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29-3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教育媒体的17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提交论文100多篇。会议期间,与会者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传承文化”的观点,围绕“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当代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建设的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教育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五重五轻”
  
  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的诊断,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缺点。首先,重外化轻内化。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中重视形式,忽视或轻视内容;注重学校文化的外显与外化,忽视学校文化的内化。其次,重硬化轻柔化。一些学校片面强调量化标准的引领,忽视人之性格的不同和人之发展水平的差异,忽视人之合情合理的需要。第三,重变化轻进化。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片面地强调标新立异,却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首先是对学校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过程。第四,重强化轻感化。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只热衷于制度建设,却忽视了学校文化的以“文”化人的感化作用。最后,重物化轻人化。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将“人”变为物、课题和工具,而没有体现出人文精神。
  有学者指出文化在今天是一种中义上的文化,既非除大自然以外的任何事物,也非一种狭义的知识。这种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正是由于对文化概念理解的模糊,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才出现了“五重五轻”的问题。
  
  当代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生命化
  
  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时代性,根据当代学校文化发展和建设的现状,构建生命化的学校文化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人为的、对象化的东西。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区别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一台校园晚会、一两座先进的教学楼体现出来。可是学校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与人的生命和生存相关联的。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领域,它对学生生命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该建构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并在这一精神文化的指引下,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使制度体现人文的关怀;重视学校环境的文化内涵,建设生态式的校园。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学校本身内在的,是生长出来的,不是强加的,是自主、自觉选择的结果。建设学校文化需要理清文化与学校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看待教育问题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与生命,就是要聚焦教育中人的生存方式。
  
  学校文化建设:机制与制度影响
  
  探讨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并且要注意制度与学校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内在机制的讨论从讨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内涵开始。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不能建设的,“建设”一词具有功利色彩和革命色彩,应该用诸如教育界的术语来加以修饰,比如“培育”一词。有学者认为,不是去建设什么文化,而是要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怎样共用这样一种文化。文化内部本身存在着层次性,文化的等级层次越高,与基层文化联系就越少,越缺少人文关怀。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组织的任务,而非某个领导、某个部门的事情,因此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应把关注点投入到如何调动所有人员的参与,如何使得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合作和互动上来。
  文化建设与制度关系的问题是此次讨论的一大热点问题,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有学者提出,文化是建设出来的还是生产出来的疑问,并认为制度是文化的体现,但同时文化和制度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文化和制度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教育的事决不能在教育内部解决。制度不能简单覆盖文化,不能忽略制度文化,就像鸡和蛋的关系,说不清谁在先谁在后。制度和文化之间应该是协商的关系,文化建设者应该学会与制度协商,不要光是埋怨。有学者认为,制度有三个层面:制度精神、制度文本、制度操作。很多制度文本都是很完美的,主要问题是出在制度操作上,与制度精神、文本背离。有学者指出,文化需要自由,制度是文化的体现也是对文化的继承,有制度限定的自由应该有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种。制度包括内在制度、外在制度,而文化是一种内在制度,有约束力。
  
  传统文化与教育:内涵与继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识,探索如何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保持自身独有的文化标识是我国教育学者的文化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不能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混为一谈,“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形态,而“文化传统”则是作为正统的文化,在我国主要是指儒家文化。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绝不是自发的现代化进程,能体现中国人独特性的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应该得到弘扬。社会是进步的,每一个时代对过去的有所继承也有所抛弃,而这里的每一步都改变着传统文化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成分是农业文化,也可称为农村文明或农村文化。具体来说,农村文明是指农民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和憧憬的理想的生存状态或生活形式。由于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为“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相呼应。农村文明具有与城市文明不同的特征。这种区别,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来比较。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文明的发展,要特别关注教育中的文明观、农村文明观、农村教育改革。
  有学者认为,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需要阅读经典著作,而发生在美国历史上的名著阅读之争可以为此提供借鉴。在美国历史上,永恒主义对名著阅读的态度是:适应现代社会、进行批判性阅读、具有民主性、按现代观念的编排、呈现大众化商业化的教育和传播方式、现实理解性目的。而新保守主义则坚持名著阅读的本原性和绝对正确性、精英性,强调精微的阅读、运用苏格拉底的对话教育方式、选择范围的缩小到古希腊时代、要达到哲学性目的。这两种阅读理念的对比可以为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供新的思路。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学者们首先表达了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有学者就认为,我国当前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因此是否需要继承传统文化还有待讨论。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传承上,自然进化论的倾向是要坚决抛弃的。文化是人的文化,而人是主动的人,所以人不会只根据社会的要求来传承文化。而且,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忽视传统文化传承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因为人格是由文化造就的。中国人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而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后,传统文化就被打败了。当前的学校主要强调知识教育,造成了人格教育的病态发展。因此,中国的人格教育必须回归到传统文化上来。
  在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上,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课堂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如培养审美思维是其中之一。美就是自由和谐,课堂审美文化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反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愉悦”。有学者对“读经”运动提出了疑问,认为“读经”运动并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因为所读的“经”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通过 “读经”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只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教育:现状、意义与方式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应该得到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意义、方式是本次会议关注的焦点。
  有学者首先详细介绍了广西民族文化与民族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广西少数民族种类繁多,主要以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为主。广西民族学校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象征性的阶段:古代广西民族学校的演进;民国时期广西民族学校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广西民族学校的发展以及广西民族学校的现状。学校在帮助民族地区当地人适应主流社会环境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但人们接受了主流文化,并非等于真正融入了主流社会。传统文化往往被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员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人们自卑心态严重,对民族传统的东西充满抵触。传统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应该成为民族教育的重点。
  有学者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对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出发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从学校教育转向民族文化传承的起因是由两方面构成,从静态看是物质文化的保存,从动态看是文化习得与传承。民族文化处于濒危状态,应该得到保护,因为这不仅是人类的遗产,更是人类高度发展的文化形式。传统的智力测量误导了人们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看法,因为智力测量是建立在主流文化基础上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无论世界上的种族和民族表面上看多么不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一般智力上并没有显著的差距。群体性智力结构或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最主要的就在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不同,文化决定智力的发展方向,而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过程是人的智力形成的基础。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指向性,文化传承和教育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民族和人的智力特点。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不仅是为了保护文化,而且也是为了人的自身发展。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上,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种途径。现代化使学校承担起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责任。然而,学校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很多困境,以多元文化教育整合教育是解决这些困境的基本措施。有学者认为,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应该提高人们的意识,多设置一些体现民族文化的课程,共同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性责任,提高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在本次学术年会上,还隆重举行了《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首发式。《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是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与安徽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一套体现中青会学者科研成果的系列丛书。
其他文献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袋鼠与笼子”的小故事,觉得很有意思,摘录如下: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期刊
暑假里跟一位朋友闲聊,闲谈间朋友禁不住发起了牢骚。  “现如今,什么都变化快,你们老师给孩子布置暑假作业也与时俱进,变得五花八门。”朋友说,“这两天真让孩子搞败了,天天缠着我给他搞什么‘奥运剪报’,搜集奥运场馆照片,研究什么奥运场馆的高科技,还得整理什么研究报告。你说,看看奥运也就罢了,怎么还得搞得这么麻烦!”  听着朋友的“哭诉”,我便向朋友解释起来,“其实,这叫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新设置
期刊
本文介绍了2008年7月在苏州举行的华东地区外语教学法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 阐述了本届大会讨论的热点论题, 并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一些主要学术观点和一线教师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综述。    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第十五届华东地区外语教学法研究会于2008年7月16日-18日在“东方威尼斯”苏州大学东吴饭店举行, 这是继2006年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华东地区外语教学法研究会后的又一次学术盛会。本届大会以“务实
期刊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饮誉世界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从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出现了“南方文学”这样一个流派,而福克纳是其当然的代表者已是不争的事实。他集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于一身,深刻而全面地探索了美国旧南方解体的根源和表现了处在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他对美国南方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深刻洞察力和对小说形式与创作手法的卓有成效的实验与创新,日益引起读者和批评家的
期刊
这次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提出要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要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优先发展教育。同时提出在全国城乡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同时目前有三项重要的工作,一个是素质教育,一个是加大教育投入,还有一个就是提高教师的水平。这些方式都开的非常好。  教育改变中国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我今天想提三个观点。一个是回到教育原点,一个是要关注农村教育,第三个是建设精神家园。   关于
期刊
由香港、澳门、台湾、内地轮流主办的海峡两岸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不久前在北京大学举行了第六届。160多名港、澳、台校长、教师、教授和内地800多名同仁济济一堂。这是内地小语届人士第二次做东道主。    语文基础关乎民族文化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致词中用“花的事业,根的工程”精辟地概括了小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学著名国学教授楼宇烈在演讲中,对此做出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他说:国学是关于本国文
期刊
广西玉林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和实验,创造了“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创建了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使我联想到人们对中小学要不要搞科研、能不能搞科研的不同见解,因此想就此谈点看法。    中小学校要不要搞教育科研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理由如下:  1、世界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强教育科研。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人生学习化
期刊
自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国家语委会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和文化部共同发起了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和诗歌赋创作、征集活动。在传统节日里诵读名篇,亲近中华文化,回味节日民俗,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秋将至,让我们在明月之下,去品味我们的神话,感受我们的情愫,回顾曾经历过的惊天动地、春华秋实,期盼中华腾飞、亲人团员……  恣肆骄阳悬,
期刊
造福社会,是一切仁人志士的自觉使命。当然,这也应该是每一位校长的自觉使命,而其具体途径,就是办学育人。  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其不同的办学任务、不同的办学方式、不同的办学目标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检验其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造福社会”,只有一个非常确定的标准——能否满足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    中学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不同教育阶段有其不同的办学任务、不同的办学方式、不同的办学目标
期刊
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影响着原本平静的教室。学困生滋扰课堂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妥善解决,将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成长,但不少老师又感到面临着管理和教育的难题。本文以个案为例,探讨学困生滋扰课堂的成因及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典型案例    (一)男老师“非礼”女同学  初二·一班英语课堂。三十五岁的班主任金世猛老师(基于个人名誉和隐私考虑,文中所涉人物均用化名,下同)正在进行精彩的课文讲解,十三
期刊