后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听取各方面意见,仅凭听取检察机关介绍案情、说明情况后,就要对专业性很强的法律问题作出决断。显然,对人民监督员来说,这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在这种心中无底的情况下,为避免意见孤独,人民监督员可能会有从众心理,对需决断的事情没有或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于是顺着检察机关的意见附和了事,这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监督员监督过程的中立性和公正性,也削弱了监督结果的可接受性。
  (三)监督者监督范围由被监督者决定。
  关于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范围,《规定》中明确了“三类案件”和“五种情形”。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依据高检院的规定,将检察院受理的自侦案件纳入监督范围,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问题在于,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的范围由被监督者——检察机关决定,即监督案件的性质、监督案件的数量等均由检察机关决定,导致出现“检察院不让监督的案件还是监督不到”的情况,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权力。
  (四)监督者接受被监督者提供的经费。
  按照《规定》的要求,“人民监督员开展监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在各级检察机关业务经费中列支,纳入财政预算,由同级财政核拨。”从人民监督员与检察机关之间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来看,作为被监督者的检察机关向作为监督者的人民监督员发放经费的做法极为不妥。目前,大多数地方人民监督员办公场所、工作补贴及相应保障的经费由各级检察院列支,使检察机关难逃花钱买监督的“作秀”之嫌,极大地损害了监督者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笔者认为,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由人大来选任人民监督员,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监督考核,既有利于消除社会质疑,也解决了人民监督员本身缺乏监督的问题,形成了人民监督员监督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与检察机关共同接受人大监督的双重关系。同时,人民监督员由检察院以外的机关确定,满足了其独立性、外源性的内在要求,使这一制度的价值和效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外部化”,切实提高检察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三、从司法工作实践来看,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更具备可行性
  近年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积极探索人民监督员选任模式改革,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的部分检察院先后开始实行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模式,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较成功的有河南郑州和武汉汉阳(汉阳模式)。在全国探索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模式的背景下,临沂市于2007年8月在临沂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临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人民检察院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规定“人民监督员由人大常委会任命并颁发任命书”,确立了在检察体制外实行“人民监督员由人大常委会进行资格审查确认”和“人民监督员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模式。全市检察机关的人民监督员实现了由检察机关“内部选任”向人大常委会“外部任命”的转变,体现了人民监督员产生的外部性,确保了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权威性,实现了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公正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监督员的公信度,这对检察官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实现了实实在在的监督。辖区内的12个县区院一致认为:这一做法,既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检察院自己选人监督自己”的问题,又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监督员本身缺乏监督的问题,为人民监督员更好地行使权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他文献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探索,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检察权的人民性  检察权在本源意义上属于人民所有,在性质上当然可以由人民直接地或部分地行使,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应当设置人民直接参与的程序。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只是代表人民行使检察权,不应当异化为检察权的垄断者。中外的司法实践都证明,由非司法职业人员(如人民陪审员
期刊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人民监督员制度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本文拟就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法律效果进行分析,并就优化人民监督员监督提出设想。  有哲人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因为权力本身具有支配他人意志和行为的力量,因此其天生具有被滥用的扩展性。出于意志本身所具有的无限扩展的主体性的支配力,权力的运作过程如果没有
期刊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使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人民监督员制度适应检察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丰富我国的监督理论、推动刑事诉讼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监督机制  以制度规制制度,以权力制衡权力,是人类社会配置政治资源、管理国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检察制度本身的设置,从司法权配置角度分析,已体现了权力控制和制约的
期刊
摘 要:我国《公司法》2005年10月通过的修订稿,其新增加的内容之一即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它是对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一种矫正机制。但从我国新《公司法》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它是顺向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对于逆向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却没有明确规定。其实,允许逆向揭开公司面纱不仅符合现代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也合乎公司法人格否认之法理,是巩固公司法人制度之必需。但我国当前确立逆向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却尚未可行。 
期刊
摘 要:农村选举的质量、结果与村民的投票行为密切相关。建立了农村选举村民投票博弈模型,对村民的投票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提高选举质量,选拔优秀的农村领导干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从事农村选举研究和实践的部门或人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选举;投票行为;纳什均衡;选举治理    具有选举权的村民,是农村选举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投票行为不仅决定了能否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农村领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促进自身执法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改进和加强检察工作,提高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执法能力和办案质量,确保依法公正履行职责,发挥了其独到的作用。检察机关推行这项制度二年多来,人民监督员成功地监督了一批案件,维护了司法公正,施行效果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监督员制度毕竟是一项改革探索,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试从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
期刊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也是一个执法机关其权力运用理应受到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由此而产生的。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1、监督行为缺乏依据。《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1条规定: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根据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的。而《宪法》没有直接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只有《宪法》第41条对公民的监督权作了总括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
期刊
放假回家的路上,一直惦记着妈妈专门为我熬的汤。好不容易到家了,第一件事便是直奔厨房。掀起汤锅盖,一股暖流直冲而出,新鲜的玉米,甜软的红萝卜,还有那鲜美的汤。冬天里,就是一锅简单的汤,足以让心随之温暖起来,心里乐开了花!有时候,满足就那么简单。  广东人家,几乎每顿饭都要喝汤,可谓无汤不欢。正是因为太平常了,于是往往忘记了我们血液里有汤的温热。人就是那样,拥有的时候不懂珍惜。懂得珍惜了,没准就是因为
期刊
摘 要:英语语法的掌握是英语能力的基本功,而目前中国学生的英语语法的学习效果并不令人乐观。改进教学方法,有机整合语法内容,加强文化对比,进行有效的语法练习是改善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法教学;有机整合;文化对比;语法练习    语法是语言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要素,是语言组织的纽带,它和词汇、语语音共同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的三要素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其中语法是研究用
期刊
摘 要:解决纠纷是社会的内在需要,运用人民调解制度解决纠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因其具有成本低、耗时少、节省司法资源、易执行等特点,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经验”而受到推崇。人民调解秉承以和为贵、互谅互让、化解矛盾的理念,着力发挥社会的自我矫正的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总结经验、多管齐下,促进该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人民调解;和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