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悲鸿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一直十分受人关注,其价格也稳步大幅走高。在国画作品方面,2004年秋冬,徐悲鸿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孤品《十二生肖册页》(33×35.4×12厘米),首次面世即以800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国画《巴人汲水》(300×62厘米)以1650万元成交。创作于1951年的国画《九州无事乐耕耘》(140×249厘米),以1705万元的拍卖成交价格被买家收入囊中。2005年底,徐悲鸿的一本素描集《印度写生稿 册页》(25×18×44厘米)则以940万元拍出。在历次大小拍卖中,徐悲鸿的“马”、“猫”、“鹰”、“鹊”及“人物”、“花果”等各种题材的中国画,绝大部分都在较高的价位成交,这说明了人们对大师作品的由衷喜爱。
但与此同时,徐悲鸿的作品也成为重灾区,成为造假者为追逐暴利而争相仿冒的对象。仿冒者把这些赝品又是作“专家鉴定”,又是出版图录、画册,尽其所能地编造故事,制作伪证,一路吹嘘而使其招摇过市。
图一为一幅近来出现的徐悲鸿《奔马图》,该画有一个完整的“身世”。据画的所有者——一位女士称,她是美籍华人,画是徐悲鸿1948年亲自画赠她的叔父的。她叔父是一位当年国民党的将军,于1949年去了美国,画也随之到了国外。一晃几十年过去,现在老人已经去世,他的后人不懂画,也不会欣赏,但知道画很有价值,故想携回国内将其售出。故事很生动,该画猛一看也确为人们所熟知的徐悲鸿风格的“奔马”,笔墨相当纯熟,且纸本和装裱都充满一种久经岁月的陈旧感。但细一推敲,将之与徐悲鸿同时期的骏马图相对照(图二、图三为徐悲鸿《奔马》真迹,分别作于1947年和1951年,现藏徐悲鸿纪念馆),从该画的气韵、笔墨、马的结构乃至题字等方面,可以认定,这是一幅赝品。
欣赏和购藏徐悲鸿的中国画,不仅要对作品的风格、画法、年代以及来源、质地、著录等等方面进行考察,更要对作者一生的艺术创作和人生道路进行必要的研究和了解,还要尽量地多看其各个时期创作的真迹,熟悉真迹,才能把握艺术家的创作和其作品的独特的内在的规律性特点,以辨别真伪。其中,了解作者平生的艺术追求、艺术理念及创作历程,对于认识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徐悲鸿九岁即读完《诗》、《书》、《礼》、《易》等古代典籍,他的美术才能,也在他九岁时由他的父亲,一位“无所师承一宗造化”、“独善描写所见”的当地著名画家启蒙,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之后,为了家庭的生计,他随父云游四方为人作画。十七岁时,他同时在三所学校担任图画教师。天赋和勤奋,使徐悲鸿在早年即打下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坚实基础,画作已广为人所称道。以后,他来到上海,又师从康有为,精研北碑,观摩了康有为收藏的大量历代书画碑帖,从中获得丰富的滋养,并在艺术思想上受到康有为的很大影响,视野逐渐开阔。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革,使胸中充满民族强盛抱负的徐悲鸿,对中国的现状和前途、中国画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深的思索。1917年,他东渡日本,在比较了日本绘画后感到:“日本作家渐能脱去拘守积习,而会心于造物……盖欲追踪徐、黄、赵、易而夺吾席矣……惟华而薄,实而少韵,太求夺目,无蕴籍朴茂之风……”(《悲鸿自述》)。可以说,革除中国画几百年来泥古守旧、陈陈相因的积弊,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致广大、尽精微,追求状物写实而有神韵,成为他终生不懈的努力方向。1918年,徐悲鸿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唯物辨证地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一深刻的艺术见解。
在欧洲留学期间,徐悲鸿宵衣旰食,常常不顾饥饿和病痛的煎熬,整日临摹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和大量地练习写生,并用身上所有的钱,购买了大批的西方艺术作品和美术书籍资料以进行研究。他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投入绘画,不停地阅读、写生、临摹、创作,充满艺术报国和革新中国画的激情、智慧、坚韧和自信。这种炽烈的情感和奋斗精神在徐悲鸿以后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始终凝聚在他的身上,成为他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也融化和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他的作品的性格。品读他的作品,总是能感受到他作品中所充溢的这种激越的情怀和坚忍而豁达的气魄。
徐悲鸿说过,他学习西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中国画。使中国画能重新焕发生机。他对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这既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各种画论、画法的精熟掌握,对中国历代各种风格流派的画家的熟知,也体现在他对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所具有的修养。我们在欣赏徐悲鸿的中国画时,总能感受到他笔墨的底蕴,感受到一种“精力弥漫”的充实和“灵气往来”的俊逸、 一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从容洒脱,一种“真境逼而神境生”、“化景物为情思”的美妙意境。
徐悲鸿把西方绘画的理念和技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他的中国画创作中,这使他的中国画既有中国传统绘画上千年发展成熟的优秀笔墨技巧和韵味,又有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透视、解剖、光线,创造出一种自己独有的中国画绘画语言。他笔下的线条,既有中国传统白描的深厚功底,又脱开十八描程式的束缚,结合素描的表现方式,完全依刻画对象的需要而定,劲键流畅而自成一格。他笔下墨色的运用则注重表现形体的块面和光感,并把水与墨交融沁化的丰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我们从他创作的《李印泉像》、《巴人汲水》、《漓江春雨》、《群马》等作品中都能够欣赏到。他创作的油画作品则融入了传统中国画的抒情和概括。
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绘画实践,到徐悲鸿创作的中后期,他的中国画笔墨“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沉实而有韵味,风格日趋凝练,表达更加简旷而传神。比如他的人物画,描写衣纹的简单的一条长线,能表达出包括衣服的质感、衣服下的肌肉骨骼,乃至身体的动态等在内的诸多的内容,这要求画家对其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和气质有准确的把握,胸有成竹,并具有精湛的笔墨功力。
徐悲鸿称简练为“艺之极则”,他后期创作的作品,正体现了笔简而意繁的简练的美。这种简练,不是形式主义的抽象,而是现实主义的对生活和自然的写实的提炼和概括,并有着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丰富韵味和诗意,达到了“生气远出、真力弥满”的境界。
徐悲鸿一生以动物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国画作品,它们不是细腻的工笔翎毛,而多是豪放洒脱的水墨大写意,不设色或少量设色,并且在创作时托情比兴,状物言志,使作品含有很深的寓意。他偏爱画马,徐悲鸿的“马”,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们喜爱它,是缘自于它身上透出的那种俊朗洒脱的气质。“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唐代大诗人的诵马名句,正好是对徐悲鸿所画骏马的最好形容和诠释。
但可悲的是,他的“马”也因此而被具有了“最佳”的仿冒价值。长期以来,大量“徐悲鸿马”的赝品,戴着各种光环出现在社会上,被一些不明就里的爱好者当作真迹高价收藏。
品评一幅画,应在对作者所处时代及其生平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看它是否传神而意趣横生,所谓“气韵生动”,其次,应细品该画的立意、构图、笔墨技法和功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风格、流派、技法多种多样,每个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依不同的创作条件,其创作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每个人作品的构图、用笔都各有其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处理方法,有各自的规律性的特点。熟悉了作品中的这些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我们就会如同熟悉自己的笔迹一样,能准确地对画的真伪优劣作出判断。
鉴赏徐悲鸿的画作也是如此,如图二、图三《奔马》真迹,是他晚期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画马已臻化境。创作时,用焦墨和浓墨写马的轮廓和主要的结构线,中锋行笔,遒劲而洗练,浓墨、淡墨互用,注重留白,晕染出肌肉的质感和马身的块面、体积,再大笔焦墨扫出马鬃和马尾,特别是马蹄,决不随意,而是用墨精心勾出,然后,再加配景和作全图处理。画面的墨色浓淡干湿运用恰到好处,黑白对比强烈又整体和谐,形象地表现出了马的结构及不同部位,并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整匹马动态天然而透出蓬勃的活力,给人一种奔腾向上的心灵感染。
反观图一的奔马,声称是徐悲鸿1948年时所作,却虽有徐马之形而实无其神。马头部的刻画生硬造作,马身的轮廓和结构线用笔软弱而呆板、游移。马的胸肌,没有处理好马胸部和前腿之间的写生关系,完全没有真迹中的那种皮毛下发达肌肉的感觉。画后腿的笔墨则更是毫无徐悲鸿的法度,肢体转折和肌肉凸起完全不合透视关系,一条腿前后两部分似乎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拼接而成,并且表现其明暗的用墨也没有明暗交界线的处理,整个后腿让人感到十分的别扭。此外,全马的墨色晕染含混不清,黑白没有对比,这使得马身的立体感和结构不明显,并显得整匹马松软无力而没有生气。画面上的题款也不见徐悲鸿书法特有的、带有碑学风骨的圆劲洒利和自然,而觉软散浮滑,显然是模仿徐书的笔法而却无徐的运笔功力。所以,不管这幅画的“身世”如何“生动”,风格与真迹如何相似,笔墨如何熟练,它没有徐悲鸿大写意骏马的雄沉豪放的气势、细致讲究的构思和细部处理,也没有徐悲鸿独特风格的精练洒脱的笔墨,是一幅不折不扣的赝品。
徐悲鸿以大写意法画动物,很讲究动物在不同姿态下身体的各种透视解剖关系,但是,他的画也并不是每一幅的每个细部都在写生关系上分毫不差地精确。这是由于中国画不同于油画、素描,尤其大写意的挥洒和讲求笔墨意趣,与西方写实绘画讲求严格的透视解剖毕竟不同,注重的是用简练的笔墨即表现出对象整体的神韵,而不是像工笔画那样注重刻画细节。徐悲鸿的动物画,是以中国大写意画的讲求意趣、纵情挥洒为主,而融入了西方绘画构图中的解剖透视明暗关系,不一定每一个细部都要完完全全合于西法,还是中国大写意的酣畅淋漓。所以,我们在看他的画时,不必苛求他画中的动物是否每个关节都画得精细、每条腿的长短都画得准确,而应该综合地去看,去把握他的画的本质特点的和主要的内容。“关节”、“长短”等细部表现,不应作为鉴别徐悲鸿作品真赝的唯一依据。也就是说,徐悲鸿的动物画真迹,不一定每一幅的细部都处处完全合于解剖透视关系。而一幅号称是徐悲鸿作品的画,即使细部和结构处处合理,但如果画面用笔软弱,墨色混乱,通幅作品气息板滞,那它也必是假画无疑。
了解了徐悲鸿的奋斗历程、他的信念操守和他的中国画笔墨的特点,特别是他的大写意动物画的特点,我们便能够很好地欣赏他的作品,并能够较准确地鉴别出文物艺术品市场上他的作品的真伪。
电话:13661090818
通信地址: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徐悲鸿纪念馆
但与此同时,徐悲鸿的作品也成为重灾区,成为造假者为追逐暴利而争相仿冒的对象。仿冒者把这些赝品又是作“专家鉴定”,又是出版图录、画册,尽其所能地编造故事,制作伪证,一路吹嘘而使其招摇过市。
图一为一幅近来出现的徐悲鸿《奔马图》,该画有一个完整的“身世”。据画的所有者——一位女士称,她是美籍华人,画是徐悲鸿1948年亲自画赠她的叔父的。她叔父是一位当年国民党的将军,于1949年去了美国,画也随之到了国外。一晃几十年过去,现在老人已经去世,他的后人不懂画,也不会欣赏,但知道画很有价值,故想携回国内将其售出。故事很生动,该画猛一看也确为人们所熟知的徐悲鸿风格的“奔马”,笔墨相当纯熟,且纸本和装裱都充满一种久经岁月的陈旧感。但细一推敲,将之与徐悲鸿同时期的骏马图相对照(图二、图三为徐悲鸿《奔马》真迹,分别作于1947年和1951年,现藏徐悲鸿纪念馆),从该画的气韵、笔墨、马的结构乃至题字等方面,可以认定,这是一幅赝品。
欣赏和购藏徐悲鸿的中国画,不仅要对作品的风格、画法、年代以及来源、质地、著录等等方面进行考察,更要对作者一生的艺术创作和人生道路进行必要的研究和了解,还要尽量地多看其各个时期创作的真迹,熟悉真迹,才能把握艺术家的创作和其作品的独特的内在的规律性特点,以辨别真伪。其中,了解作者平生的艺术追求、艺术理念及创作历程,对于认识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徐悲鸿九岁即读完《诗》、《书》、《礼》、《易》等古代典籍,他的美术才能,也在他九岁时由他的父亲,一位“无所师承一宗造化”、“独善描写所见”的当地著名画家启蒙,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之后,为了家庭的生计,他随父云游四方为人作画。十七岁时,他同时在三所学校担任图画教师。天赋和勤奋,使徐悲鸿在早年即打下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坚实基础,画作已广为人所称道。以后,他来到上海,又师从康有为,精研北碑,观摩了康有为收藏的大量历代书画碑帖,从中获得丰富的滋养,并在艺术思想上受到康有为的很大影响,视野逐渐开阔。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革,使胸中充满民族强盛抱负的徐悲鸿,对中国的现状和前途、中国画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深的思索。1917年,他东渡日本,在比较了日本绘画后感到:“日本作家渐能脱去拘守积习,而会心于造物……盖欲追踪徐、黄、赵、易而夺吾席矣……惟华而薄,实而少韵,太求夺目,无蕴籍朴茂之风……”(《悲鸿自述》)。可以说,革除中国画几百年来泥古守旧、陈陈相因的积弊,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致广大、尽精微,追求状物写实而有神韵,成为他终生不懈的努力方向。1918年,徐悲鸿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唯物辨证地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一深刻的艺术见解。
在欧洲留学期间,徐悲鸿宵衣旰食,常常不顾饥饿和病痛的煎熬,整日临摹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和大量地练习写生,并用身上所有的钱,购买了大批的西方艺术作品和美术书籍资料以进行研究。他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投入绘画,不停地阅读、写生、临摹、创作,充满艺术报国和革新中国画的激情、智慧、坚韧和自信。这种炽烈的情感和奋斗精神在徐悲鸿以后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始终凝聚在他的身上,成为他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也融化和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他的作品的性格。品读他的作品,总是能感受到他作品中所充溢的这种激越的情怀和坚忍而豁达的气魄。
徐悲鸿说过,他学习西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中国画。使中国画能重新焕发生机。他对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这既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各种画论、画法的精熟掌握,对中国历代各种风格流派的画家的熟知,也体现在他对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所具有的修养。我们在欣赏徐悲鸿的中国画时,总能感受到他笔墨的底蕴,感受到一种“精力弥漫”的充实和“灵气往来”的俊逸、 一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从容洒脱,一种“真境逼而神境生”、“化景物为情思”的美妙意境。
徐悲鸿把西方绘画的理念和技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他的中国画创作中,这使他的中国画既有中国传统绘画上千年发展成熟的优秀笔墨技巧和韵味,又有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透视、解剖、光线,创造出一种自己独有的中国画绘画语言。他笔下的线条,既有中国传统白描的深厚功底,又脱开十八描程式的束缚,结合素描的表现方式,完全依刻画对象的需要而定,劲键流畅而自成一格。他笔下墨色的运用则注重表现形体的块面和光感,并把水与墨交融沁化的丰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我们从他创作的《李印泉像》、《巴人汲水》、《漓江春雨》、《群马》等作品中都能够欣赏到。他创作的油画作品则融入了传统中国画的抒情和概括。
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绘画实践,到徐悲鸿创作的中后期,他的中国画笔墨“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沉实而有韵味,风格日趋凝练,表达更加简旷而传神。比如他的人物画,描写衣纹的简单的一条长线,能表达出包括衣服的质感、衣服下的肌肉骨骼,乃至身体的动态等在内的诸多的内容,这要求画家对其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和气质有准确的把握,胸有成竹,并具有精湛的笔墨功力。
徐悲鸿称简练为“艺之极则”,他后期创作的作品,正体现了笔简而意繁的简练的美。这种简练,不是形式主义的抽象,而是现实主义的对生活和自然的写实的提炼和概括,并有着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丰富韵味和诗意,达到了“生气远出、真力弥满”的境界。
徐悲鸿一生以动物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国画作品,它们不是细腻的工笔翎毛,而多是豪放洒脱的水墨大写意,不设色或少量设色,并且在创作时托情比兴,状物言志,使作品含有很深的寓意。他偏爱画马,徐悲鸿的“马”,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们喜爱它,是缘自于它身上透出的那种俊朗洒脱的气质。“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唐代大诗人的诵马名句,正好是对徐悲鸿所画骏马的最好形容和诠释。
但可悲的是,他的“马”也因此而被具有了“最佳”的仿冒价值。长期以来,大量“徐悲鸿马”的赝品,戴着各种光环出现在社会上,被一些不明就里的爱好者当作真迹高价收藏。
品评一幅画,应在对作者所处时代及其生平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看它是否传神而意趣横生,所谓“气韵生动”,其次,应细品该画的立意、构图、笔墨技法和功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风格、流派、技法多种多样,每个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依不同的创作条件,其创作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每个人作品的构图、用笔都各有其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处理方法,有各自的规律性的特点。熟悉了作品中的这些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我们就会如同熟悉自己的笔迹一样,能准确地对画的真伪优劣作出判断。
鉴赏徐悲鸿的画作也是如此,如图二、图三《奔马》真迹,是他晚期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画马已臻化境。创作时,用焦墨和浓墨写马的轮廓和主要的结构线,中锋行笔,遒劲而洗练,浓墨、淡墨互用,注重留白,晕染出肌肉的质感和马身的块面、体积,再大笔焦墨扫出马鬃和马尾,特别是马蹄,决不随意,而是用墨精心勾出,然后,再加配景和作全图处理。画面的墨色浓淡干湿运用恰到好处,黑白对比强烈又整体和谐,形象地表现出了马的结构及不同部位,并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整匹马动态天然而透出蓬勃的活力,给人一种奔腾向上的心灵感染。
反观图一的奔马,声称是徐悲鸿1948年时所作,却虽有徐马之形而实无其神。马头部的刻画生硬造作,马身的轮廓和结构线用笔软弱而呆板、游移。马的胸肌,没有处理好马胸部和前腿之间的写生关系,完全没有真迹中的那种皮毛下发达肌肉的感觉。画后腿的笔墨则更是毫无徐悲鸿的法度,肢体转折和肌肉凸起完全不合透视关系,一条腿前后两部分似乎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拼接而成,并且表现其明暗的用墨也没有明暗交界线的处理,整个后腿让人感到十分的别扭。此外,全马的墨色晕染含混不清,黑白没有对比,这使得马身的立体感和结构不明显,并显得整匹马松软无力而没有生气。画面上的题款也不见徐悲鸿书法特有的、带有碑学风骨的圆劲洒利和自然,而觉软散浮滑,显然是模仿徐书的笔法而却无徐的运笔功力。所以,不管这幅画的“身世”如何“生动”,风格与真迹如何相似,笔墨如何熟练,它没有徐悲鸿大写意骏马的雄沉豪放的气势、细致讲究的构思和细部处理,也没有徐悲鸿独特风格的精练洒脱的笔墨,是一幅不折不扣的赝品。
徐悲鸿以大写意法画动物,很讲究动物在不同姿态下身体的各种透视解剖关系,但是,他的画也并不是每一幅的每个细部都在写生关系上分毫不差地精确。这是由于中国画不同于油画、素描,尤其大写意的挥洒和讲求笔墨意趣,与西方写实绘画讲求严格的透视解剖毕竟不同,注重的是用简练的笔墨即表现出对象整体的神韵,而不是像工笔画那样注重刻画细节。徐悲鸿的动物画,是以中国大写意画的讲求意趣、纵情挥洒为主,而融入了西方绘画构图中的解剖透视明暗关系,不一定每一个细部都要完完全全合于西法,还是中国大写意的酣畅淋漓。所以,我们在看他的画时,不必苛求他画中的动物是否每个关节都画得精细、每条腿的长短都画得准确,而应该综合地去看,去把握他的画的本质特点的和主要的内容。“关节”、“长短”等细部表现,不应作为鉴别徐悲鸿作品真赝的唯一依据。也就是说,徐悲鸿的动物画真迹,不一定每一幅的细部都处处完全合于解剖透视关系。而一幅号称是徐悲鸿作品的画,即使细部和结构处处合理,但如果画面用笔软弱,墨色混乱,通幅作品气息板滞,那它也必是假画无疑。
了解了徐悲鸿的奋斗历程、他的信念操守和他的中国画笔墨的特点,特别是他的大写意动物画的特点,我们便能够很好地欣赏他的作品,并能够较准确地鉴别出文物艺术品市场上他的作品的真伪。
电话:13661090818
通信地址: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徐悲鸿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